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教材特点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教材特点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开设,教材通过介绍艺术而体现人文,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是对艺术形式进行统合,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时时刻刻贯穿人文理念,重视潜移默化中的艺术育人;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领悟空间,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教材编写形式活泼,多途径呈现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台湾艺术与人文教材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的教材是依照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以一纲多本的形式编辑出版的,由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取其中一种。因此,在教材出版领域,台湾相关出版机构的竞争非常激烈,这在客观上为较高质量的教材编写奠定了基础。本文以台湾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艺术与人文”课程教材为例,分析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以明晰可供我们借鉴的优点,促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设置的科学化。

一、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设置与教材概况

在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大多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3-9)开设,共14个学期,每学期教材一册,共14册。就中学阶段(6、7、8)三个年级的情况看,7、8年级每册教材各设计4个单元,9年级在设置三个主要单元后,提供一个自学单元,是为“3+1”模式,这一模式使9年级的教学时间更有弹性。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16周,每周三个课时,共48课时。剩余4周时间,用于校本“艺术与人文”课程学习。

从“艺术与人文”教材编写的体例上看,的确是通过介绍艺术而体现人文。教材以人、自然、社会、文化的互动为主题,统合了视觉艺术、音乐、表现艺术的诸多学习内容,特别是对音乐、美术、戏剧之间的关联艺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在强化人文素养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为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编者“希望带领学生留意观察生活情境,以艺术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关怀”,并“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接近艺术,培养对艺术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多方搜集资讯,建立自己的艺术档案,并扩充学生的美感经验,提高艺术欣赏的能力”。这就回答了艺术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艺术教育的问题,那就是,通过艺术教育,提升人文修养,提高生活底蕴,为激发艺术修养,塑造具有文明素养的人而施加影响,施以教育。

二、台湾“艺术与人文”教材例析

以台湾9年级(中学三上)第五册“艺术与人文”教材为例,该教材设置四大板块,分别如下。

一是名画的飨宴。本章包括三个单元,“名画动起来”(指一幅情景交融的绘画可以成为戏剧创作的来源,绘画的构图可以影响舞台构图等)、“悠游名画名曲间”(指作曲家和画家相互影响,作曲家受到名画的触动,画家受到名曲的影响藉而创作出名著的故事)、“名画变装秀”(指艺术家运用新的创意,使名画呈现出多元化的样貌,使之在艺术和商业等领域展现新的特殊作用)。

二是艺蕴深情。通过对古今艺术名作的赏析,体会爱情的酸甜苦辣,学习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爱情。本章包括三个单元,“真情图谱”(介绍艺术家对人世间种种情爱的艺术表达,并特别介绍了结婚喜帖、祝福卡的设计与礼品的包装)、“爱情罗盘”(主要介绍反映爱情主题的名曲、著名电影,并进行习唱、观看)、“见证爱情的戏剧”(介绍西方带有典范性的爱情主题喜剧与悲剧,如《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介绍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名篇,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牡丹亭》等)。

三是人神之间。主要介绍宗教艺术和其中蕴含的不同信仰的精神。本章包括三个单元,“永恒的追寻”(追寻各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缘由,传达艺术源自各种信仰活动与思想表现的艺术观念,重点介绍主要的宗教艺术形式)、“倾听心灵的声音”(立足于不同形式和主题的音乐作品的介绍,传递音乐作品带给欣赏者的不同的心灵启迪)、“影剧世界中的人与神”(介绍戏剧的起源、演变,戏剧中反应的人神关系等)。

四是艺术潜望镜。此为自学单元,是要求学生以自学的方式,系统的认识视觉艺术、音乐和表演艺术的本质,增进欣赏的能力。在视觉艺术方面,主要强化对绘画等作品的鉴赏方法,包括欣赏的态度、要点与基本方法。音乐方面,主要透过对巴赫、韩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作品的介绍,进一步了解巴洛克、古典时期的音乐特色。表演艺术方面,主要讨论戏剧类型、表现方式和正确的欣赏方式。此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仅是看看“热闹”,而是要看出“门道”,换言之,就是教材一贯的编写目的之一,从而获得相关“人文素养”。

三、台湾“艺术与人文”教材特色分析

纵观台湾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艺术与人文”课程教材,其体现了不同于大陆教材编写的鲜明特色,对我们进行教材编撰和课程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启发。

1.对艺术形式进行统合,涉及面广,信息量大

教材涉及美术、音乐、社会和文化的多个方面,编者对其进行了符合逻辑的有机统一,这个基本逻辑就是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一模式符合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我们看到,教材的知识点是统合中的复合型知识,绘画可以衍生出戏剧,绘画可以延申到广告作品,绘画可以产生音乐作品。例如教材中介绍,1984年美国百老汇首演的二幕音乐剧《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就取材于印象派画家秀拉的画作《大杰特岛的星期日下午》,教材介绍了音乐剧如何把原画作构图的形式、景色的搭配、人物的穿着打扮与仪态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舞台上。这些知识涉及古今中外,涉及多种艺术形式,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者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启蒙。

