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严重危及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害。为减少地震灾害,人们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其中以地震监测预报为主。新形势下,随着人们对地震灾害研究的不断深入,地震监测预报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地震监测预报形成的基础上,就当前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就国内地震监测预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地震监测预报;发展;思考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自古以来,地震给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巨大的危害,严重威胁了区域内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如何监测预测地震形成与发展趋势,降低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全球相关机构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地震监测预报概述
对于地震监测预报来说,以多种科学观测为基础,通过正确认识地震发生的机理与规律,能动地对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的科学探索过程。地震监测预报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根据地震监测预报相关基础性学科,可分为地震地质、电磁、形变、测震以及地下流体几种;根据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发生时间范围,可分为临时性、短期、中期以及长期四种;根据监测预报方法论和认识论,可分为物理性监测预报与经验性监测预报两种。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地震灾害认识的不断深入,再加上地震灾害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社会民众对地震预报的需求尤为迫切,也引起公众和社会对地震预测预报和预防工作的重视。新形势下,全球地震活动日益升级,地震灾害威胁日渐严重,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势在必行。
二、当前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现状问题
国内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随着近几十年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在制度方面,建立健全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显著提升了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在人力资源方面,逐步完善了相关技术配置以及经费支持;在地震监测预报技术方面,不断引入新技术,并建立与完善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固定和流动地震观测网络,对于改进地震定位技术、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数字化率以及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速度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可见,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重视度的不断增加,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的建设正大幅度地向纵深发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全球性最为棘手的一个科学难题,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国内这种困难也不例外。首先,地震灾害属于一种极为复杂的地球物理现象,其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具有自组织性、随机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了增加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难度;其次,对于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震源区域内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尚缺乏有效的监测设备,使得人们对于地震孕育、发展及发生规律等缺乏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地震震源处岩石的应力与强度都无法直接测量,导致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难度显著增加;第三,对于加强的地震(7.0级以上),其在同一区域内发生周期较长,通常是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这使得地震监测仪器很难对多次强地震进行观测与试验,对于地震数据采集具有不利影响;第四,对于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来说,其重要参考依据就是地震前兆现象,而地震前兆现象种类复杂多样,并且因时因地而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及时准确性。可见,当前国内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受诸多因素影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与挑战。
由此可见,为解决国内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应不断的加强对地震灾害探索和积累,同时通过引入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逐步降低地震监测预报的难度,进而增加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成功率。经济的发展、城镇的扩大,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除了依法保护观测环境外,提高观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三、国内地震监测预报发展建议
根据我国地震灾害发生现状以及国内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提升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质量与效率,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建议,具体有:
(1)不断深入认识和了解地震孕育阶段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建立防震减灾多环节工作模式,逐步完善涵盖地震前后各时间段的“长中短临与震后”的预测预报体系,即年尺度以内的短临预测、几年尺度的地震大形势预测、大地震震后趋势预测以及十年尺度的中长期预测等。首先,针对国内强震历史发生情况,逐步完善大陆强震动力学研究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大陆强震(7级以上)中长期危险性预测;其次,由于国内强震(7级以上)发生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特点,为对大陆未来几十年强震发生趋势及主体活动地区进行预测,应结合统计分析、物理机理等研究方法,建立全国性的强地震活动与地壳运行、区域重力以及地磁活动间理论模型;第三,针对地震孕育后期、临近地震发生前前兆现象,集中分析地震活动和形变、电磁、地下流体等观测数据中异常变化,建立健全国内短临地震预测预报体系;第四,对于部分强震发生后发生强余震情况,应对地震序列类型进行及时判定,并及时作出强余震发生时间与强度的预测,提升震后趋势预测预报能力,并明确重点监视防御区,以确保震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现场救援抢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2)观测技术对于提升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中,包含着技术形态和理论形态两方面,其中以技术形态为主。通过不断创新观测技术和建立相关理论体系,实现对地震发生数量记录和科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全面、及时、准确性,应不断加强多种地震前兆异常信息识别与提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见,通过建立强大稳定的地震监测预报技术体系,不断促进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进而为地震预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较经验性地震监测预报来说,物理性地震监测预报在逻辑推理方面更加严密,并且在描述方面更加精细准确。随着人们对地震现象认识和了解的不断深入,物理性地震监测预报重要性逐步与经验性地震监测预报相一致,并且与经验性地震监测预报相互共生、相互促进。因此,面对地震科学技术进步的新形势,应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强推进物理性预测预报研究,以提高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整体科学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全球地震防控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随着人们对地质勘查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地震形成、发生以及相关预测工作日渐成熟,并且再加上各种探测技术、地球科学与非线性物理学的发展,地震监测预报最终会得以实现。因此,应不断加强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升地震监测预报的及时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陈章立,李志雄,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考(一)――地震预报某些经验与做法的再认识及思考地震预报问题的基本出发点[J].地震,2008年1月,第28卷,第1期:01-18
[2] 吴中海,赵根模,地震预报现状及相关问题综述[J].地质通报,2013年10月,第32卷,第10期:1494-1514
[3] 皇甫岗,秦嘉政,新形势下地震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5月,第5期(总第317期):60-62
[4] 刘桂萍,关于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发展的几点思考[J].地震,2010年1月,第30卷,第1期: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