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践在小型乐队编配课程中的重要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是为音乐师范专业本科学生设置的选修课程之一,它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实践往往被忽略。文中从学生乐器学习的多样化、课堂讲解时的注意事项、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培养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性教育,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由泛化演变为深层次的思维,由单一的书本记忆转化为多方位的音响思维。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是为音乐师范专业本科学生设置的选修课程之一。它要求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积极参加小乐队实践活动,以补充理性认识(书本内容);勤于动手,亲自分析及编配,以积累经验。现有课程教材主要介绍两类内容,乐器和编配处理方式。这也是理论认识最合理而系统的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对于那些不演奏乐器的人来说,正确评价别人的演奏不是不可能,但是很难。”(《论音乐》)也就是说,音乐是以实践为主的艺术。在音乐中,不论是理论类课程还是演奏类课程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但是小型乐队编配课程要求的并非仅仅是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只是对整体的一个侧面,或者一个辅助。重要的则是在于感性认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也恰恰是高等师范教育的薄弱环节。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招收艺术类人员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多的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但是,现今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仍然强调理论,强调“笔记”等应试教育模式,而非实践性等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在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性,不仅仅是小型乐队编配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而是高等师范教育的整体要求。
就十所高等师范院校调查,小型乐队编配课程大多安排在大学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上半学期。涉及人群分为三类,所有音乐学学生;仅器乐专业学生;仅理论专业学生。从涉及人群可以看出每所院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侧重器乐专业,是考虑到器乐演奏的多样性。侧重理论专业,是考虑到音乐学理论多方面的连贯性。不论侧重点如何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为基础教育服务”,建立适合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基础。
因此,为了适应书本、学生、社会等各级的需求,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时侧重于实践的应用。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乐器学习的多样化
乐器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种乐器的学习具有极度的单一性。在高等师范院校中,钢琴作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乐器的选修课程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持续两年时间。选修的乐器种类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而设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地区资源,其二教师资源。以山东省菏泽学院为例,该学院地处鲁西南地区,誉为“戏曲之乡”,学院音乐系设置的乐器选修多以戏曲为源头。例如竹笛、古筝、二胡、琴书班等。但是竹笛、二胡等乐器长期处于教师难聘的问题,而搁置。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的设置中强调乐器学习的多样化,它包括了解乐器形制、乐器音域音区、乐器演奏方法、乐器音色特征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只有在对乐器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有合理甚至出色的配置。但是不接触乐器又何谈对乐器的真正了解?难道让学生仅凭想象?
就乐器学习的重要性及多样化要求,我们认为应从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中寻求帮助。首先,学校尽其所能地提供学生学习的硬件条件,例如增加引进乐器的种类,发挥教师教授的能动性,聘用合适的民间乐人或者引进人才。其次,学生也应发挥自身主动性,通过交谈、书本学习、乐器实践学习等方式接触乐器、了解乐器。
二、课堂讲解时的注意事项(老师做、学生练的实践性)
1.基础理论内容(乐器的区分与融合是基础,特色的凸显与基本形式的应用相呼应)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的基础理论与配器法课程中的理论基本相同,它们都是研究各个乐器形制及相互之间配合的一般规律或主要规律,并为各种乐队(民族乐队、管弦乐队、混合乐队等)编配时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共同理论基础的学科。但是,它们还是有一定的不同性。例如,小型乐队数量相对较少,指“规模不大、编制比较简单的乐队。就乐器的数量而言,少则七八件,多则一二十件均可。”(小乐队编配第49页)但小数量下也要求和声效果丰满,音色丰富,表现力较强等。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常用乐器、乐曲常用编配方式等进行有效而详实的讲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乐器的区分;乐器在乐曲内的融合。
(1)乐器的区分
乐器是小型乐队课程的核心,了解乐器是了解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想要了解乐器,我们主要从构造、音域音区、演奏技巧、记谱方式、在乐队中的运用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内容是常规的,但讲解形式需要多样化。我们认为应该采用“诱导叙述――分析记忆――听看综合”的三步方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叙述,学生则是记忆。合理的而有效的叙述可使学生的学习速度加快。乐器对于音乐系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个人的练习、相互的交流是十分常见的。我们可以通过善诱的语调综合乐器的一般或特殊规律。若只是单纯的依靠“教师教,学生记”的老办法明显是枯燥无味的。“听看”是避免枯燥的可行方式,听指的是听音响,看指的看总谱。听与看缺一不可。
(2)乐器在乐曲内的融合
如果说乐器的区分主要依靠的是记忆,那么乐曲的编配则需要听与看的结合,即多看总谱多听音响。因为常规的乐器配置是有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寻找无限的可能性。这一部分的讲解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例如,多媒体的应用,即播放音响音像资料;实践内容的结合,即参观民间艺人乐队、音乐厅乐队、社区乐队等演出或者自行组织演出等。
2.实践内容
实践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我国教育家提倡“知”与“行”的结合。他们强调以“行”为学习的终点。朱熹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之序”。小型乐队编配更是将实践作为课堂必要内容来执行。我们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贯彻。首先,重视听看结合下的乐器基本形制教学。其次,增强小型乐队的实践性。这一点可以从下面几点中实现,组织可行的参观活动,例如民间艺人活动、社区音乐爱好者活动、中小学校乐队活动等:学生自行编配并演奏的实践活动等。最后,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气。
三、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培养
普遍意义上认为的实践是单向的理论应用。但是小型乐队编配课程的特殊性表明,实践性应该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多方面、立体化的结合专业性、社会需求等因素,只有这样产生的艺术才是鲜活的。
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注重的实践活动按照位置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不仅仅指课堂上的内容,也指学校内部范围的所有活动。现今,大学生的活动频繁,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发挥自我能动性,合理编配并自行组织演奏。校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到足球场小到社区,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校外活动的参观与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以上分析和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型乐队编配课程是基于理论的平台,实现教学中的全面而立体的实践性,重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的全面素质培养课程。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性教育,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由泛化演变为深层次的思维,由单一的书本记忆转化为多方位的音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