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范斌:汉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是很高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范斌:汉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是很高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范先生,听说您在艺术创作余暇,收藏了许多碑石拓片。

答:不敢讲很多,有一些吧。

问:能不能露露富(笑)?

答:哈哈,不多,一二千幅吧.

问:还有其他吧?

答:前几年还搞了一些钧瓷。收藏要看个人所处的地理环境背景,还要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源。这十几年来我主要收藏碑刻和画像砖拓片。收藏一定要和自己的审美结合起来,和自己的专业形成互补。由于我是搞书法的,长期临习名碑法帖,自觉不自觉地就喜欢上历代碑刻和画像砖了,其中,我最喜欢汉碑和汉画像砖,很质朴,所以,一直在收藏这些。

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进行收藏的?

答:以前不很在意,原来啥都收,现在主要收汉代的。1998年的时候,我和几个朋友到山东参加齐鲁书法展览,认识了一个文管所的朋友,他给大家搞了几张拓片,当时很高兴很兴奋,本来对这些东西就很崇拜,后来在山东的几天每天看看临临,觉得很充实。

问:从那之后,你就很用心去寻找碑拓了?

答:从那以后就更加留心留意了。收藏还要广交朋友,通过交流交换,不断丰富自己的藏品。

问:你的拓片收藏是碑刻多还是画像砖多?

答:都有。汉碑拓片也就200多块,量小,收了一部分。画像石、画像砖拓片量大,这些东西能综合体现汉代的风貌。通过这些画像去揣摩书法,书与画的感觉是相通的,拓片从艺术角度来看与书画味道是一样的。

问:是的,书画同源,拓片本身表现的就是书与画。请问,您汉碑拓片收的有哪些?

答:汉碑拓片有三四十种吧。如《尹宙碑》、《韩仁铭碑》、《孙仲隐墓志》。巩义摩崖石刻也有一些,藏在深山,很少人见到过,西汉早期的,这个很少见。还有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些碑,《汉碑全集》都没收录(笑,很自豪)。

问:汉画像砖呢?

答:画像砖、画像石收得多,不同地域的都有一些,郑州、新密、巩义、洛阳、徐州,另外山东、四川还有其他省份的,各地有各地的风格,不同的味道。

问:请谈谈不同地域汉砖风格的区别。

答:汉砖地域不同,风格还是有区别的。河南砖用线比较多,突出造型,四川砖块面表现多一些。河南砖表现更多的是汉代人的精神生活,仙道神佛等等;四川砖表现更多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农耕织作,居家过日子的内容。许昌砖的图案较大,郑州砖的图案较小一些,还有洛阳砖,表现手法很独特,图案线条是阴线,这在西汉早期很少见,这种砖只存在了一百余年,很有艺术和史料价值。我在收藏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书法和画像的发展路子是不一样的。汉碑的文字从西汉的比较真率,比较自然,发展到东汉的蚕头燕尾,这个变化,其实是文字和实用的关系,我认为东汉的文字仅从艺术性来说不如西汉,程式化的东西比较多,当然作为一种书体已比较成熟,但是,它的内涵不如西汉。画像砖的发展方向恰恰相反,西汉早期程式化的表现比较多,模子轧花排列,装饰味道很浓,到东汉就更成熟了,艺术美表现得更加生动,更自由,越来越自然。从书法和画像砖并行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书法的发展,从文字的角度来看是以易认、方便为趋向,书法更趋于实用和程式化,画像砖的艺术方向更明确,表现对象更关注精神层面。

问:河南与四川画像砖表现的内容,应该与当时的地缘政治有关,中原是当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四川地处偏远些,表现的内容就不同。汉画像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已从自然状态中得到了提升。

