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围城》英译本中的变形倾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围城》英译本中的变形倾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贝尔曼提出了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12种变形倾向,本文将分析《围城英译本中这些变形倾向的体现,目的在于帮助译者尽量避免这些倾向,保留源文本的异质特征。

关键词:围城;翻译;变形倾向

一、引言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唯一长篇小说,也是钱钟书影响最大的一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儒林外史”。小说主要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一群知识分子。故事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讽刺和极具幽默的笔触,描绘了这些知识分子陷入“围城”,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的重重矛盾。作者融贯中西的渊博学识、挥洒自如的语言功底和独具慧眼的社会洞察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部旷世之作。

珍妮・凯利和茅国权两位外国学者共同翻译的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一经问世就反响热烈,引起了译界的普遍关注,有撰文赞誉的,也有批评不足的。《围城》英译本中确实存在问题,但这样一部文化内涵丰富,语言妙趣横生的文学作品,要译成另一种文字实属不易,出现问题也在所难免。笔者在肯定该译本艺术价值的同时,将贝尔曼提出的12种变形倾向作为分析框架,讨论其在该英译本中的体现,分析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贬低或抹杀该译本的价值,而是为了学习和借鉴。

二、贝尔曼的12种变形倾向

受自身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译者在面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作品时,往往会选择归化策略,直接将其转化成读者通俗易懂的译文,以使读者清晰明了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但不可否认,这种“本土化”的做法恰好忽略了外来词汇的“异”,掩盖了原文本的语言特色,阻碍了世界各地区文化的交流。贝尔曼提倡异化翻译和通过“直译”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异化翻译,以保持源语文化的异域特征。他提出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 12 种变形倾向就是分析译者是如何求同而去异的。这12 种变形倾向主要指合理化、明晰化、扩充、雅化和俗化、质量受损、数量缺失、节奏破坏、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对语言模式的破坏、对方言网络和其异国情调的破坏、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

三、《围城》英译本中体现出来的变形倾向

《围城》英译本总体上避免了所列举的大多数变形倾向,保持了源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特色,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世界。但该译本中也出现了多种变形,通过运用贝尔曼的变形倾向对该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围城》和其深刻内涵。本文主要分析在译文中体现出来的三个倾向,即质量受损、对方言网络和其异国情调的破坏、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

1.质量受损

译文的质量受损是指用新的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来代替原文,这些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缺少原文中醒人耳目的丰富性,相应地它们的指示或形象的丰富性也会受损。

(1)原文:苏小姐一向瞧不起这位寒碜的孙太太。译文:Miss Su had always scorned the poor and simple-minded Miss Sun.

此处把“寒碜”译成poor and simple-minded降低了原文表达的形象性。寒碜指长相难看或衣着不体面,也有丢人的意思。而simple-minded指头脑简单,还有“愚蠢,智力低下”之意,如此译出不免武断。原著中提到她“穿件半旧的黑纱旗袍,满面劳碌困倦,加上天生的倒挂眉毛,愈觉愁苦可怜”,可见此处寒碜不是指相貌丑陋,可考虑用shabby既可指容貌又可指穿着,邀遏不整的形象也就产生了,亦可用slovenly指不修边幅。此外scorn一词固然有“瞧不起”之意,还暗含鄙视和轻蔑,语气稍重,不如look down upon自然。

(2)原文: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哼!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就当我是饭碗,我宁可他们瞧不起我,骂我饭桶。译文:Husbands are women’s careers. Not having a husband is like being unemployed, so she has to hold tightly to her “rice bowl”. Well, I don’t happen to want any woman to take me as her “rice bowl” after reading that book. I’d rather have them scorn me and call me a “rice bucket”.

Endnote:rice bowl:a colloquial expression for job. rice-bucket:an expression which means a good for nothing, a person who does no more than consume rice.

