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方院校转型发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方院校转型发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地方院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历史任务,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方院校;转型发展;高层次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13-02

学校办学,教师为本,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的战略性资源,高层次人才队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化,是我国在国际制造业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当前我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在这样大背景下,地方院校要应对改革发展形势,需要调整发展方向,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确、师资队伍薄弱、学科专业调整困难、科学研究水平较低、服务社会能力较弱、转型发展资金短缺、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其中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尤为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支撑,是推动转型发展的关键。高层次人才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认定不尽相同,不同的研究者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对高层次人才也会做出不同的界定。

一、地方院校转型发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性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定位相对明确,而地方院校作为中间层,办学定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其中尤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典型,表现在人才队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上,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境。

一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流失问题较严重。由于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和办学地域等原因,对地方院校而言,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如优秀教授和博士等)引进困难,同时流失较为严重的问题较为突出。“人往高处走”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心理,对优秀人才而言,工作首选的是经济收入高、发展平台好的工作环境。比如从地域差别而言,相当比例的地方院校处于欠发达地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等差距越来越大,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难以对人才形成强大的引力,导致吸引优秀人才困难。同时因为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人才流动也更加自由和频繁,欠发达区的地方高校无疑成为人才流动的重灾区,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上世纪人们俗称的“孔雀东南飞”现象目前仍然存在。总体上看,高层次人才的流失主要是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从低层次学校向高层次学校流动。

二是高层次人才数量少,水平低。高层次人才总体数量不足一直是地方院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部分地方院校,有的院系博士、教授的比例达不到基本的办学要求,学校教师队伍中获得省级人才荣誉称号的人数寥寥无几,在省或国家范围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非常匮乏。由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先天原因和管理机制体制方面的原因,使得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低成为普遍现象。“师资力量总体不足,师资人数不够,高层次人才、学科专业支撑型与领军型人才短缺,是地方院校面临困难中最大的一个。”高层次人才队伍数量和水平问题成为影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是高层次人才不接地气,“双师双能型”型人才缺乏。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其生命力和价值关键是其融入地方经济社会的程度,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靠高层次人才开展创造性研究。地方高校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是为了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彰显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办学特点。但从目前情况看,高层次人才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地方院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比如部分教授、博士多年来没有较高水平的成果(文章、课题、专著等)产出,更没有沉下身子深入地方经济社会生产一线开展应用性研究,相当部分高层次人才仍然习惯于开展理论研究,不能围绕学校转型发展,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研究点,开展应用研究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从国家政策导向看,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需要一定比例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如有的省份规定比例为50%),这种人才有别于原来的学术性人才,是学术型与技术型兼顾的高级人才,而这两者同时兼顾的人才在地方院校少之又少。

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是由学校外部和内部原因导致。外部原因主要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连接渠道不通,二者之间的“立交桥”还没有建立起来。现行高校分类评估机制不健全,应用型高校的评价标准没有建立。内部原因主要是:办学理念上,部分地方院校对学校及教师队伍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能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师的配备上,还没有走出模仿研究型大学的老路子,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队伍建设上,应用型能力导向不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低;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实质性合作较少,教师深入经济社会一线,围绕现实问题“真题真做,真教真学”还停留在低水平。

二、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运用科学的激励方法提升工作实效。面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的问题,地方院校应客观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两方面入手采取科学激励措施。物质方面应着力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待遇水平,实行“一人一策”,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经济待遇上具有外部比较优势,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要在感情留人方面做工作,如建立学校领导和高层次人才的“一对一”帮扶制度,校领导定期和有联系的高层次人才交流,了解高层次人才的精神需求和诉求,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学校被尊重,个体存在对集体发展有重要价值,使其获得尊重感与满足感。

第二,面对高层次人才数量少、水平低的问题,地方高校应提高认识,积极深化改革,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用超前的眼光谋划高层次人才队伍问题,始终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谋划发展时优先考虑高层次人才队伍,制定规划时优先考虑高层次人才队伍,从规划、引进、培养、聘任、考核、激励等方面把“人才强校”战略落到实处。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了,才能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合全校之力解决高层次人才数量少、水平低的问题。

第三,面对高层次人才接地气不足,“双师双能型”教师缺乏的问题,要从软件和硬件的两方面改善入手。就软件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队伍的转型,关键在于建立有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模式,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双元制”教学体制,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企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大量实践、培训的机会,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硬件方面,关键在于建设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与设施。实训和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实验实训基本条件得到保障。另外,地方院校应该制定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激励政策,在企业设置模拟训练基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实验与创新的平台与专项资金,促使高层次人才主动深入社会实践,接地气的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三、地方院校转型发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展望

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高层次人才主动顺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发展形势,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入开展应用型研究,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欧洲许多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创办应用技术型大学,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高校体系中自成一体的支柱,德国7所著名的应用技术大学组成了精英联盟,荷兰多数的大学生就读于职业技术类大学,美国24个州的社区学院允许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国内,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业与教育融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理提到要提高教育质量,未来还将加大对职业学院以及地方院校的应用技术培养,实现与社会的全面接轨。地方高校数量占据我国大学的大部分,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任务艰巨。转型发展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紧迫的任务,而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转型发展的关键。高层次人才是大学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层次人才队伍作为“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受到高等学校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未来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将更加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学校之间的竞争得失,主要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实力。地方院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教师队伍提出了双重要求,即一方面要有传统大学教师的学术价值观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有应用型大学教师的创业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将会和创业教育、创新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培养一支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胡景乾.关于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4,(10).

[2]刘铁峰.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几点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6).

[3]许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队伍建设[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