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台湾“开兰名宦”杨廷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台湾“开兰名宦”杨廷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代传颂下来的美名,不是上天眷恋的偶得,而是岁月洗剂的沉淀和凝练,犹如沧桑的古槐透出的那股倔强的生命力,愈发显得郁郁葱葱,弥久而芳香。杨廷理就是这样的古槐,在历史的尘埃里尽情绽放着旺盛的生命力。清治时期,他多次担任台湾知府、台湾道。如今,在宜兰市立有“杨公祠”,在头城镇吴沙祠里有他的长生禄位被供奉,在昭应宫里有他的木像被供奉。至今,人们还传颂着他“开兰名宦”的美名。

生在广西柳州行武世家的杨廷理,自幼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从小便立下“仕途经济、保境安民”的远大志向。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12岁那年,他应童子试,便作出了“世人只诩高声价,那识良工费苦心”诗句,颇得时任广西学使的陈桂洲赞赏,并预言他“小子后来必以诗成名”。果不其然,他不但考取功名、执政一方造福百姓,成就了“开兰名宦”的美名,还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

在台湾生活的那些年,“兴利除弊,恤民纠吏,弭乱本于未形,跻殊俗于雅化,则庶乎可矣”的认识,深深根植在他的心中。有了这样的认识,在他与台湾百姓血浓于水的情谊的浇灌下,

“开兰”之梦便在他心里种下了。哪怕是流放到新疆伊犁,饱受风雪摧残、折磨,也不曾淡忘。他开发建设台湾尤其是开发宜兰的历史功绩,得到了人民的肯定。噶玛兰厅人因感念其创建之功,即设其神主于文昌坛右,生为祀之。

那是1806年,杨廷理再次被朝廷任命为台湾知府。走马上任前夕,嘉庆帝特意召见。他一没吹嘘表功,二没诉苦求恩,而是向嘉庆帝力禀“噶玛兰当开”。“开兰”这个梦在台湾这片热土上生成,自然也会在这片热土上实现。为梦变成现实,他不遗余力,五次深入宜兰地区,查勘地势,了解民情;重定蛤仔滩全图;在五围挖壕沟,舂城基;建办公处、仓库;创办仰山书院;减免“番”民赋税;建议建关卡、炮台,以巩固蛤仔滩地区的安全。1812年,注定会在台湾历史上留下特殊的印记。这一年,噶玛兰厅正式设立,正式纳入清政府行政区划。那个起初踏上台湾热土读书人的梦,终于用大半辈子的岁月实现了。难怪清人高澍然在《台湾知府杨廷理传》中,用“开噶玛兰厅,资其粟足食数郡,其泽尤可百世也”的语句来评价他的功绩。噶玛兰民众称杨廷理为“开兰名宦”,也就名至实归了。

杨廷理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治理台湾尤其是开兰治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包括宜兰人民在内的台湾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台湾通史》、《台湾通志》、《噶玛兰厅志》、《噶玛兰志略》、《宜兰县志》等史志均为其立传。

然而,谁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名垂青史的杨廷理自然也不例外。50多岁的杨廷理被流放至新疆伊犁。在那里,他顶着秋日的风沙,迎着冬日的冰雪,在茫茫的大漠戈壁上艰难地跋涉了五个多月,身心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到伊犁后,整整度过了六个年头。在那六年里,春有风沙,夏有腥臭,每天早出晚归,饱尝了风霜冰雪之苦。

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有诗歌陪伴着他。恶劣的天气,艰苦的环境,难以包裹一颗赤诚之心,更难以湮没忠臣的爱国之情。那悠悠的思乡之情,自然化作一首首诗歌,从他心胸里飞了出来。今天,那些诗词也成了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