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紫砂花器的创作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紫砂花器的创作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花器,作为宜兴紫砂艺术三大造型体系之一,自供春“树瘿壶”起,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至今其造型与装饰体系极其丰富,今时的紫砂花器可谓缤纷绚丽、气象万千。作为当代紫砂人,如何才能更科学、更成熟地去发展紫砂花器造型艺术,是必须要思考探索的问题,这离不开对过往紫砂花器造型创作经验的一些归纳总结,也离不开对紫砂花器造型未来创新发展的一些探索研究。

紫砂花器造型创作未来发展

宜兴紫砂艺术有着数百年的艺术发展史,供春被世人尊奉为紫砂壶艺术的开山鼻祖,而世所闻名的“供春壶”就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把紫砂壶。供春壶,又叫树瘿壶,相传它是供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造型而作的一把壶,因此它不仅是第一把紫砂壶,也是第一把紫砂花器作品。

紫砂鼻祖供春为后人留下了紫砂花器壶艺创作的方法与经验,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虽然供春壶依然是不可否认的经典造型,但现代紫砂花器造型艺术与供春做壶之初不可同日而语。今日的紫砂花器造型丰富多彩,装饰技法日新月异,但从根本上讲它的创作依然遵循着当初供春壶的“初衷”――仿物自然。

紫砂花器造型创作的题材

紫砂花器是取材自然界瓜果花木、鸟兽鱼虫作为艺术元素进行仿生提炼的一种艺术造型方式,因此它的创作题材与来源可以说是一直不变的,来源自然界万物的仿生形态,但是细化到具体造型的艺术创作,也有很多的不同与注意的地方。

紫砂花器造型表现形式的不同

紫砂花器仿照自然生物形态而创作,但对于具体造型而言,既可以是包括整体的模拟自然形态造型形式,也可以是以本来壶身几何形态为主,以自然形态作为器皿嘴、把、盖等局部部位的装饰造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壶艺创作的侧重点不同,前种完全以花器自然形态为造型设计的考量,而后一种要先以壶身本体艺术风格统一作为考虑。

紫砂花器艺术题材与目的的不同

紫砂花器都是取材于自然形态,但具体到某件作品的造型设计,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自然景物的艺术仿生和生物形态的艺术寓意两种不同题材表现形式。

首先是自然景物的艺术仿生,这类艺术题材的创作侧重于自然景物的原生态再现,它更加着重于自然景物画面的真实感,这就要求创作者能够认真观察自然界景物的真实形态,去粗取精,提炼精华。罗丹曾经说过“艺术家所见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此对于这类紫砂花器而言,它的艺术题材表现形式就是自然景物的原生态再现,只是透过艺术家的手与眼的艺术加工提炼,使其成为了原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存在。以紫砂花器作品《硕果壶》为例,它所艺术追求的就是自然景物瓜果田园“丰收”的再现,因此它的造型表现与装饰都要贴近自然景物形态,无论是壶盖的硕鼠果实,还是壶嘴的瓜果藤蔓,它都要求自然景物形态的惟妙惟肖,一切以自然生活形态的真实原貌为艺术标准。

其次是紫砂花器中生物形态的艺术寓意效果,它在尊重自然生物形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满足艺术创作需求的再创作,这类艺术创作的题材原物可能是一些在传统文化中富有独特寓意的物件,比如说蕴含“福”字的“蝙蝠”造型,带有传统文化精神的“龙凤”造型,以及富有精神气节的岁寒三友等等,这些景物的塑造往往相较自然形态的真实而言,更注重它精神文化内涵的表达,它需要的更多是艺术的“传神”,就以“龙凤”这个特殊题材来说,它本身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但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这类创作更多地是需求创作者自身的艺术理解与思想的表达,可以说它的艺术寓意是高于生活真实的。

以上两种紫砂花器创作题材,在大的类别上它们都是自然景物的仿生形态,对于细分而言,前一种注重于自然景物的真实再现,而后一种侧重于自然景物的精神表达,两者在具体造型表现上还是有略微的差异,前者需要创作者更多的观察自然景物的神韵,再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再现,后者需要创作者在自然景物的基础上,添加更多属于创作者本身的艺术思想与内涵,进行艺术形态上的变化创作。

紫砂花器造型的突破与发展

在紫砂花器造型的艺术创作中,有的花器造型以壶为主,花器只是作为局部装饰,有的花器造型完全以自然形态为造型,造型与装饰整体而不可分割。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式,紫砂花器要想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效果,必须“因壶制宜”地去塑造表现花器装饰,力争不损害紫砂壶体艺术审美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增加艺术装饰效果。

由此,对于紫砂花器造型的创新与发展,首先就需要从壶型种类去考量装饰效果,利用紫砂壶造型分类本身的特点去分别对应相适合的花器装饰形象,这一点对于那些整体以自然形态去塑造的紫砂花器尤为重要。紫砂造型从几何形体上,可以简单分为圆器、方器以及筋纹器,那么可以做这样的分类联想:对于圆器来说,如果是整体壶型去塑造自然造型,那么像一些竹段、梅桩之类的树木造型,其自然形态本身的原形与圆器相符,那么我们就可以“因壶制宜”更好地去表现它:同样的对于方器,可以整体装饰塑造一些玉玺、方形钟鼎之类的紫砂花器,而筋纹器就可以更好地表现一些如《壶》之类的紫砂花器作品,因为其本身的花瓣分割就与筋纹器的律动相似相近。

