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数学实验的认识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数学实验的认识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对于数学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因此,数学教育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会学生“学会”做数学,转向引导学生“会学”数学知识。要实现数学教学的这一目的,就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文化历史有所掌握,使数学的知识传递式教学转为数学活动式教学。将“实验”式教学模式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所谓的“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建立数学思维,针对问题展开数学思维活动,如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和归纳等,在此基础上获得数学概念,深入理解并对问题加以解决。这一教学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完成的,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逐渐完善为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依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把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整理、加工转化为严密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并将所精炼而成的数学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所接受的仅仅是教师的成果,而没有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会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重视并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可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将数学严谨而抽象的面纱揭开,使学生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激发其数学潜能。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将教材内容与数学活动相融合,不仅可以使课本知识由静返动,而且还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价值。下面以笔者在教学中的部分数学实验为例来分析说明。

一 用实验导入新课

认识米的课堂教学中,我所设计的数学实验如下:以四人小组为一个单位,用学生尺将教室的长测量出来,记录下数据。在测量时,部分学生测量起来明显很吃力,记录也无从下手,甚至有部分学生提出教室太长了,测量起来很困难。看来用学生尺量测量教师的长度不太可行。数学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指出:用厘米作单位的直尺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较为合适,但对于较长的长度,如测量教室、学校操场等,如果使用厘米为单位的支持就很麻烦,所以需要使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测量。然后就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主体,长度单位“米”。采用这种试验导入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课内容中,可令学生感到过渡自然、顺理成章。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并对学习较大的长度单位产生了兴趣。

二 用实验验证猜想

在学习中,学生对正方形的感性认识是很多的,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那么怎样来判定呢?在“量一量”的实践活动课中,我提问:“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呢?”有学生说:“用尺量”,我假设到:“如果没有尺呢?”学生们拿起手中的纸纷纷想起了办法。

学生1:我上下对折,可以证明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对折,可以证明左右两条边一样长。

学生2:我沿对角线折,可以证明旁边的两条边(邻边一样长)。

学生3:我先沿着一条对角线折,然后再对折。(教师:好的,你也是沿对角线折)。

学生4:我觉得应把前两位同学的方法拼起来。(教师:对了,这样都可以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又如在“时分的认识”中,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1小时=60分”,追其缘由却不知所故,于是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实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拨一拨手中的时钟,看看时针和分针在转动过程中的联系。经过一番观察和商议,很多小组都得出了结论。小组1:我们发现分针转一圈,时针就走一大格;小组2:它们所用的时间相等;小组3:这也就说明了1小时=60分。在学生的操作实验中,一个抽象的数学定理直观地展示在了面前。

三 在实验中探究规律

在“口诀求商”中表明,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除数与商成反比例关系,如果仅依赖算式讲解,会令学生难以理解。可采用以下实验:24个学生排排站,每3人排成一队,可以排成几个队?如果每4人排成一队,可以排成几个队?那么,6人一队,8人一队呢?以此类推的数学活动,学生就会由直观的数学思维转为逻辑性数学规律,逐渐地就会发现,随着队员人数的增多,队数就会有所减少。运用除法算式表示,即为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大,商就越小。

其实,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学生参与到观察、体验、分析、推理的过程中,就会通过他们自己的判断来发现问题,并总结出数学规律。这样较为直观、自然,学生也会体会到定义的合理性。因此,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中观察分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再动手实验,从而归纳出概念或结论。此即为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点考虑的,也应积极提倡。

以上的教学案例表明,科学地创设数学实验,学生会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构建新的知识,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就会形成数学思维,用数学的眼光审视身边的事实,用数学的头脑来分析周围的世界。

夸美纽斯认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应以创造意识,发挥其积极向上的状态,从参与数学实验中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