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农家书屋的建设与管理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以农家书屋的功能,浅析建立和发展农家书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农家书屋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农家书屋 建设 管理 对策

农家书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农民需要学文化、学技术、了解信息,因此,建立农家书屋是为农村营造健康的社会风气提供新的理论和观念,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常识;提供多层次的农村商品生产信息和市场经营方法,让新一代农民找到自学成才和全面奔小康的源动力,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一种新型文化阵地。

一、农家书屋的作用

1.农家书屋建设是时展的需要

农家书屋是以开展读者教育、传播文化信息、开发智力资源为已任,服务于大众学习和生活,引导人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收新信息,努力掌握更多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各种技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整体上促进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广大农民已从基本解决温饱逐步奔向小康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和知识的大量使用,将极大的改变经济活动的性质,使信息知识的产生成为社会活动中心,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寻求知识,丰富自己的涵养,以便更好地学科学、掌握科学,走科学致富之路,这就是当代农村青年的新追求。农家书屋处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前沿,肩负着普及公众的科普知识,把书刊资料和农业科技信息送往千家万户的重任,在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农家书屋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言,凡对农家书屋建设重视的地区,往往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一般都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基础设施方面建设,都把农家书屋作为农村“科教兴国”“科技兴农”的教育阵地,作为精神文明的“导航台和经济发展的“指导站”,所以说,建设农家书屋是时展的需要,是实现“科教兴国”和“科技兴农”的战略需要。

2.农家书屋是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都取决于劳动者思想素质的提高和掌握科学生产技术程度,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下大力加大扶贫力度,对农村群众给予不少的钱物援助,并以改善山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开展了人畜饮水、乡村公路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茅草房改造、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视、地头水柜等,并取得较好成效。但是按没有解决温饱的人口测算,数量非常有限,个别农户还出现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显然,在农村要解决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仅靠国家钱物援助是不够的,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除个别群众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外,主要是当地处在地理位置偏僻加上文化建设落后,从而造成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处在封建、迷信、保守的状态,对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开放、竞争、创新和效益观念比较淡漠,生产技术水平低,群众没有掌握和应用现代先进的生产技术去改变那些陈旧了的生产方式,与富裕地区相比,生产同一产品在人力、财力上浪费惊人;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现农村年轻一代基本上都达到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已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渴望知识,渴望技术,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献信息中心,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满足社会文献信息需求为基本职能,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所藏的文献信息包含丰富的知识和情报信息,其教育具有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人们通过农家书屋图书资料吸取知识,增强智力,提高素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选择、淘汰和灵活使用科学技术和情报信息,缩短生产时间,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达到脱贫致富有目的。

二、当前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

1.农家书屋场所不稳定

农家书屋是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自我服务的自助读书设施,基本上都是建在村委会所在地,个别村委因办公场地有限,农家书屋安排在一个十多二十平方米的房内,面积窄小而且还不固定,有卫生部门来检查,就把农家书屋腾出,先暂作村卫生室应付检查验收,有计生部门检查,又腾作村计生室用;此外,有的县因地方财政收入少,县、乡镇的领导工作重点在于抓经济建设、解决群众温饱上,对农家书屋建设重视不够,甚至有的被视为经济建设的包袱和累赘,出现经济与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2.信息时效性差,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家书屋大多基础设施和设备处于落后状态,机制僵化,服务内容面窄,方式单调,管理水平低,架上的图书没有分类,群众选择所需图书不便,此外,新书少,信息时效性差,所藏图书除了政府在每个村所建农家书屋初期给予配置一千余册图书外,此后都没有新增一本新书,书屋出现“粮荒”,失去了对群众的吸引力。

3.没有专职借阅管理人员

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由村委成员承担,村委办公都是轮流值班制,轮到谁值班谁就是管理人员,今天是村支书、明天是村主任、后天是村会计等循环往复,在群众借还图书管理上,就有出现不负责任的现象,如因忙于其他事务,图书外借不登记,图书破损不修补、群众归还不放回书架等等,这些现象都会造成图书流失,农家书屋将变成“农家空屋”。

