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的改革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的改革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新形式下,高职院校广大团员青年由于受到网络文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青年的“三观”越趋不好引领。每一个社会现象和素质教育活动,不同的团员青年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加之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网络舆论空前加强,基层共青团怎样改革发展才能更好的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需要认真思索、基层调研和实践研究。

关键词:新形式;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改革发展

基层团组织作为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堡垒,面临着新的改革挑战与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改革发展中应着重规范改革常规工作,创新研究工作机制、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提高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引领好广大团员青年,切实发挥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工作中现存的问题

1.部分团员身份意识淡薄

共青团员是高校青年中的优秀分子。目前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团员,但是团员先锋队的作用却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有些团员没把团员当回事,只有在交团费时才想起来自己是团员,缺乏组织荣誉感,组织观念淡薄,渐渐的淡化了团员意识。

2.系级团总支对班团支部了解不够,因班而异的培养引领不够

高职院校的共青团一般是“校级团委----系级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的上下格局。评价高职院校团务工作,不仅要看校级团委的总体领导水平,更要看系级团总支怎样在校级团委的领导下结合系级实际情况,是否做好了各班级团支部的思想工作引领。但是,调研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系级团总支没有很好的掌握各班团支部的成长情况,也没能根据各班团支部的年级差别、专业差别、男女比例多少、生源总体性质等重要因素来因班而异的培养引领。一刀切的情况严重存在。

3.班团组织凝聚力不强,班团组织生命力不够

团的凝聚力最终是由每个班团支部来支撑,团的生命力最终也是由每个班团支部来体现。而经过充分的调研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绝大部分班级团支部在执行上级团组织的工作安排中没能很好地执行下去,走走形式和敷衍应付的现象不容忽视。班团支部的凝聚力急需加强,班团组织生命力急需提高。

二、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改革

只有不断地审视工作框架方向,不断地改革工作方式方法,团组织才有生命力,才有凝聚力。

1.不断规范基层团务工作,高效开展常规工作

系级团总支应带领各班团支部不断梳理各项常规工作。不断规范各项团务工作,形成全年的常规工作机制,搞清楚什么时候干什么,什么工作怎样干。思索贴合实际的高效简便的工作方式方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加强团员青年思想引领和打造系级团的特色亮点工作。

2.掌控团员舆论,注重团员思想引领

团员青年思想引领工作举足轻重,系级团总支应用好微信、微博、青年之声、易班等诸多新媒体,带领各班团支部建立全系团员青年思想动态掌控机制和全年的思想引I培养规划。要让每一个团员都能了解团组织、相信团组织、依赖团组织。切实做好团中央提出的“让团干部更像团干部”、“让团员更像团员”。

3.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因班而异定向培养

每个班团支部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好的方面、差的方面……系级团总支应与辅导员做好配合,定期深入班团支部了解团员成长的真实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实情。再根据各班团支部团员的年级、专业、男女比例、学习水平、真实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因班而异的制定培养引领规划。

三、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的创新发展

1.建立多形式团务工作者交流培训机制

高职院校团的工作一大阻力就是学生干部交替频繁、流动性较大,工作时间短则半年长则两年,这对团的工作带来了隐形而又不可忽视的困难。校级团委、系级团总支应系统建立多形式的团务工作者交流培训机制。全方位培养团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素质修养和人格魅力。

2.搭建各种兴趣爱好锻炼平台

团组织的不断创新发展目的是为了培养好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切实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好下一代有为青年。校级、系级团组织都应该为艺术、体育、文化等兴趣爱好、特长的同学搭建平台,抓住所有能够培养人才的机会来分门别类的培养各类精英人才,再用精英人才带动全体同学一起发展。达到百花齐放的最终效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每走一段路都应沉下心来认真总结,理理思路再奔征程。

参考文献:

[1]吴轲威.高职院校基层团组织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7-30.

[2]李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职共青团工作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2):82-84.

[3]杨春渝,张觅.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益探索[J].探索,2011(2):39―41.

[4]黄涛.对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建设的思考[J].金色年华(下),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