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专家调查法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学校教育的共识性指标进行筛选并形成量表,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1080名大学生,对学校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校教育和大学生创业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按照影响作用的显著程度看,高校社团活动能极大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我们应理性认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重视学校教育自身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学校教育;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4)01―0024―07

一、问题的提出

创业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从创业主体的类别来看,创业能力可以划分为个体创业能力、团队创业能力和企业创业能力。个体创业能力指个体创业者所拥有的利于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带来创业绩效的综合能力。团队创业能力是团队中个体成员创业能力的集合,是团队创业所需的知识、原则、技能、行为和概念,以及团队成员为了实现这一特定目标所持的态度。公司创业能力是组织内多种因素(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利于组织内整体创业行为成功实现的程度和水平,是公司超过对手模仿的、持续的创新能力。

就个体的创业能力而言,国内外创业学领域的代表性观点是,创业能力并非创业者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得到的。不过,也有研究者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和创业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创业教育学习行为不同于传统的学习行为。具体而言,创业教育更是一种对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方式(详细见表1所示)。

上述比较显示,社会从业人员更适合通过自我学习和社会历练走向创业。由此引发的思考是,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事实上,在高校创业教育兴盛的西方发达国家,近期的研究已开始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作用提出一系列质疑,包括围绕创业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由谁来教,等等,而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引发出来的相关问题是,创业是可教的么?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经历创业教育热潮之后的理性反思,我们需要警醒的是,在当前我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能力培养?虽然我国有大量的研究认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独具优势,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是相对于社会从业人员和成功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对接受学校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其创业能力的基础是由学校教育奠定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学校教育整个过程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生成与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作用是怎样的?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本研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实际调查,分析了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作用。其研究成果有助于客观认识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的确立

为了准确评估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作用,需要分别选取观测指标形成量表,以进行实测。

1.学校教育共识性指标的选取

首先,目前各高校主要从学校所处地域、类型以及学生年级阶段、学科专业、学历层次等对学生进行分类,进而研究创业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再者,如前所述,高校广泛开展创业教育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已成为国际共同趋势。此外,国外大量研究显示,在活动与交往中能够激发出创业潜能,尤其是与创业行动直接相关的自我决断力,更是在活动中激发的。无独有偶,在我国,柴旭东等人的研究表明,隐性知识在创业能力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高校的社团活动是隐性知识转移的渠道,社团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尤为重要,任何在大学生社团资源建设、能力建设和运作模式方面的创新尝试,都能在实践中培养创业能力,都有可能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㈣。据调查,大学生通过参与学生社团,自身组织能力、个人适应能力、交流与人际交往能力、决策与计划能力等创业能力均有所提高。

2.大学生创业能力共识性指标选取

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较早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蒋乃平的观点。他认为创业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企业中与经营方向密切相关的主要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是创业的基础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与情商的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是创业成功的主要保证,是创业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划分也得到了后续许多研究者赞同和采用。国外虽未见大学生创业能力这一特定概念,但关于创业能力却多有探讨。新近的研究提出,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产出是创业能力,而创业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知识,包括机会识别、开创新企业以及企业运作过程、创业过程、创新与创造、创业伦理等;技能,包括计划、组织、管理、领导、谈判、风险控制、团队与个人分工协调等;态度,包括独立、创造与想象力、好奇心、自信心、事业心、宽容失败等。

3.形成量表

根据文献研究,选取上述共识性指标,构建了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的分析模型(如图所示1),依照模型进一步细化观测指标。为了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验证观测指标,选取相关领域专家10人,通过问卷形式对细化的观测指标进行评定,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专家的选取标准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资深专家(长期从事大学生创业指导与研究、具有副高或以上职称);资深大学生创业者(所创立的企业生存年限达3年以上)。对这10位专家的问卷发放借助了社会关系网络,预先进行电话联系,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现场填写或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回收,从而保证了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均为100%。

使用Exce12003、SPSS17.0软件对回收的专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指标的算术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满分频数。依据指标筛选标准,保留频率>0.1或算术均数数值>2.5且变异系数数值

采用常用的Cronbach Q信度系数法,对量表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创业能力量表》和《创业教育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864、0.891,都大于0.7,证明各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

效度检验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相关分析与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的是相关分析。根据因素分析理论,各个因素之间应该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如果相关太高则说明因素之间有重合,有些因素可能并非必要;如果因素之间相关太低,说明有的因素可能测量到的是与所想要测量的完全不同的内容。一般来讲,r>10.70表示高度相关,0.30≤r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创业能力量表》和《创业教育量表》各因素的相关系数范围绝大部分界于0.3-0.7之间(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P

(二)被试的选择

按照“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高职高专等三类高校,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及创业活动活跃的上海进行分层抽样,每类选3所,共计9所高校。每所高校再按照文科和理工科进行抽样。为了更加准确反映大学生这一群体创业能力的真实状况,调查对象框定在接受了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大三、大四学生。每所高校抽取样本120人(文科和理工科各60人),总样本为1080人。回收问卷731份,回收问卷率为67.7%;其中有效问卷724份,有效问卷率为67.0%。此次取样考虑到了创业教育的时效问题,且数据表明样本在学校、学科分布上都比较合理,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代表性。样本情况如表4所示。

(三)研究步骤

1.预测:为了预见问卷可能出现的问题,2012年1月在同济大学对公选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的学生现场发放问卷40份(涵盖大一至大四学生),对问卷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信度和效度均达到预期目标,效果比较理想。