对于紫砂花器的创作,在做好“因壶制宜”的基础上,要寻求其艺术创作的突破发展,就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要打破以往的一些经验束缚去进行艺术创新。以紫砂花器作品《运竹提梁》为例,观其壶体造型是传统曲壶造型与花器装饰的结合,紫砂花器中对于“松竹梅”造型的运用,一般以圆器为多,因其与“松竹梅”圆形形体相适宜,而在此作品中大胆突破,取自然界翠竹“弯曲而不折服”的形态与意境入壶,合理运用提梁曲壶的造型充分表现翠竹遭受外部压力却宁折不屈的精神境界,而采用曲壶与之竹节提梁相对应就能实现更饱满的艺术画面效果,曲壶“不屈”,这是一种意识形态里曲与直的形态对比,因而更能使作品富含那种精神层面上的寓意韵味。可以说《运竹提梁》的创作,是打破一般传统“因壶制宜”惯性思维的一个尝试,然而其实质艺术表现效果更为的“因壶制宜”,所以在传统“因壶制宜”的基础上,结合紫砂花器造型与装饰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索,是未来紫砂花器突破发展的途径之一。

刻画人生的绚丽狄夕明紫砂陶刻艺术欣赏

在宜兴紫砂界,狄夕明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中青年陶艺家,他的陶刻艺术有着“书、画、陶”交融的美丽。欣赏他的紫砂壶艺,深深地感受到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纯朴率真、古雅大气的艺术精神。

因为,他将紫砂陶刻与壶体造型融入了书画意境。

有着“东方紫玉”美誉的宜兴紫砂壶,以素心素面炫示其独特材质的纯朴、典雅、精美、隐秀。在紫砂壶的众多装饰艺术中陶刻是主流,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数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和青睐。陶刻装饰史上最有影响、贡献最大的当推清嘉道年间的陈曼生及其“曼生壶”。他与他的幕僚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或题词,获书画,镌刻于壶,力图在个人心灵和紫砂壶艺的契合中寄托自己的畅想和感受。嗣后,历史上的著名书画金石家和当代的文人雅士都笔涉砂壶,神怡陶刻,这种风尚一直延承至今。

狄夕明将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皆入壶中,方寸之间充满诗情画意。从他的壶艺创作中仿佛能读到苍劲、明朗的诗,看到笔墨淋漓的画。他在陶刻装饰中尝试着在传统的器型上用画面处理的方式,从整体布局到细节安排都有和谐之美。例如“掇球壶”,这是一款传统的经典之作,曾于1915年美国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荣获古籍头等奖。狄夕明模仿了壶的形制,却用陶刻技艺刻画了生动活泼的串串葡萄,从壶盖至壶身,画面一气呼成,连贯通达,将葡萄的藤蔓、叶片和果实,表达得活灵活现,并镌以“清趣”两字。作品在简洁、明快中寄寓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陶刻与绘画有相同之处,却又不尽相同。虽然它们都是作者饱蘸生活的激情,寻找心灵的闪光,追求画面的审美,但是所用材料和技艺手法是大有区别的。紫砂陶刻是以钢刀为笔,砂壶坯体为纸,刻绘出自然景致,或是梅兰竹菊,或是春山秋水,或是诗文词赋,或是人物故事,使紫砂壶透溢着逸趣雅怀之境,高妙散达之意,以器载情,璧合传心。

人们常说,“功夫在壶外”,陶刻也是如此。一件好的陶刻装饰的紫砂壶艺术品考量着作者的艺术功底和书画本领。狄夕明通过聪慧和悟性,不断地走进艺术的深处。他娴熟地掌握了运刀技巧,陶刻时,一般采用金石技艺中的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等近十种刀法。双刀正入法可深可浅,可粗可细。单刀侧入法可刮可划,而乱刀法,啄沙地等刻划,可呈现彼此不同的艺术效果,创造出特有的艺术境界。狄夕明在执刀时采用“执笔法”,在运刀时采用“捻管法”。主要表现形式有阳刻、阴刻、清刻和着色刻。他的作品富有金石味和书卷气。“云线壶”镌刻的山水画面,呈现山石、林木、碧水、小舟等景物,图象生动,神采飞扬,远近有致,变化有度。朴素简约中寓意稚拙、天真之美,繁茂中蕴含厚实、大度之气。正如古人所言:“夫画,非摹物也,乃造相也。布以形色,托以情思。则相随心现,物以文立。”又如他的“汉钟壶”是用团泥制作的圆器,壶的“滴”呈汉代“钟钮”形态,古朴而又敦实。陶刻的画面是几棵古木,柱杖的老人行走在山野小径,情趣挥洒,画作空灵,有一种宏大扩张感、苍润雄浑感和深透厚重感。所以给人的遐想越多,作品的境界越大。

狄夕明的紫砂陶刻艺术,犹如刻画他自己人生的绚丽。他运用一把刻刀使紫砂壶锦上添花,丰富美感,呈现出文雅清新的艺术效果,是难能可贵的。

陶刻丹青,借器寄情。愿狄夕明随着时代的步伐,熔古铸今,以书画之意融紫砂艺术境界,使作品文心雕镌,更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