三、加强农家书屋管理对策

1.加强农家书屋宣传,提高全民特别是领导对农家书屋的重视

领导重视是决定农家书屋兴衰的关键,要克服农家书屋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就要不断地强化农家书屋地位、作用的宣传,以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农家书屋是我国图书事业中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室,办好农家书屋是搞好农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搞好本乡镇文化事业的一个标志,它虽然不能象工厂、商店、酒楼那样直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可是对于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科技致富,加快两个文明建设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各级领导要把农家书屋建设与干部年终实绩考核、评比、奖惩等挂钩,并作为评比文明县、乡镇、村硬件条件之一,从而使农家书屋建设从“要我办”变为“我要办”,把农家书屋建设列入议事日程。

2.做好农家书屋场地规划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家对农村村级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渐加大,各乡镇、村在制定本村村部建设时应把农家书屋建设列入规划,制定本村农家书屋建设的今后长远发展规划,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作依据。

3.努力增加图书藏量

图书是农家书屋的生命,是农家书屋一切工作的基础,解决好书源是农家书屋赖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农家书屋图书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客观上形成了政府单一投入主体的格局,但是目前国家投入农家书屋的财力有限,特别在财政收入少的县和乡镇,农家书屋图书全部依靠县、乡镇政府解决是不切实际的,发动社会各界捐书,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搞一两次还可以,多了也讨人嫌,而且收到的捐款也有限,捐来的书是基本上是人们不看了的旧书,解决农家书屋的书源可采取“民办”和“公助”的办法,即“三个一”的办法解决,就是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解决一部分,读者支持一部分,这就是“民办”,县、乡镇帮助一部分,也就是“公助”。县、乡镇政府的购书费可从县、乡镇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中列支,村购书费可在本村图书开放的同时走以商补文、以文补文的经营活动项目取得收入解决,如经营小商品代销店、音像制品租售、销售文化产品、学生学习用品、为书店代售图书等。读者解决部分,现在的农村,农民收入逐年增多,许多农民起了楼房,购置彩电、冰箱、空调,甚至有了私家车,村委每年召开一二次农家书屋读者座谈会,发动本村先富起来的农民为农家书屋捐款购书,在农村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的是农业科普性读物,利用科技知识走向致富道路,只要注意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处和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最有用最解决问题的书籍,为群众脱贫致富铺路搭桥,发动捐款购书是得到农民读者支持的。增加农家书屋书源的渠道还有很多,各村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制宜,灵活运用各种优势,应能确保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

4.加强村与村之间农家书屋的合作,推进农家书屋的联盟与互动

现今世界都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日趋明显,人们对知识信息的渴望和追求以及阅读的兴趣和爱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面对这种多元和迅猛发展的阅读需要,任何一个村农家书屋都无法承担起向本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重任。加强农家书屋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整体潜能和群体优势,推进农家书屋联盟与互动是巩固农家书屋的根本保障。各村农家书屋可互相交换图书资料,联合编印适合当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的科技信息资料小报,与当地市、县、乡镇图书馆借回本村读者所需图书等。总之,只要能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就能在本村促进农家书屋的健康发展。

5.加强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

要办好农家书屋,必须要有一个政治思想好、作风正、会管理、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担任管理员,否则农家书屋虽然建立起来了也难以巩固和发展。管理员村委会成员兼任外,最好从本村群众中选拔那些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人专任,村经营的以商补文、以文补文收入除必要增置购书支出外,其余可作农家书屋人员的工资报酬。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到位,努力做好农村特色服务。

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来看,农家书屋建设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加快奔小康继而跨入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各级领导应把农家书屋的建设当作大局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把握契机,更新观念,农家书屋建设就有希望,就能得到发展。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农家书屋的普及和发展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533199广西凌云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