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音乐剧的春天来了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音乐剧的春天来了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月19日,第2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剧发展论坛在上海文化广场召开。来自中国及日本、英国、俄国等近60名海内外音乐剧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对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现状以及前景进行了主题发言和探讨,他们对中国音乐剧的前景都表达了良好愿景,但也细数了制约其发展的各种短板。

艰难而真诚地走下去

李盾(《白蛇传》《蝶》《爱上邓丽君》等音乐剧制作人):音乐剧的制作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一个职业,从1988年我们看到真正的音乐剧,到1997年开始做,这一路走来从来没有,一直都是在痛苦地煎熬,不断地前行,这的确是要人命的一个职业,但是没有办法,因为爱上了这种艺术形式。

很坦白告诉大家,我做音乐剧的目的,就想给老百姓带来一点点快乐,就想表达我认为的大爱。现在人世间真的是缺少信仰,缺少最基本的真诚,而且这种东西对我们未来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现在为什么“假东西”比比皆是,我觉得就是没有好的文艺作品来引导,好的文艺作品起码能够唤醒你一点点的良知。从《白蛇传》到《爱上邓丽君》,实际上我的每部作品都准备了十几年,《白蛇传》我跟三宝探讨一段时间,但是这个题材在我心里的酝酿起码有十年的时间,从1988年直到1997年。《蝶》是我1997年跟三宝约定,我说:“宝,《猫》我看了很喜欢,我们做一个《蝶》吧。”三宝以为是开玩笑,他说:“好,我们就做这个。”我拿着剧本找人找资源,真的像祥林嫂一样。有的有钱没热情,有的有热情没钱……制作人不好当,即使找到真正支持你的人,那得还是个有钱人,这挺难的。

我觉得音乐剧是人们精神和艺术品质的一个完美结合,如果失去了“真诚”这两个字,我觉得一定没有乔布斯,一定没有那么好看的手机出现。但是想把人文精神和艺术品质融在一起,这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这是必须要付出生命的,付出生命是太难的事情。做音乐剧没有捷径可走,无论是引进的还是原创的,我们面临的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田元(音乐剧中文版《妈妈咪呀》制作人):

我们这个产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想举两个例子。去年我们在做《妈妈咪呀》的过程中,当时很着急的一件事情,就是舞台监督这个职位。音乐剧舞台的岗位与传统意义上对舞台监督的理解不一样的,很多院团都有舞台监督这个职位,但是所做的并不是音乐剧舞台监督的工作职能。比如接下来中文版《猫》要开始排练了,一方面我们的演员要到位,另一方面舞台监督也要到位。只要导演在,舞台监督就要在,为什么?因为排练是为舞台上的呈现服务的,舞台监督一定要知道导演的每一个细致要求,所以他是要最早进入剧组的。将来到了舞台上,他就能对乐队、演员,对整个舞台发挥出指令。这种人才我们现在很缺。

通过西方经典音乐剧中文版的排练,国内的演员、创作团队能够获得许多经验。这一次中文版《猫》的招考过程,虽然时间非常短,只有两个月,但是吸引的人才非常多,为什么?因为中文版《妈妈咪呀》的演员获得《猫》导演的认可,这些演员参加了《妈妈咪呀》的排练,她们所受到的肢体训练、对音乐剧的理解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现在中文版《猫》的演员已经找到了,5月21日开始排练.在这里我也希望国内剧团、艺术院校能够多给我们输送一些优秀的人才,包括一些潜在人才,比如这一次参加演出的有在校二年级、三年级大学生,我们之所以请他们过来,并不是他们现在就适合上台,而是看到他们身上的一些潜质,我们希望通过排练给他们一个培训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成为优秀音乐剧演员。

音乐剧现代剧院的转变

费元洪(上海文化广场节目总监):我们认为现代音乐剧剧院应该有几大转变: 第一,单纯从场地租赁、买卖关系向内容服务转变。如果剧场只收租金做“甩手掌柜”,会让很多演出方,特别是外来的演出方感到为难,外来的演出方最缺的就是本地的宣传和营销,如果这一块他付了钱,我们却不能提供相关服务,恐怕他就很难在音乐剧这条路上走下去。如果我们只是购买、只是主办,也有可能造成另一种情况,剧院把演出费付清了,但对于剧团来说,观众多少跟剧团没关系,剧团很简单就把钱赚到了,特别是对有实力的演出方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容易变成“甩手掌柜”,这两种情况都会对市场产生不良后果。

第二,剧院要从单纯的票房收入转向多元化经营,欧美地区音乐剧经营已经非常多元,而我们大多数剧院主营还都在票房,这非常可惜。文化价值应该要衍生作用,我们觉得在企业赞助、场地租赁、政策避税,包括衍生产品的制作,赞助收入方面,剧院都应该下很大的功夫,让更多的商家意识到文化创作所产生的附加值的作用并参与其中。

其他的转变还应该包括剧院要从单纯的演出机构向制作机构转变,从单纯的盈利性机构向推广普及的公益性机构转变。我们的剧院是国有剧院,换句话说是用纳税人钱来建造的,我们应该为文化产业、为音乐剧教育,为普通市民养成走进剧院的习惯而作出努力。

让中国人来创造中国的故事

保罗·瓦维克·格里芬(音乐剧制作人):我是一个制作人、演员,也参与过很多的音乐剧制作,在这个行业有着20年的经历。第一次来中国,是2003年作为《猫》的演员在上海演出。我很高兴在过去10年来,一直在中国,尤其是在上海这个城市从事音乐剧工作。我们经常考虑的是:从百老汇不断引进新的剧目来中国,这次百老汇带来了《蜘蛛侠》呈现给大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把百老汇经典制作呈现给中国观众。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培养中国本土的音乐剧演员,去年有21位演员参加了我们的演出,今年也是这个目标。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实践, 比如《妈妈咪呀》中文版的项目,能为中国培养全能的音乐剧演员,我也希望在两年、三年、五年时间内,看到具有世界级水准的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演出,目前来说,创作团队的培养,后台人员、技术人员的培养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但我对此非常有信心,我希望培养出完全是中国创作人员、能创作中国故事的团队。

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剧场、了解演出

托本·布鲁克曼(音乐剧导演):根据我在澳洲以及中国巡演的经验,发现中国现在很多剧场设施非常完善,都是世界级的水准,但除了设施,最重要的是人员方面也要跟上。引进具有国际水准的在中国演出,一方面能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剧场、了解演出,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是非常高兴有机会参与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比如这次能够与文化广场联合制作《极致百老汇》。《极致百老汇》体现了百老汇从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80年代至今非常经典的剧目,而这个节目制作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用中国本土的团队、资源、演员来参与百老汇音乐剧的制作,让大家了解百老汇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