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手风琴学习中的几个认知偏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手风琴学习中的几个认知偏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手风琴演奏学习中存在着一些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它们对演奏学习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本文选择几个普遍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澄清。它们是:风箱运用、练琴、演奏方法、“用力”观念等等。

关键词:手风琴 风箱 练琴 方法 观念。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因为心理错觉和误解导致行为出现问题。错觉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认识和感知事物的方式、角度、侧重点等存在较大差异引起的。手风琴学惜中也存在着一些因为观念、认识问题导致的误解和错觉,它们对演奏学习造成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这里选其中几个进行论述:

一,对风箱运用的认知偏差

风箱是手风琴的心脏,是表现音乐的关键。因为在教学中常常要求:“风箱要绷紧”,“风箱运行要平稳”,“风箱用力要均匀”,“风箱运用要强而不炸,弱而不虚”等等。这使有些学生在风箱运用的上产生了错觉,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风箱”这个物体上。在演奏中,他们常常注意着风箱这个物体的运行状态,导致风箱的运用不尽如人意。其实,风箱只是个包着塑料的木头箱子,如果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很难获得好的音乐效果。

另外,我们要求“拉风箱用力要均匀”,很多学生演奏时也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胳臂的动作或胳膊肌肉的松紧上。学生控制着自己肌体胳膊的用力,可琴声听着并不舒服,演奏缺乏呼吸感,演奏出的声音也不尽完美。

避免对风箱认知的偏差,主要是要在学习中淡化对风箱这个物体的注意,强化对风箱气息的关注。要把注意力引到对风箱里气息的控制和实际音乐的关系上来。也就是说,学习演奏时要注意的不是风箱这个外在物体,不是拉动风箱的胳臂状态,而是风箱运动时风箱里的气息以及相关的音乐效果。在开始阶段,音乐思想情感的启发等都先可以暂缓一步,因为它们有些“虚”,对实际声音气息的控制帮助不大。另外,只描述音乐效果对一些学生也没有太大作用。只要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到风箱的气息上,如气息是否平稳,是否饱满,是否柔和,是否是音乐需要的气息感觉等,演奏的乐感,风箱运用的感觉等就会有较大改观。“人活一口气”,应该说手风琴表现的关键也在“一口气”。事实上,声乐的教学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声音教学中常说“气息”要怎么样,而几乎从不讲什么“胸部肌肉要怎样”、“肺要怎么样”。国外音乐院校要求器乐学生要选修合唱课,就很有道理,那对于启发学生的音乐气息感,提高音乐的自然表现力很有好处!

手风琴是最接近人类歌喉的乐器――簧片是人的声带,风箱的风力是人的呼吸气息。它所发出的声音应最有歌唱性,最有人情味,最具人性化,相比很多乐器,它在直接表现人的情绪情感上很有优势,我们应好好利用它的特点,充分发掘它丰富的表现力。

二,对“练琴”的认知偏差。

练习是事关演奏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练习效果如何决定着演奏学习的质量,同时还关乎演奏学习的效率。没有正确有效的练习,演奏活动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结果。对练习最普遍的误解就是:练琴即是一遍遍按乐谱音符以及老师的要求不断重复,是“有目的的重复”。学生对练琴的误解就是:练习就是不断重复!是在不断的重复中,自然地留下印象,是“功到自然成”!很多人认为拉不好就是练得不够!而练不够又是重复不够。很多人就因为抗不过“重复导致厌恶”的人类天性,学习演奏的热情最终被消磨怠尽。

“重复”其实只是练习的表面现象。它只能无意地、部分地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练习从实质上说其实是记忆,练习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无论对音响还是对动作。拉不好就是没记住,记住了就能拉得好。

练琴的正确概念应该是:用正确的肢体及正确的方式,做出正确的声音,同时,牢牢地记下来!练琴不仅是记音乐符号、音乐效果还要记肢体合理、正确的动作。练习有调整(完善)、巩固(记忆)两个内涵,两者一个都不能忽略!

练习时,要有强烈的记忆的心理愿望。练琴不能靠下意识、不能靠无意记忆!没有强烈主动的记忆愿望,仅靠无意的下意识的印象留存,练习效果是很不理想的。下意识的记忆,甚至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练琴。

