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素质本位教育中快乐管理的可行性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素质本位教育中快乐管理的可行性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快乐管理和素质本位教育理论,从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以及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分析快乐管理如何培育与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

[关键词]快乐管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快乐管理是近年来在管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被认为是有效管理的一种最高境界。在当代学校教育中,运用快乐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时产生积极心理,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幸福。本文通过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从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以及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分析快乐管理如何培育与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

一、快乐管理的界定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快乐是个体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各种欲求在个体内心的综合平衡与和谐。快乐作为情绪的反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的情绪状态和人体的生理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积极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快乐包括满足生理需要的感官快乐、物质快乐等的肉体快乐和道德快乐、社会快乐以及由于他人给予自己所期望的评价而产生的快乐等精神快乐。肉体快乐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不稳定性,是某一器官的片面的快乐,作用的时间不长;精神快乐以肉体快乐为基础,通过联想、移情在肉体快乐中产生,由肉体快乐的形象引起,以肉体快乐的效果为终结,是肉体快乐的异化和升华,具有间接性、稳定性、持久性。

在学校教育中的快乐管理,其本质是让学生从学习中感到幸福。快乐管理不仅强调学校条件等外在因素与自身发展、学习内容等内在因素的统一,而且强调快乐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在和谐友善的氛围中,教与学是师生为了获得幸福的心身体验,师生要获得的不仅是得到某种需要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在教与学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快乐管理从人的情感兴趣出发,使管理适应人,而不是纯粹让人去适应管理。如果说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考虑到了师生物质条件、身体健康基础上的满足,那么快乐管理让师生不仅要从物质基础上,更要从精神情感、社会适应上获得满足,而情感上的满足更为重要。快乐管理在学校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心理契约,在这种契约中,人性得到充分肯定与发挥,教与学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

二、学生的素质本位与快乐管理

学生的素质本位问题是教育界长期重视的一个课题。关于要不要提高学生素质,应不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已经不是讨论的焦点,但应该进行哪些素质教育,则长期争论不下。笔者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幸福的一种管理行为,学生的素质本位就是正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只有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学生有创造性,培养的人才多样化,将来的人才结构才能够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主体性。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才会具有多样性。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教育和发展,那他们的将来将都是一个统一的模子。

总之,学校教育应始终把发展人的素质,提升和拓展人的价值、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看作是全部教育活动的始终目标,看作学校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真正把素质本位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才有可能实施快乐管理。

三、怎样实现在学生素质本位教育中实现快乐管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我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处在不停的改革之中,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也探索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综观这些理论和实践,或多或少,但无一例外的都提到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就以学生为本而言,它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位,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三是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体现服务与关爱,使学生愉快合作、心情舒畅、健康成长。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学校要实现快乐管理,必须十分重视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积极的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指满足学生生理与安全需要的一系列因素,如提供先进、完备的教学与学习条件与设备、校园的绿化美化等。精神因素指学校管理者的个人因素、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氛围等。学生会从优秀的管理者身上看到学校的希望,从糟糕的管理者身上感到失望并进而对学校失望。如果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积极的学校环境,一味地迫使学生去适应学校,学校就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还应经常使用身体语言激励学生。身体语言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人体任何一个部位辅助言语交流的表情、行为或举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沟通的效果7%来自语言文字,38%来自声调,55%来自身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正确使用身体语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质量,教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往往也会给课堂带来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到情和爱,产生一种愉快向上的求知欲。当学生站起来,山于害羞,紧张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期待的目光,面带笑容的提示,可以使学生放松下来,恢复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话时声音大小、速度快慢、抑扬顿挫都可以对学生无意中产生影响。而教师在讲授时伴随的动作、表情等是最有直观作用的,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对学生保持记忆起积极作用。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体会快乐。

应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学校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日常在学校和班级的人际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郊游、运动会、文化节、劳动实践等活动机会,在学生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师生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互有好感,互相尊重,是激发快乐的重要条件。学生对某教师有好感,往往会由此而发展为对这一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只要教师一进教室,学生就心情舒畅、情绪高涨,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渴求和探索的热情。相反,如果学生害怕或不喜欢某位教师,师生关系紧张,则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就无兴趣,上课时无精打采。在应试教育还很盛行的今天,学生们往往要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和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落后的学生往往是在忽视中和责备中进行学习的,如果教师能尊重他们,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和爱护,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爱,诱发出积极向上的激情。如果教师态度冷漠,不注意关心学生,对学生期望低,学生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所以说,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稳定而高涨的学习热情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的交流。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交流本身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交流能够使很多不良情绪在团体中得以消除掉。与老师交流,一方面能够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让老师对学生有所了解,从而在“暗示”心理的作用下调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与激励,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与家长交流,可以让家长真正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各项情况,从而使家长不断调整对子女的要求和评价,有利于超我与本我的和谐统一。与同学交流,能够让学生在群体中体验各种各样的快乐,从而感受在学校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