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建筑匠艺与现代古迹修复技术差异之研究(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建筑匠艺与现代古迹修复技术差异之研究(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传统匠师在古建筑修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其一再执着于传统营造技艺和坚持恢复传统形式的观念与作法,常常与现代保存科学与修复技术产生冲突,无法实时支持现代古迹修复的需要。从传统建筑的修复技术中应建立起传统建筑保存的科学,本文以台湾木构造建筑为例,指出传统建筑营造与保存修复技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建构现代古迹“修复技术”应有的原则与看法。

关键词:传统建筑;修复技术;木构架;台湾

Abstract: Traditional craftsmen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estor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However, they often focus too much on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skills and insist on resuming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which often conflict with modern preservation science and restoring skills, therefore unable to provide immediate support for modern ancient site restoration. In the restoring skills of ancient buildings, traditional building preservation scien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aking Taiwan wooden structure buildings as the examp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and preservation & restoring skills is pointed out; meanwhile, the principles and opin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ncient site “restoring skills” is discussed as well.

Key words: traditional buildings;restoring skills;wooden structure;Taiwan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3-41(7)

作者简介:张志成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博士生

傅朝卿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前言

台湾古迹修复二十多年来,多集中在明清以来的传统古建筑修复,过去在修复过程中首先遭遇的困难点,在于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缺乏,亦即传统匠师凋零难觅、传统营造技术失传难以延续,加上传统营造技术研究处于起步,无法实时支持现代古迹修复的需要。也可以说,近二十年来台湾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研究是随着古迹修复而逐渐累积起来的。

近年来我们以国际古迹保存修复原则重新审视古迹修复成果时,发现传统古迹在修复之后,出现原样丧失、移花接木等情况,严重违背了古迹修复应有的历史性与真实性的重要原则。在探索一些足以影响古迹修复的因素中,发现传统营造技术扮演了一个古迹修复好坏的关键角色。就过去台湾古迹修复而言,“匠艺”拥有者的匠师扮演了重要的地位,然而一再执著于其传统营造技艺和坚持恢复传统形式的观念与作法,却常常与现代保存科学与修复技术产生冲突,而导致文化资产价值的损坏与丧失。

本文将以古迹修复的“真实性”来评估“匠艺”对古迹修复的影响,进一步以台湾传统木构架的古迹修复为例来探讨,论及“匠艺”是否等同于“修复技术”,指出其异同所在,以及在建构现代古迹“修复技术”应有的原则与看法。

二、文化的消逝与保存――外观形式与构筑技术的连动(见图1)

自古以来,人类有别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看到事物沧桑与消逝的现象,会感叹岁月与造化之无情,而期待借由“保存物”传承与延续了过去传统的知识、历史与文化,因此世界上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族群与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保存物”,有物品与生存环境等。

一般说来,文化保存分为可保存的(或可视的)物质与环境领域以及无形的、不可视的组织性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的人类活动与观念领域。人类活动与观念领域随着人类死亡或族群灭亡而消失,虽有口说与文字传承,能完整保存者几不可寻,而物质与环境领域只要不遭受恶意破坏,总有蛛丝马迹可寻而较容易被保存下来。

过去文化的发展与存在是整体的,是包括了人类的观念、行为与活动以及所使用的工具、技术所构筑的生存的环境与建筑空间,当观念、行为与活动等无法保存时,只好借由保存作为“历史证物”的物品与生存环境。近代的文化保存论述的根本论点,即是站在借由保存过去的物质环境去“联结”整体的文化保存的基础上。

若文物、古迹等物质环境得到良好的保存,则可联结到过去的无形文化部分而形成文化发展的片段面貌,借由这文化片段而建构出过去的文化全貌。若物质与环境丧失或改造,这一切永远是个传说或虚构的故事,也因此文物与古迹需要作为“物证”或“见证物”被保存起来,因为那是整个历史文化保存的根本,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文化观光旅游,在作为历史证物之外,意外发现了文化保存的经济价值。

无庸置疑,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中重要的文化、艺术与技术等无形文化的呈现,我们从特定建筑的形式与构造,可以发现在一定时期的人类族群为了适应其生存的环境区域的气候与地质地貌,以其智慧建造出寻求遮风避雨、安全与舒适的空间。而后随着该社会文化与技术之发展,而发展出不同层级特色的文化与建筑特色,而成为该文化的特色,甚至成为代表的形式。

实际上,建筑空间等外观形式与构筑技术在人类社会与历史发展中除了世代承传之外,也会随着文化的交流与学习而发生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影响,也会因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斗争而失传消逝。如西方文明发展中,希腊、罗马帝国虽然灭亡了,然其局部建筑形式与构筑技术,却能在其后的基督教世界延续下来。中国虽然有较佳的垂直文化传承,然空间形式与技术却也是随着不同朝代的演进,逐渐有新构造材料的添加与取代,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建筑类古迹的有形价值指的是建筑本身的构造物,必须具有超越一般建筑的价值,也许是构造本身,也许是工匠技艺,也许是装饰或艺术。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连续性上,留存实质的证物。从时间的观点来看,该古迹是否可以保持连续性(continuity)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因为现代城市中所需要的是历史的连续性,而不是一些被孤立的历史时段。因此作为文化资产保存而言,这些古迹不同时期的面貌以及传统营造技术的延续与创新等,都是进行保存与修复时应该加以考虑的。

三、从修复技术到保存科学的建立

不同于其他古物件的保存,建筑类文化资产保存以前述有形物质环境与无形观念领域的区分来看,可分为形式属“物”的层次与构筑技术属“人”的层次两方面。一般而言,人类个人在有限寿命下对于构筑技术的承传困难度较高,加上许多属于地方性的构筑技术,因而常常中断与失传。而建筑空间外观与形式,常常是较为耐久的构造材料,而容易较完整地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