练琴时缺乏有意的巩固和记忆心理倾向,是在学琴的初期形成的。学琴初期,由于音乐简单,旋律性强,人很快地会自然地、无意地就“练好了”,就记住了。这种“多重复几遍就记住”的经验和意识,会让人感到练琴只要“重复”就行了。这观念很容易在人们心中定型。这种下意识地、“留下印象”的练习,其实只对简明的、本身给人深刻印象的东西有效!比如那些程度简单的、好听的、旋律性强的曲子以及乐段、乐句等,很快就能记住。但是当学习的作品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时,当遇到那些旋律不强的、“不好听”的曲子、段落或乐句时,到了学习演奏复调、现代性的作品时,学生就会发现“难练”了,“练习效率低了”。我们常听到学生抱怨“有的段落、有的句子总是练不好”。这就是因为,“重复――留下印象”,即无意记忆的练琴方式对那些“困难的曲子”几乎没有多大作用,它对很多复杂的乐曲练习效率极低。“功到自然成”、“要刻苦耐心”这些成功的信条会耽误很多人。因为人有“喜新厌旧”的天性。大脑天生就会因为“重复”而疲劳麻木,导致行为效率下降。无意识地自然练成,对有些人、有些曲子几乎等于永远练不成。而且,对一些成年的人,无意成熟的东西常靠不住。我们要说,演奏并不是无意的事。练琴时可以无意中顺利演奏的曲子,到了有意的场合,比如比赛、上台等正式场合时就可能不对了,没把握了。无意练成的曲子,这几遍可以不错,下遍就不一定!今天不错,明天就不一定。

所以,练琴最重要的一面是“主动的记忆愿望”!练琴不仅是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有意地记忆”!记忆音符、音响、情感情绪、记忆演奏中肌体的动作顺序、动作方式等。这些记住了,乐曲就“练成”了。

练琴过程是记忆的过程:既是分解地记忆音符、指法、动作、音响等要素的过程,同时又是全面综合整体记忆演奏行为的过程。在记忆音符、指法、音响、合理正确的肢体动作方式等过程中,一边要寻找、调整、巩固正确的东西,否定那些不正确东西,一边要巩固记住它。对复杂困难的曲子、或乐段乐句小节等更要有意地、分片、分小节地记。从一学琴就有意识地开动记忆功能,形成记忆习惯,如果不去有意识地记,“练习的能力”就会长年提不高!

总之,重复不等于记忆,至少不能等于有效记忆!熟视常常会无睹,重复常常会腻烦。重复一篇文章多少遍,若没有有意记忆它的愿望,就很难正确完整地记住这篇文章。书写一篇文章也一样,如果不有意地注意和记忆字的布局、结构、气韵、笔法等,书法水平也就很难有效地提高。

三,对演奏“方法”的误解。

“方法”会让很多学生困惑:是高抬指,还是低贴键?是一首首曲子扎扎实实练到家,还是广泛大量地接触各个时期、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一个技巧有多种说法,不知该听谁的。遇到一点问题就被其“方法”困扰很长时间,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其实,条条道路通罗马,什么方法都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学生对对各种方法主要应该用自身的实践来检验。

过去争论过指尖是要立直,还是要伸展,手掌是要平,还是要握蛋型,腕是不是要拱等等,现在都不争了,因为关键是做演奏时手指和手是否舒服自如,演奏出的音乐是否能达到要求。当肢体舒适、自然、完美地完成了音乐要求,并且定型了、记住了,就成了。在手的动作上,张自强老师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简易教材上就说“重要的不是手型等外在的东西,而是手的放松与自然。”

四,对“用力”认知的错觉。

手风琴教学中,“风箱要有力度”、“指尖要有力度”、“风箱要绷紧,指尖要撑住”、“触键要扎实到底”这些都涉及到用力的观念问题,容易引起错觉。“用力感”往往会与紧张感,绷紧感,僵紧感相伴随。哪里“用力”,哪里就在紧张!“用力”这种说法引起的问题比较普遍。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的学生,在“有力地”、“用力地”演奏。他们拉琴用力,触键用力。手指在键上“扎实有力”地演奏,声音粗糙,演奏常出错,快不起来,或松不下来,演奏时没有轻松自如得心应手的感觉等等,这都是不正确的“用力”观念造成的。因此,我们特别需要澄清对“用力”的错误认识,建立合理的演奏习惯。汉语中,很多词如“轻松、轻巧、轻快、轻灵、轻盈”等都与“轻”有着密切关系。不用力往往就轻了、松了,就能够快,能够巧。相反,汉语里的“笨重,沉重,凝重”等,都明确昭示着“重”与“笨、沉、凝涩”等的联系。过去的古汉字中,笨字就是由大和力上下组成的,我们可以从词典上查到它。

手风琴学习中还有其他一些误解和错觉,这里就不一一契述了。

在一切乐器的学习中都存在错觉和误解,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因为它们常常会使学习走上歧途。学习成功的学生,几乎不会有、或很少有认知方面的错误。技术、技巧的困难、错误的演绎等常常是认知错误的结果。这要求我们要更全面仔细地了解演奏学习中的问题。多方法,多角度地认识演奏学习规律,更多地了解学习中的各种误区,并对各种错觉和误解,以及引起错觉误解的原因,都有所防范。相信随着我们对学习中各种问题的关注及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定能更有效地避免错误,取得更大更快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