2.正式施测:正式施测于2012年4月至5月完成。以学院为单位进行施测,要求被试独立自主地选择问卷选项,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3.数据分析:对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将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软件Excel2003和SPSS 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学校类型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为考察学校类型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学校类型与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相关分析(见表5)。结果显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与高职高专,在总体创业能力及各能力要素之间显著性概率值(P值)均小于0.05,表示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总体创业能力以及13项能力要素中,有10项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二)学科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为考察学科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学科与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行相关分析(见表6)。结果显示,不同学科的学生在分析与决策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为了进一步判断不同学科对总体创业能力及各能力要素的影响,应用SNK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见表7)。由表7可知,人文学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方面强于法学、理科、工科的学生;在“适应和承受挫折能力”方面,人文、理工科学生强于管理学科的学生。

(三)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回归分析

为考察创业教育的实施状况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以整体创业能力为因变量,以创业教育的观测指标,包括创业指导系列课程、创业教育的专题讲座、创业教育的研讨会或社团、创业导师进行过创业指导、交际能力的培训、创业能力的测评、商务模拟活动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8)。结果显示,在13个自变量中,“创业导师进行创业指导”、“企业参观考察”这两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假设检验概率值(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项指标对大学生总体创业能力有显著影响,其余11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假设检验概率值(P值)均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表明对大学生整体创业能力没有显著影响。

(四)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为考察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系,通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是否参加过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总体创业能力以及各能力要素的影响作用(见表9)。结果显示,除“融资与筹措资金能力”之外(P>0.05),其余12个创业能力要素及总体创业能力的显著性概率值(P值)均小于0.05,即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参加过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其总体创业能力及各创业能力要素的平均值得分均高于没有参加过社团活动的大学生。数据表明社团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相关启示

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总体而言,学校教育和大学生创业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按照影响作用的显著程度来看,高校社团活动的开展能极大地助力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不同类型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明显不同,学科对大学生创业能力也产生一定影响作用,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作用却并不显著。虽然本研究的样本取自上海三类高校,但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理性认识创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1998年清华大学在中国首开高校“创业启蒙运动”。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2002年在教育部牵头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正式启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院校被确定为实施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十几年来,创业教育已经在我国高校全面展开,正逐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2010年5月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强力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将呈现更加迅猛的发展态势。

毋庸讳言,创业教育逐渐受到我国各界重视,源自于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是为了使大学生从工作岗位的承担者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转变,从而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难免急功近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被狭隘地理解为培养企业家。“学生创业公司”或“学生老板”的数量成为衡量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为此,创业竞赛、创业企业家报告、创业投资家论坛等这类创业教育形式在高校蔚然成风。这种轰轰烈烈的创业教育形式盲目夸大了创业教育功效,遮蔽了创业的艰难复杂性与潜在风险。国内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表明,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都在2%以下:2011届为1.6%,2010届为1.5%,2009届为1.2%。我国创业者的技能指数低于世界平均指数,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70%,创业成功率只有2%-3%。并且,当我们把创业教育作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进行大量介绍和学习的时候,殊不知这些国家对于创业教育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从乐观积极到理性审视的过程。欧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在经过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后,却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和困惑,如创业教育项目不能吸引学生,也不能长期保持学生的兴趣,更让人难堪的是,许多成功的创业者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培训,而大量受过良好创业培训的学生创业反倒没有成功。面对创业教育的这些问题,他们不再把创业教育看成是临时添加在学校身上的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即时性任务,认为创业教育的效用不是体现在如何促进学生创办一个企业上,而是体现在其职业生涯中的进取心和创造性上。

我国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与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警示我们,在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热潮下,更需要理性认识创业教育,即认识创业教育的本质与规律,认识应如何合理开展创业教育才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忌盲目夸大创业教育的功效。

(二)重视教育自身价值,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

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不同之处是在“教育”的前面冠以“创业”二字。那么,受到“创业”限定的创业教育具有怎样的特殊性和本质特征?这就需要对“创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对创业进行纵向的理论梳理与国际视野的调查分析之后,最新的研究指出,创业远不是经济发展引擎的功能性战略,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方式,一种去创新、去承担风险的生活观和自由观。创业教育需要做的就是揭示人的价值和创造潜能。创业教育应该与旨在创办小企业的创业培训区分开来,前者的目标是通过适切的学习过程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自主性的人,而后者的目标是直接促发创业行动。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教育区别于创业培训,其本质上仍是培养人的教育,是我国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时展,也是创新教育在新时期的具体要求,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开拓进取精神。基于这个角度,创业教育并不是要脱离学校教育现有基础“另起炉灶”,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紧密结合学校教育过程,整合学校可利用的一切教育资源。

其一,依据不同类型高校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同类型高校的师资力量、生源状况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都是不一样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注意考虑这些要素。譬如,我国重点大学具有明显的科研实力与生源优势,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发展创新性思维,养成科技创新的素养,提升想象力,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相对于重点高校,地方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在人才培养上,更重视职业性、服务性与知识的应用性,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洞察力,锻炼学生的抗挫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

其二,聚集学校各种教育资源,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优势就在于其知识和专业优势以及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因此,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学生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更是创业精神和能力潜移默化的生成过程。这其中的关键是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要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科学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实施内容,注重学生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充分依托课程教学。高校应依据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专业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协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为补充的课程体系,通过充分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更多的创新人才孕育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