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明通行宝钞”壹贯钞鉴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明通行宝钞”壹贯钞鉴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西省博物馆藏品“大明通行宝钞”壹贯钞其流传来源记录清晰,以其实物证之史籍则真实可靠,实属少见的珍稀古钞。

此钞绵纸(即桑皮纸)印刷,边框龙纹花栏(见图1)。幅面为32.5厘米×21厘米,是中国纸币发行史上票面幅度最大的钞票。

宝钞的版式特征

宝钞横标“大明通行宝钞”,两端护以火焰。花栏内上框中上印面额“壹贯”二字,中下印有钱贯图案(十串),左右叠篆“大明宝钞、天下通行”8字;龙纹花栏内下框印户部奏准印造文:“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年月日”。计42字分七竖行刻印。

此钞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中书省”监制为“户部”监制后的版式。依版印字体风格而言,此钞应在明代纸钞发行(洪武八年至武宗正德年间、即1375~1506年)后期发行的,因为其字体已经明显地渐趋“宋体”特征。如“大明通行宝钞”伍拾文纸币(图2),横标、框式、框内叠篆、户部奏准印造文均与壹贯钞款式相同,只是边框为连梗菊纹花栏,上框中面额为“伍拾文”,下印散钱图案。“户部奏准印造”文字结构扁方,笔画圆活,显然受明前期沿袭元代赵体字版刻风格的影响,因此可断定其发行期应在明代纸钞发行前期。

叠篆笔画曲叠繁多,文字复杂难认。大明宝钞上印刷叠篆,犹如官府印鉴的权威。元明时期,受唐、宋影响,官府印鉴流行叠篆,且折叠层次较前朝远甚。钱钞事关国家命脉,刻绘龙纹,配以叠篆,横标护以火焰,宝钞之神圣,何其煌煌。

宝钞的传世经历

此宝钞的流传经过有十分详细的记录。钞裱在无镜木框中,上方贴有王梅笙写的流传经历(图3);钞左侧有第二收藏者鲍子年“观古阁藏”朱篆方印,右侧有鲍子年“曾在鲍子年处”朱篆长方印(图4)。

王梅笙所书宝钞来源文字照录如下:

此张宝钞之来源

鲍子年藏钱除承受其父觉生者外,多侨寓长安所搜集。每钱精品皆有拓片,盖“曾在鲍子年处”篆章。如右下角。

清光绪丁丑(1877年)藏钱家继振杨(号幼云)以(此)钞赠子年(笔者注:子年其时六十有八)。数年后,子年逝,无子,侄鼎臣继其遗产,侨寓南昌礅子塘梳妆台侧。(鼎臣)性耿介,好酒,而不事生产,乃贫。子年所藏古物尽为古董商以廉价买(购)去。

此钞于一九二七年为蔚挺图书馆主蔡敬襄所购得,宝之甚。非有时望者不得一见。解放后,戚友均劝其捐献,一九五 一年冬乃献于江西省文教厅。至一九五二年六月,由图书馆移交文管会筹备处。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五日记。(钤“王梅笙”白文方印)

该钞在鲍子年之侄鲍鼎臣手中保存了30余年。在此其间,鲍鼎臣因“性耿介好酒,而不事生产”,在贫困交加之中,继承其叔“所藏古物尽为古董商以廉价买去”,唯有这张古钞坚守到1927年才卖给了蔡敬襄。

王梅笙(1878~1964年),江西新建人。留学日本时,学习过近代金融知识。民国时期著有《中日秘密外交史》《中国古代货币史》流传于世,并且收藏了大量金融史料和苏区文物资料,1949年后捐献给江西省文管会。

蔡敬襄(1877~1952年),字蔚挺,江西新建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收藏家。参加过清末科举考试,后加入革命党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担任江西省视学工作。宣统二年(1910年),蔡敬襄断指兴办南昌义务女校的壮举为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所敬重,此后,两人便成为终生不渝的挚友。

蔡敬襄不仅热心教育事业,而且嗜藏如狂。早在晚清时期,受维新变法进步思想的影响,他开始收集江西地方各种官报,以及革命党人从日本、上海、九江等地带来的各种刊物。辛亥革命后,他收藏的范围除各种报刊外,还包括各府州县方志、金石文字、碑铭拓帖,甚至文钞小说、名人物件也是他极力搜求之物。1923年,蔡敬襄的收藏事业已具相当规模。为了实现取之社会、回报社会的心愿,他在义务女校边修建了一座“蔚挺图书馆”。1927年至1928年,南昌进行城市改造,古城墙被拆除,城砖随处弃置。他从堆积如山的砖石中精心拣选出300余块唐、宋、明、清铭文墙砖,并一一拓印考释,编成《南昌城砖图志》。目前,伦敦图书馆收藏的一本《南昌城砖图志》成为仅存的一部。

1952年,蔡先生辞世,后人遵其遗嘱将他毕生珍藏的图书、文物全部捐献给了江西省图书馆和文物管理委员会。这些图书、文物中的部分府县方志和40余份碑铭拓帖至为珍贵。本文介绍的宝钞便是其珍藏之一,在当时,该钞是“非有时望者不得一见”的稀罕之物。

史籍所载的“大明宝钞”壹贯钞

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的大明宝钞面额有壹贯、伍佰文、肆佰文、叁佰文、贰佰文、壹佰文。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发行小钞5种,即拾文、贰拾文、叁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票面除金额数字和铜钱图案不同、幅面较小外,其余与大钞一样。壹贯钞是明钞中票面金额最大的钞票,依幅度而言它又是中国纸币发行史上的“钞票之王”。

《明实录》详细地记录了“大明通行宝钞”的发行历史。其中,对壹贯大钞言之尤详。

《明太祖实录》也记载了宝钞的源起:“上以宋有交会法,而元时亦尝造交钞……其法省便易于流转,可以去鼓铸之害,遂诏中书省造之。取桑穰为钞料,其制方,高一尺,阔六寸许,以青色为质,外为龙文花栏,而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图钱贯状拾串,则为壹贯,其一云‘中书省奏准印造……’若伍佰文,则画钱文为伍串,余如其制,而递减之。”

唐之飞钱,宋之便钱,是汇票的滥觞,宋朝的私交子是民间富商所出的兑换券,政府收归国有,为官交子,为中国纸币的起源。金仿宋发行交钞,南宋改交子为“会子”。元仿金发行交钞,明太祖立行钞法,其出发点与前朝历代无有不同之处,而明钞的最终结局与前朝历代的纸币失信而废的结果也没有什么两样。

明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至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为钞法施行期,发行机关为户部(洪武十三年前为中书省),成祖以后印行宝钞仍用洪武年号。面额每钞壹贯准铜钱一千文,准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其他货币如钱、金、银币限制使用,如规定官俸、罚钞纳税均用钞,禁止民间用金、银买卖交易,纳商税时得搭用宝钞。

但是,明宝钞为不兑换纸币,发行无限额,绝无近现代的准备金意识;而宝钞不可兑现,遭到民间抵制自属必然;在民间通行不畅,贬值又是必然。至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宝钞已经贬值千余倍,千余贯宝钞只能换银一两。于是正统年间有赋米折银之令;景泰三年(1452年),京官俸钞以时价折银发给,五百贯折银一两;成化元年(1465年),商税兼收钱钞各半;弘治年间(1488~1505年),复有银钞各半纳税之令。与此同时,弘治十六年(1503年)又恢复了鼓铸。至武宗正德时,太祖所立钞法完全崩溃。嘉靖六年(1527年),“大明通行宝钞”作为一种法定的国家货币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责编陶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