答:是的。当时的社会发展中心在黄河流域,由于砖在农耕社会是基本的生活物质,应用非常广泛,自然也成了艺术的载体。其实,石刻和画像在中国很早以前就有了,那个时候没有文字,就以这种方式记录了当时的时代风貌,这个现象很有意思。汉代是中国历代上一个强盛的时期,人民生活丰衣足食。这在画像砖上能够看到。画像砖真实记录了当时民众的生活面貌,这是物质满足后对精神追求的一种表现。我认为汉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是很高的(笑),中国历代最高(大笑)!作为遗存,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暗合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这个角度上着眼,它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脉。

问:汉画像砖的时代特征很明显,但对后世的影响却发生了变化。

答:画像砖其实还在延续。每个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有转换,到隋唐也还有砖雕,现在还有砖雕,像安徽民居。但这和那时候相比概念就不一样。汉画像砖作为载体对艺术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那个时代定下了一个标志,汉代把生活和艺术结合得非常好。

问:我们不妨做番遐想,当时制作汉画像砖时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

答:是有意识的,自觉的。就像现在搞书法一样。有章法,有结构,有表现,都是有自觉意识的,很自如。

问:依你来看,当时的艺术是完美无缺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答:它还是有局限性的,无论是反映的内容还是技法,处于那样的时代,恐怕也只能如此。汉砖很朴实,很亲切,有时还很时尚,青砖一块,表现出的总是想象不到的效果。让后人来看,已经是顶峰了,虽说有局限性,但是,汉砖的大调子已经定了,骨子里的内涵已经定了,民族精神、艺术味道、审美情趣层面的物像已经确定。表面的技法可以随时代而变,骨子里、精神上的东西不会变。围绕这个精神,无论怎样,它的味道都是正的。变只是变了形式,核心的东西并没改变。这些东方审美意识的特点从那个时候就确定了,怎么发展,以后只是形式的变化。

问:收藏拓片对你书法创作有什么启示和影响?

答:我收藏拓片,一是艺术追求,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它们;二是藏以致用,不断地深入研究,从中体味古意;三是体悟意境,将体悟融会于笔端,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问:还有一点也是我的困惑。现在有许多人追求古意,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很难,这究竟是对古意感悟不够,还是工夫没有下到?

答: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状况,我觉得还是今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的问题。我们可以追踪到那个时代,能不能感受那个意境,这是扪心自问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困惑,这种困惑时常折磨着人,很多人去找汉寻汉,但下笔便到“汗”人处。我认为,一定要大量阅读,心领神会,并有所体会。韵味的感觉是较抽象的,也是很难用文字和语言说清的,这个感觉要靠意会。

问:是人为造成的审美障碍还是就是达不到?

答:达不到关键是对古人认识不够。金农有汉人气息,是生活在清代的汉人,他在某些方面我看已经达到了。其实还是可以达到的。现代的一些人有古风,这是历经多年潜移默化而成的,长期的影响,认识深刻就有可能达到。只是现在很多人有浮躁心态,还是自己的修养修为,作为搞艺术的这种修养是必备的,否则就不行。例如临二王,要有魏晋人的风致,要临书更要有体会,必须进入那个状态,进入不是目的,但必须进入,这就看人了靠修养和对美的认识的高低。有人临的像唐人,有人临的像元人,有人能把握那个味道,有魏晋遗风。一是天生的艺术对应,艺术感受;二是长期的修养修为,必须这样做!这是游戏规则,不然游戏就没有尺度了。当然这是很苦恼的。追求终极目标,心存遗憾,遗憾永远都会有的,艺无止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它是相对的,一个阶段有一个目标,要看得更深,更高,更广。包括齐白石,如果说他追求的意境可以不让,到了晚年也是心存遗憾,为什么?这和他一生的心态有关系,相对而言,齐白石已是大家,但他和山人还不一样,心里想的不是一回事。

问:是啊,对艺术追求,心存一丝遗憾,或许还会有几分凄楚(一时沉默无语)。你有没有打算将自己收藏的拓片出版?

答:有这个计划,但是还要再等等吧。有货不愁嘛(笑)!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节,已经受访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