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千年韩家洲:“汉江孤岛”的最后一个端午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千年韩家洲:“汉江孤岛”的最后一个端午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远离故乡是伤感的,而永远地失去她则不啻为雪上加霜。”湖北省郧县柳陂镇韩家洲移民韩玉砚在博客文章里说道。为了国家建设,韩家洲以及南水北调库区的老百姓牺牲了小我成全了大我。2010年8月30日,20艘大船载着韩家洲108户483人渡过了清清汉水。汉水无比宁静,用无言的爱送了汉水儿女最后一程。他们离开了世代居住的村庄,随着移民大客车迁往随州安置点,村名更改为韩家新村,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韩家洲从此消逝。

韩家洲,位于汉水与堵河的交汇之处,被誉为“江中之舟”。韩家洲的村民清一色韩姓,“韩家洲”一说也就名副其实。传说他们都是韩信的后裔。据附近村庄的老百姓介绍,韩家洲的村民尊崇韩信并不亚于曲阜尊孔。2009年,武汉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系教授王然通过考古发掘证实了郧县韩家洲人为韩信后裔。

韩家洲距离郧县新城25公里,前往韩家洲必须穿过曲曲折折的山路。2010年11月17日早上,记者在郧县文物局局长周兴明的帮助下,坐上了前往韩家洲的车。南水北调二期工程搬迁工作即将结束,一路上,都可见被推倒的房屋。毁灭与重生寓意着移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车的郧县文物局工作人员王刚说,韩家洲其实是一个大村庄里的小队,那里将会建一个古战场遗址。

中午时分,记者到达汉江支流堵河渡口,对面就是目的地――韩家洲,此时的村庄早已没有人烟,一片苍凉。寂静的岛屿,就像漂浮在汉水上的游子,无处诉说离别的情思。运沙子的船只在江面上穿梭。环顾四周,隐约可见三两个人在走动。

“这里的村民已经全部移走了。”江边一位老者对记者说道。由于他所在的村庄在南水北调二期工程水位线之上,所以他没有走上迁徙之路。

早在出发前,郧县文物局局长周兴明就告诉记者,已经没有渡船过江了。一路上,也不时听到当地人为记者担心:过江难,回来也难。韩家洲的村民搬走后,当地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轮渡停运了。但是不到韩家洲,便无法读懂真实的韩家洲。

顺着渡口走下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了一艘停靠在江边的船只旁边。船只不远处便是堆成小山的细沙。船上晾着衣服,船内,一位老者和一位中年男人正在吃午饭。见到记者,中年男人探出头来,问道:

“请问你有什么事?”记者表明自己想过江到韩家洲看一看,船内的老者马上说:“过江可以,但要收30元钱。”记者答应了这个请求。中年男人说:“没有船过江啦,没吃午饭吧?过来吃点吧。”记者表示了谢意,再次提及过河一事。中年男人再次强调说:“我们不过江去。”见记者提着大包小包站在江边不肯离开,中年男人妥协了,“那我就用这艘小船送你过去吧。”他指了指大船旁边的小船。小船已锈迹斑斑,船内空无一物,到处沾满了泥土。中年男人放下饭碗,从大船内走出来,跳到小船上,抓起船桨将小船划到了岸边。在他的帮助下,记者终于登上了小船。见记者无处可坐,中年男人准备脱下自己的外衣铺一小块可落座的地方。他的举动让记者震动,对他说了一声谢谢,赶紧从包里拿出报纸垫在船尾坐下来。

中年男人摇动船桨,船只缓缓地离开了岸边。中年男人叫韩朝志,已过不惑之年,他是地地道道的韩家洲人。自小生活在韩家洲的韩朝志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之深,或许不是外人所能体会到的。如今他就住在距离这座小岛不远的铁船上,平时忙干活,也有很久没有到岛上走一走了。韩朝志总是一脸憨笑,当记者问及怎么称呼他时,他笑着眯上了眼睛,说道:“叫我老韩吧,我觉得我这岁数就算老了,大家都叫我老韩。”

