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笔尖下的信合之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笔尖下的信合之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庆幸自己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道路,更庆幸走进了他最敬仰的信合人中间,能用心倾听他们平常而不平凡的故事,感受深埋他们心中的朴素情怀

从初中二年级“毕业”开始,就把自己的人生“私人定制”成为了一名作家,并一步步成长为农信社的优秀文秘、小说创作者、电影编剧;三十年笔耕不辍,所创作的《山区小社》成为全国第一部反映农信社的小说集,不仅荣获了首届“中国金融文化网杯”全国金融文学大奖赛二等奖、首届全国农村金融新媒体“文化传承贡献奖”,而且被山西电影制片厂改编成同名电影,成为国内首部以农信社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如今他正在向更远处溯游,追求着更高远的信合文化梦。他,就是笔尖上的舞者――胡爱林。

历经磨难 痴心不改

上世纪70年代,山西,寿阳平头镇。在满目黄土的崎岖绵延的山路上,农家小院星星点点,一个小男孩总是跟着一个背着挎包的大人走街串巷,黄土随着两个身影的脚步时起时落。他跟着的这个中年男人,是他的父亲,有一个工作叫“信用社代办员”,至此,小男孩的人生开始与信用社有了交集。这个小男孩就是胡爱林。然而,他真正进入信合之家,却是在二十年之后,这其中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上学时我是出名的偏科,只有作文是班主任老师青睐的对象。”回忆起上学时的情景,胡爱林依旧带着之前孩童般的天真笑容,“每次全校作文评点,我的文章总是几个班评点的重头戏。” 老师的赞誉、同学的追捧在胡爱林幼小的心中播下了一粒种子―― “要当一名作家!”

“文章憎命达”。胡爱林对这句话感受最为深刻。在读初中二年级那年,一场病让胡爱林辍了学,告别校园,开始回家务农。“当时,我不相信自己就是种地的命,我就是喜欢写作,就是要当作家,因为我的手只有在用笔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幸福时光。”倔强的性格让胡爱林不信自己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他近乎偏执地深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胡爱林用他特有的语言总结自己的经历:在进入信合系统前,曾“外出打工种过地,学过钳工造农具,经商做过小生意,下过煤窑管过事,砖厂里面当会计,旅游开发写碑志,电视台里做老记,文化馆里编过剧,当过导演排过戏”。胡爱林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干过三十六行,包括在当地最苦、最累的“两窑”――煤窑和砖窑。下煤窑的时候,一根腰一般粗的坑木掉下来,差点要了他的命。“在砖窑干活,70多度的炉温,大冬天干活也得喝凉水。”

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胡爱林也从未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阅读和写作是他生命中的阳光,一篇篇散发着火热情怀的文学作品不时见诸于各类报刊。

胡爱林回忆,只要父亲到镇上的信用社开会,他就嚷嚷着要父亲给带回几本文学书籍。偶尔随父亲到城里走一回,也总是一头钻进书店,贪婪地享受精神食粮。然而,在书店看书又不能拿走,为了将书占为己有,买书成了他最大的奢望。那会儿家里穷,8个兄弟姐妹需要养活,家里哪有钱给他买书啊?为了满足自己的嗜好,他常常在离家50多公里外就在吃饭、坐车、买书三者之间做好了选择――买书!然后,肚子瘪瘪、书本沉沉、高高兴兴颠儿回家。

有时,为了看书,不仅得苦肚子,有时还得苦身体、卖力气。胡爱林村里有个老乡跟他一样,是个“书虫”,藏书很多,但从不外借。胡爱林就想方设法接近这个老乡,人家挑水他拿桶、人家送粪他推车,等把关系套近了,胡爱林也进了一座书的“宝库”,老乡开始把家中珍藏的书全部取出来借给他看,一场“饕餮盛宴”让他无比沉醉和满足

厚积薄发 花香四溢

2001年初春,这是一场迟来的爱,胡爱林再次与信用社结缘。一次,胡爱林在和信用社高主任小聚时,高主任提了一句:“你每天写小说,就不能写写咱们信用社的人和事?”胡爱林当时听了,精神为之一振:是啊,我怎么不写写我的父亲和信合事业呢?“一下子,当时在信用社当代办员的父亲背包吸储放贷的身影、贫瘠荒芜的土地和乡亲们期盼而信任的眼神就浮现在我脑海里了。”胡爱林说,他当时有发现“宝库”的感觉。“在父亲平淡的生活里,有许许多多的农金故事,这些成为了我后来创作的主题和色调。”

为了获取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接地气儿的作品,2001年,胡爱林跑遍了寿阳县联社下面的16个信用社网点,并且一家一家地蹲点,每个点一蹲就是半个月,与信合人同坐一条板凳,同睡一个炕头,无话不谈,零距离感受信合人的情怀。

温家庄信用社是胡爱林的创作“基地”,当时,作为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信合人、“临时工”,胡爱林融入其中。在这里,他感受了太多的正能量:信用社老主任姜效爱社如家,连续22个春节在单位值班,让手下的员工回家团聚;视贷款如生命,逼迫自己的本家卖房还贷;退休后7年时间不计报酬为县联社清收不良。在家乡的田间地头、庭院土窑,信合人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整日劳苦、奔波,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欢乐和幸福送给农民兄弟,而把苦难深埋心里。一个个感人的信合形象历历在目,一个个动人的信合故事催人泪下。当记者谈及《山区小社》正式成稿用了多久时,胡爱林自豪地说,当时的创作激情是喷涌而出,《山区小社》可谓是一气呵成,因为感触太深了,不吐不快。

在温家庄信用社近五年期间,胡爱林先后创作发表了《风雪信合人》等多部反映农村信用社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了近百万字的以农村信用社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小说、散文和诗歌。

情系信合 梦在远方

为信合人而歌是胡爱林的无悔追求,也是他与信合的不了情。他说:“信合人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苦情不了地为繁荣农村经济默默奉献了几十年。信合人所走的历程,更是一部中国农村经济曲折多变、风雨沧桑的发展史,可为什么很少有文人饱蘸笔墨,激情飞跃地为他们歌,为他们呼呢?与广大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为民致富死而无憾的信合人,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却不能花香四溢,在电影电视屏幕上更看不到信合人靓丽的风采,这无疑是信合人心灵上的一种失落,一种遗憾,更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失职。”

当《山区小社》被山西电影制片厂看中,主动找到胡爱林要求把作品搬上荧幕时,胡爱林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但接下来的事情让胡爱林这个“圈外人”犯难了――400万资金。由于电影行业全部市场化,在前期投资拍摄中,胡爱林没有任何单位赞助,但凭着对信合事业的热爱和弘扬信合文化的高度责任感,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并四处筹集资金,最终使该片顺利完成拍摄。

在采访中,胡爱林向记者透露出心中的一个愿景:完成“三个一”工程――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部以农信社改革十周年为题材的电视剧。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胡爱林的文学创作路,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2013年5月,胡爱林所创作的《山区小社》被山西电影制片厂改编成同名电影,成为国内首部以农信社为题材的电影作品,并参加了山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送电影下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