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手机引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手机引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针对中央电视台报道的手机引雷试验提出异议,介绍了“手机引雷”说的由来及专家观点,介绍了对手机引雷进行过的研究工作和结论,提出国内有试验条件的学者进行手机引雷试验的建议和试验基本方法,希望通过试验验证“手机引雷说”的真伪,以利于人们在雷雨天更好地保护自己。

关键词:手机;引雷;试验

0 引言

2013年8月11日,“首都机场一男性保洁员在T3停机坪遭雷击身亡。目击者称,事发时该保洁员正在露天停机坪上,一个响雷过后,便倒地不起,其身穿的工作服已破碎,身边还有一部手机。”[1]这次雷电伤人事故又引起了较大的关注,甚至中央电视台在某实验室进行了手机引雷试验,把“手机引雷说”存在于学者之间的理论论战层面引伸到了试验层面。虽然节目播出时主持人很严谨地说“手机引雷是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但节目还是增强了人们对手机可以引雷的认识。许多媒体在向人们介绍雷雨季节如何防止雷击时,常引用专业人士介绍的防雷措施,其中不乏打雷时不要使用手机。面对这样的状况,我是坚定的“手机引雷说”的反对者,在此抛砖引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望国内有实验条件的学者能够通过试验来验证手机是否真正能够引雷。

1 “手机引雷说”的由来

2004年7月23日2时40分,挤在居庸关长城烽火台上避雨的数十名游客被雷电震倒在地上,约有15人受伤,在场的游客说当时有人在使用手机通话,怀疑这次雷击事件可能和使用手机有关。于是国内有专业人士提出手机能够引雷的“手机引雷说”。“手机引雷说”提出后,在国内引起较激烈的争论,支持者与反对者就手机能否引雷展开辩论,但势均力敌,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支持者认为手机接收信号的过程是接受电磁波,相当于为雷电搭建了入地的通道,让正负电荷相接,从而会瞬间把雷引下来,即使能量弱,也会提供雷电通道。反对者认为电磁波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无处不在,功率更大、频率更高的广播电信基站并未遭到频繁的雷击;手机电磁波的波长比可见光要长7~8个数量级,频率更低,能量更弱,不能够引起空气游离;手机用户之所以遭雷击,是因为所处位置相对于周围制高点,并非是因为手机。近几年,对于此说法的争论渐渐平息,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

2 笔者的研究工作

作者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带领学生进行了手机引雷研究。主要工作包括:

(1)对已报导的雷击事件进行分析,从概率的角度来分析手机引雷的可能性有多大;

(2)从物理学的角度对手机通讯能否歪变电场引雷于自身进行分析;

(3)通过雷雨天户外拨打手机进行雷击测试试验,给出手机引雷是否具有可能性。

2.1 典型雷击案例

通过网络查询,在2004~2013年期间,可见报道的与手机有关的雷击事故如表1所示。从案例中能够看出,除的哥处于市区之外,其他案例都是发生在山顶、农田或树下等地方。这些案例中受到伤害的人不可能都是遭到雷电直击,还存在旁侧闪络、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伤害。在这些地方,就算是雷雨天不携带手机,遭到雷击的概率也是比较大的,不能证明手机具有引雷能力。而的哥在车内将手机放在汽车仪表盘上,一声惊雷过后,该手机功能竟然全部“失灵”了,这个案例中汽车是一个具有良好屏蔽功能的装置,车内的人员及设备没有被雷电直击的可能。手机受损一定是由于感应过电压引起的。如果手机能够引雷,它需要一个电流泻放通道,当雷电流过手机时,手机受到的损坏应该就不仅仅是“失灵”那么轻微了。在众多雷击事件中,我们几乎很难看到在家中或室内使用手机时遭到雷击的情况发生。雷电伤人依然是小概率事件,并未见到随着手机的普及雷电伤人事件大幅增加的现象。

2.2 室外试验

在2013年6月20日之前,学生分别在学校操场中央位置和楼顶中央位置放置手机进行拨打试验。在三次雷雨天气试验中并没有发生手机引雷现象。

3 对央视试验的异议

央视进行手机引雷试验。在雷电发生器的针电极下方放置三个假人,每个假人身上分别绑一部手机,每个假人与针电极之间的距离相等。试验时假人身上手机一部处于通话状态,一部处于待机状态,一部处于关机状态。试验进行了十次,其中有五次针电极与手机处于通话状态的假人之间发生放电,有四次针电极与处于待机状态的假人之间发生放电,有一次针电极与手机处于关机状态的假人之间发生放电,于是得出手机处于开机状态,不论通话还是待机都比关机状态的手机容易引雷。这个试验对手机引雷的研究是有积极作用的,它把“手机引雷说”由理论争论层面引向了试验验证层面。但由于试验不是专业人士设计和进行的,试验设计不够严密,试验结论易给人造成手机具有引雷功能的认识。手机引雷试验中存在的瑕疵主要是:

(1)对比性不足,缺少身体上带有与手机体积相当的金属物体的假人。试验中应该加入一个身体上带有与手机体积相当的金属物体的假人,在距离针电极等距的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验证是手机在引雷,还是金属物体在引雷。

(2)未交待试验室有无风。如果实验室中有侧风,对放电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试验时,在进行了十次测试后,应该将假人的位置互换进行对比试验。

4 结束语

雷电伤害人是小概率事件,在手机普及率这么高、几乎人手一部或几部手机的情况下,不能发生雷伤人事故就说是手机惹的祸。我们同样见到女孩鼻子上佩戴鼻环而遭到雷击的案例报道。在高层建筑物上设置了避雷带或通讯塔,具有引雷能力,但遭到雷击的概率依然很低。同时,雷电放电还存在侧击和绕击现象。归根到底,雷电先导向哪里发生主放电还是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电场强度。

参考文献:

[1]安颖,李禹潼.《北京首都机场一保洁员遭雷击身亡》[Z].中国文化传媒网,2013-8-11.

[2]《北京全市打雷过万次 机场保洁员遭雷击身亡》[Z].网易新闻网,2013-8-11.

[3]沈其工,方瑜,周泽存,王大忠.《高电压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14-15(14-15).

[4]《央视模拟实验:雨天不打手机也可能引雷》[Z].,201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