他在汉江经营运沙事业,当亲戚朋友举家移民到随州时,他却留了下来。他在郧县新城也有房子,家里一个孩子在读高中,一个在念初中。

船还在汉水中前行的时候,记者问他逛完韩家洲后有没有船回去,他笑了笑说:“不用着急,等你逛完后朝我挥一挥手,我便过来把你载回去。”韩朝志还会赛龙舟。韩家洲的龙船会远近闻名。韩朝志说:“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风俗。每到端午节,在附近打工的青年人都会回到家乡参加龙舟赛。”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韩家洲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是“汉江上的城堡”。相传古代名将项羽在韩家洲、乌家河、堵河汇地的乌江自刎。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项羽,自发组织龙船会。这一风俗延续了秦巴汉水的遗风。在人们的印象里,赛龙舟总是和屈原联系在一起,但在鄂西北的大山里,在汉水的上游,几个原生态村庄却以赛龙舟的方式纪念项羽。因此,韩家洲也吸引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和旅游爱好者。一方小岛赚足世人的关注。

2010年6月,村民在韩家洲度过了最后一个端午节。而这个端午节的龙船会显得比以往更加隆重更加热闹,但也多了一种悲壮的情调。6月17日,郧县韩家洲、乌家河、堵河口等5个村的村民在汉江上大显身手。据当地媒体报道,当时吸引了沿江两岸5000多名百姓观看,站在岸边长达1千米。对于这些记忆,韩朝志说犹如昨天。在锣鼓喧天和鞭炮声声的陪伴下,韩家洲的老百姓度过了最后一个端午节,也是他们在韩家洲的最后一个节日。两个月后,他们便背上沉重的行李,永远地与这片热土告别,迁居他乡。南水北调工程在地理课本上仅仅是一个标签性的名词。走在北京繁华的街头,有谁还会记得远方有一群百姓为了保证将“一江清水送北方”而走上了迁徙之路?

10多分钟后,船就要靠岸了。记者希望韩朝志能陪同在岛上走一走,他没说什么爽快地答应了。在他的指引下,记者少走了很多弯路,经过了被拆后的房屋地基,路过了满地枯萎的高梁地,走过了爬满南瓜藤蔓的菜园子,穿过了还挂着橙黄橘子的果林,看到了远处的芝麻垛子……小岛上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人居住了,野草长得比人还高,只是初冬时节,野草枯黄,多了几分凄凉萧瑟。

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了传说中韩信母亲的墓地。当地一直流传着“韩信埋母”的故事。相传秦汉之际,韩信跟随母亲来到小岛上相依为命。后来,听说岛上九里山是块风水宝地,有王侯将相富贵荣华之气,于是韩信昧着良心把老母亲活活埋葬在山上。韩朝志说,来韩家洲一定要到这个墓碑前看一看。以前居住在这里的时候,家乡人对这块墓碑保护得非常好。过年过节,村民都会来到这里祭祀。这块墓碑是韩家洲的守护神,因此这片土地也成为了风水宝地。多少年过去,古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早已黯然,洲上的秦砖汉瓦也褪去了颜色,岛上勤劳善良的村民背影匆匆远去,而韩信母亲的坟墓却依然孤独地矗立在小岛上。

返程的路上,记者跟随韩朝志来到了他的老家。曾经生活了40佘年的房屋已经化为残垣断壁。村民搬走后,房子就被拆了。韩朝志说:“毕竟生活了这么多年,感情上总是难以割合的。乡亲朋友移民到随州后还不习惯,老一辈人更适应不了。听他们说,那边的水没有汉江的水清,汉江的水捧起来就可以喝。”

韩朝志将记者送到了江的这一边,那里有通往繁华城市的小路。在堵河渡口,几位老者正在谈论着韩家洲古战场遗址出土的文物。远处一支考古队正在洲上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自1958年发现以来,韩家洲古战场遗址出土了数量不少的文物。

南水北调二期工程即将竣工。韩家洲高200米左右,南水北调丹江大坝加高为17米,有3户位于水位线以下,但是韩家洲也在移民规划之列。不久,当地政府会建立韩家洲古战场遗址公园。

过几年,韩朝志也会搬到随州和乡亲们团聚。临走时,记者表示给他渡船费,他摇了摇头,挥了挥手说不要,然后划动小船驶向了他所居住的那条船。明年,他也会参加龙船会,代表韩家洲的老百姓参加这个传统盛会。他说,希望记者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去看他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