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度审视建筑材料之混凝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我们进入21世纪。钢材和玻璃的结合是现代建筑材料的特征,众多建筑“随声附和、趋之若骜”。不可否认,新材料的出现改变着建筑形式,但与此同时,随之带来的是我们对现代建筑材料的厌倦、视觉的疲劳和地域环境的不协调。所以在期待新材料出现的同时认真审视已有材料,挖掘其表现力,是我们应该探究的课题。本论文主要论述混凝土的概念、应用及其表现力挖掘,意在去除建筑材料多余的装饰,体现其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感。
关键词:建筑材料;混凝土;挖掘潜力;自然美感
一、混凝土的概念
混凝土,一般由水泥、沙子、石子等骨料和水构成,经过浇筑、养护、固化后形成的坚硬固体。根据其原料成分、合成比例等的不同会形成各种样式的视觉效果。混凝土一次浇注成型,直接采用自然表面效果作为饰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混凝土毫无遮掩、低调朴素的风格,使它自成一派,流露出真实、自然、朴实无华的视觉印象,显得天然与庄重。
二、混凝土的应用及表现力
混凝土是绿色建筑材料的代表:不需要额外装饰,舍去了涂料、饰面等化工产品,并且一次成型,不剔凿修补、不抹灰,减少了大量建筑垃圾,有利于环境的维护;消除了诸多质量通病:避免了抹灰开裂、空鼓甚至脱落的质量隐患,减轻了结构施工的漏浆、楼板裂缝等质量通病;促使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升:施工时,不能有剔凿修补的空间,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由此迫使施工单位加强施工过程的控制,使结构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全面提升;降低工程总造价:混凝土的施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因其最终不用抹灰、吊顶、装饰面层,从而减少了维保费用,最终降低了工程总造价。
混凝土最初融入到建筑中是以一种结构材料形式出现的,其特点是抗压性能好、可塑性强,较为适合大规模工业化预制,如教堂、学校、工厂等。但它也有缺陷,例如相对脆、抗拉性能差,不利于延展和悬挑,直到有钢筋的融入后,它的抗拉性能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钢和混凝土的结合产生了钢筋混凝土,钢提升了混凝土受拉的能力,混凝土则弥补了钢不耐火的缺陷,钢和混凝土的结合在建筑材料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早在公元前120年,罗马人就使用混凝土建造了跨度达43.3m的万神庙。古罗马的地域上多火山,火山灰是天然的混凝土素材,火山灰拌上碎石骨料凝固后非常坚固,并且易于开采和加工,因为使用混凝土并不用很深奥的建筑技术及昂贵的建筑成本。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施工只使用了少量有技能的支模工匠,运输几乎是囊中取物,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火山灰本身相对比较轻质,加上轻质骨料,结构自重大大降低,其承载力超乎了人们想象,古罗马人就是利用混凝士材料建造了这样一座辉煌的建筑。在万神庙身上,我们或许看到了智慧,或许看到了力量,或许看到了纯净,这就是混凝土“素面朝天”的艺术特点,使得万神庙外貌具有朴实无华、自然沉稳的韵味,与生俱来带给我们的感知就是厚重与清雅,是一些现代建筑材料(如玻璃幕墙)无法效仿和比拟的。材料本身所拥有的粗糙感、细腻感、温暖感、冷漠感给人带来大自然对比的微妙,于是古罗马人情不自禁地对自然表达出谢意(混凝士建筑――万神庙的产生),这样的空间在今天还是令我们感动。
而在近代,普遍认为混凝土的质地比较粗糙、低级,因此不为公众所接受,殊不知真正的高级正是“黑白灰”的经典搭配,愈是简单显得愈是高级。如建筑师柯布西耶等人,就是从单调色彩的混凝土中看到了力量,突兀的形体加上粗砺的质感,反而使建筑浑然有力,形成了粗野主义一派,英国的国家大剧院即为此类建筑之代表。
总结
在新建筑材料“百花争艳”的今天,许多建筑迷恋潮流前沿,意在使建筑“别具一格”,在建筑建成的时候殊不知此建筑与周边环境搭调竟如此的牵强。新材料的频繁使用,让我们觉得又是一件世俗作品,没有完全考虑到建筑本身的含义、用途及大众认同度。一味地追求潮流,只会丧失已有材料的挖掘机会,盲目跟风亦会造成人们视觉及心理的疲倦。
为此,在新材料不断涌现的现时代,我们应该再来审视混凝土,着手挖掘更多关于它的潜质。“清水出芙蓉”――混凝土,高贵的朴素,高级的灰调,高雅的艺术来表达我自己对混凝土这种建筑材料的情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