就教材的信息量看,由于涉及的艺术形式丰富,毫无疑问,这套教材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它跨越古今,涉及中外,绘画、戏剧、雕塑、舞蹈、作曲、器乐,各种艺术流派,不一而足。例如“名画变装秀”单元的“以古创新多新意”知识点,涉及梵高(原文作梵谷)的油画《向日葵》、活跃于当代欧美艺坛的日本艺术家森村泰昌的油画《仿梵高向日葵》,涉及公元前130年的《米洛的维纳斯》、达利作为超形式主义大师的《有抽屉的米洛维纳斯》、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和英国绘本画家安东尼・布朗的《威利的画》等,虽然相关内容仅占三页篇幅,但大大小小的著名绘画作品呈现了11幅之多,其所提供的喜闻乐见的信息量是比较丰富的。

2.时时刻刻贯穿人文理念,重视潜移默化中的艺术育人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培养人文精神,就是要在对艺术形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喜欢相关艺术形式,甚至参与相关艺术的创作,最终形成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把握,理解基本的艺术作品,掌握正确的艺术欣赏技巧,受到艺术作品的熏陶,成为懂人文、有修养的个体,也就是受到教益,成为一个文明的人。

这一特点在“艺术与人文”教材中表现得特别鲜明。例如教材第二单元的“艺蕴深情”一节,在介绍“真情图谱”知识点时,开篇呈现:“爱情是最动人心弦的,从年少懵懵懂懂的初恋,到相互许下诺言,成就一段美满的姻缘,是每个人的期待;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感情世界的变迁与悲剧,往往也让人痛不欲生。不论是缠绵悱恻的恋曲或是凄凉悲伤的爱情,艺术家以其敏锐的心思、高超的技巧,将人世间种种的情爱,以各种方式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1]这样的开篇,真诚而流畅,如涓涓细流纸面流淌,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引导和教育。编者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传达感情的设计表现,教会学生制作个性化的结婚喜帖(请柬)、祝福卡,学会不同礼品的包装,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强调实用性,必要而有益。又如,在自学单元“艺术潜望镜”的“艺术鉴赏的要点”一节,编者结合三幅油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针对性分析,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到了“鉴赏艺术品的方法”一节,则结合毕加索《格尔尼卡》画作的细部特征,进行了代表性分析,把艺术品鉴赏的描述、分析、诠释、判断四个方法完整地呈献给学生,使他们受到启发与引导。

3.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领悟空间,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教材对知识的呈现不是填鸭式的被动呈现,而是以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特别是编者在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例如教材第17页,编者选用了法国画家勒泽的作品《闲暇》,提出了如下问题:“他们是一家人吗?彼此的关系如何?时间、地点又是什么?打算到哪里去?脚踏车、花、纸条又透露了哪些讯息?”由一幅画而提出五问,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又如,教材第136页,编者选用了台湾艺术家朱铭的雕塑作品《人间系列―绅士》,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件作品是以什么媒材及形式完成的?作品中这些绅士们,穿着正式而体面,还披上了厚重的外衣,他们是如何被摆放在一起?也许天气不好,他们都打着伞,而他们也没有交集,彼此之间谈论些什么?整体的气氛感觉如何?在城市中这样的一群人代表什么意义?上班族都会生活面临了哪些问题?除此之外,还想到了什么?”连发六问,是提问,更是对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的引导。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得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了积极思考的过程,成为了学生逐步受到感染的过程。

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当然也存在于每一单元最后的“非常有‘艺’思”,对整个单元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都是需要学生搜集资料,进行综合思考并动手动笔才能完成。

4.教材编写形式活泼,多途径呈现知识、引导思考

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教材除上文提及的图文并茂、内容信息量很大外,在具体知识的建构与学习引导上,也有独特之处,编者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延伸资料框,主要形式有:

一是“艺术家专栏”。介绍艺术家的小传及轶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家。例如教材对贝多芬、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介绍等。二是“威力大补贴”。让学生获得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料,增进对相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例如教材对文艺复兴的介绍,对桃花源故事出处的介绍等。三是“我的艺术档案”。提醒学生记录学习心得和制作作品,累积自己的艺术档案。四是“通关密语”。主要针对一些新学习的专有名词加以说明,帮助学生累积对专门语汇的了解与运用能力。例如教材对“戏中戏”、“吴哥窟”、“般若波罗密多”、“杂剧十二科”的介绍等。五是“小叮咛”。随时提醒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让学生印象深刻,专心学习。例如关于戏剧排练,编者的叮咛是,“排练的场地要尽量和演出的场地大小相同,做好标志,以便排练。排演过程,演员可以提供意见,一旦排定,就不可私自更改。”六是“动动脑,想想看”。通过即时的问题提问,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借而获得更多新发现。例如,在介绍达涅昂・布维贺的作品《摄影师家中的婚礼》时,编者提出的“你能试着从《摄影师家中的婚礼》画作中猜猜看,这些人物和新郎、新娘的关系吗?他们的耳语内容又是什么?”

知识传输的形式活泼多样,分类清楚,适合中小学生特点,易于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接受理解。

概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并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完成好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等相关艺术教育任务,台湾版“艺术与人文”课程教材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它所具有的鲜明特点,如相关课程的开设、教材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的概括性介绍、对艺术知识的人文化关照、对具体问题的科学提出等,都值得我们借鉴思考,以促进我们增强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

参考文献

[1]周淑卿.艺术与人文.台北: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