饭碗除了指盛饭用的碗,还指人们常说的“铁饭碗”,铁饭碗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喻指好的单位或部门,工作稳定收入无忧。饭桶即装米饭的桶或装剩饭的桶,也常用来形容人,表示此人除了吃饭什么也做不了,比喻没有本事、无能的人。原文表达形象生动,译文中两者被直译为rice bowl和 rice-bucket,后面又加了注释,这样固然可以解释明白,但原文词汇蕴含的丰富性和幽默效果却受到一定的损失,进一步注解:又扩充了译文,使其稍显拖沓。笔者认为该三处不妨分别意译为livelihood, career, fathead或good-for-nothing.

2.对方言网络和其异国情调的破坏

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扎根于本土语言,因为本土方言比“雅化的“语言更形象。令人棘手的是,方言紧密地依赖本土,直译成他国方言难上加难,结果只能是对原文的揶揄甚至造成对其异国情调的破坏。

(3)原文:指着那些土馒头。译文:Pointing to the coarse steamed bread

对读过《红楼梦》的人来说,应该了解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内涵,同样,此例中的“馒头”一看便知不是日常生活中吃的蒸馒头,而是指外形像馒头一样的坟堆或者坟墓。“土”在这里也没有粗糙的意思,而指馒头的材料是泥土做的,实为“土冢”。译者对“土馒头”三字进行了直译且未加注解,显然没有传达出该表达的异国情调。中西方的殡葬习俗有很大差异,不了解中国土葬风俗的读者恐怕想不到样子像圆馒头的东西就是指坟墓。因此,这里的“土馒头”还是直接归化译为“grave”或“grave mound”比较合适。

(4)原文:这迷汤灌错了耳朵。译文:All that rice gruel was being poured down the wrong ear.

此句中“迷汤”被误解为“米汤”意思完全扭曲了。这里的“迷汤”是指“迷魂汤”,指迷惑人的语言和行为。也有民间传说人死后,魂灵到阴间喝过迷魂汤后生前的记忆将不复存在。此处是指让听者晕头转向的奉承话,译成that rice gruel显然没有表达出原文的含义,不仅体现不出方言俗语的效果也对其异国情调产生了破坏。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对异域读者来说并不熟悉的东西不如意译为the honey words 或flattery,至少可以把意思准确传达。

3.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

原文中丰富的意向、固定表达、人物形象、谚语等,部分来自于本土方言和文化。它们传达的意思或经验一般都能在其他语言中找到现成对应的意向、表达等。但这种用对等物取代原文的做法其实忽视了我们心中的谚语意识,而谚语意识可以帮助我们在新的谚语中看到地道的和自己文化相通的东西,从而充实我们的谚语世界。

(5)原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假使三年前结婚,则此番吾家破费不赀矣。译文: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比喻虽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变为好事。由于语言文化及语境的差异,此处用意译法将该成语的内涵简洁地表达出来了,但同时却破坏了原文成语的固定表达,不利于读者了解原文化并学习其语言表达方式。“塞翁”指住在边塞地区的一个养马老人,此处可采取直译加意译法将其译出。Just like the old frontiersman losing his horse,who knows but that 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6)原文:他们都觉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点old-time。译文:They all think the ancient colors and odor make the food taste a little old-time.

古色古香指书画,笔墨,器物等具有古典雅致的气韵,在原文里也是用来修饰盛饭用的盘子,整体还是古典、有“古味”的意思。译者逐字翻译了这个成浯,把“色”译成“color”,“香”译成“odor”破坏了该成语的韵味,而且还会让读者迷惑不解,不明白餐具上为何会有古代的颜色和气味。这句话可试着改译为:They all think that the plate has an air of great antiquity, which makes the food taste a little old-time.

四、结语

《围城》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用另一种语言来准确传达其思想绝非易事,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英译本总体来说非常成功,所运用的诸多翻译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运用贝尔曼提出的12种变形倾向作为分析框架,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尽量避免这些变形倾向,努力做到尊重源语、保存原文中的“异”质因素,从而不断丰富译入语文化,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Berman, A. 1992. 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M]. Heyvaert. 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 钱钟书.2003.围城中英对照本[M]. 珍妮・凯莉、茅国权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 孙艺风.1995.《围城》英译本的一些问题[J].中国翻译 (1),31-36.

[4] 谢天振.2008.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