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多年来,中国国际收支一直持续双顺差。它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减弱、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巨额外汇储备风险加大等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双顺差的成因可以从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状况得出。具体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体制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双顺差;国际分工;高储蓄

一、引言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发展中国家应该面临两重缺口的约束。一是实现目标经济增长率所需投资与国内储蓄之间差距构成的储蓄缺口;二是经济增长所需进口与出口能力之间差距形成的贸易缺口。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国际收支除了在特殊的1998年出现了逆差外,其余各年均以双顺差示人。近四年更是呈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在2006年,这一数据达到了2498.66亿美元,比上一个年度增长了55%。像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出现显著的双顺差本已罕见,持续多年一直保持显著的双顺差更是绝无仅有。当前,双顺差已经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外汇储备的增加使得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加大,尽管央行有采取措施回笼资金,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双顺差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由此导致了股市、房地产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其次,双顺差使中国面临着极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考虑到我国出口企业利润微薄,如果人民币真的像某些国际友人叫嚣的那样升值百分之四五十,那么中国经济将受到力挫;再次,双顺差给中国带来了许多贸易摩擦,并且使中国极易成为歧视性贸易保护措施的对象。而较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企业的普遍打击,歧视性贸易保护措施可能更致命,因为它打击得很可能正是中国赢利能力强的优秀出口企业;然后,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意味着中国资源的净输出,加上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商品出口增长过快,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最后,顺差的扩大使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严峻的考验。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双顺差对我国经济的打击将是不可估量的。要治病首先就应该找到病因,因此认真分析我国双顺差的成因是相当有必要的。

二、双顺差的成因

(一)国际因素

1.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要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原因就应该考虑到国际分工形态的转变。随着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障碍降低等等,相同产业不同产品及相同产品不同工序内的国际分工形式正在取代不同产业间的国际分工形式。当代产品内分工的源泉则是与不同经济体资源禀赋结构差异相联系的比较优势因素,相对于传统国际分工的边界产业而言,产品内分工的边界则是价值链,是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工序、流程和生产要素。产品的价值链按照要素密集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资本密集环节、劳动密集环节、技术密集环节三种,各国就是凭借自己占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在产品价值链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国际分工转换的过程中跨国公司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中来自货物贸易中的加工贸易顺差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服务贸易则基本上年年逆差。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中国依靠自己在劳动力资源上的相对优势在产品价值链上占据了一环,所谓加工贸易就是指某国从境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由该国的企业加工或组装后将制成品出口的一种经营活动。该国在这个过程中贡献的基本上就只有劳动力。因此,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了许多国家贸易顺差的一个中转站。余永定教授曾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中国资本项目顺差主要来自外商直接投资,但是中国的加工贸易有80%来自外贸企业,这说明导致资本项目余额形成的主要因素――外商直接投资也与加工贸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在产品内分工兴起的同时,国际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日益显现,这其中最惹眼的当然是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中国和石油生产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在全球产业内分工的大潮中,美国也将自己大部分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这其中当然有向我国的转移。甚至我们可以

讲大部分是向我国转移的,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和美国产业结构形成互补的产品。所以可以说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可以说是美国人民自己要求享受物美价廉的产品的结果。另外,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实施限制高新技术出口的贸易政策,这不仅使中国这样一个急需高新技术产品而又资金充裕的国家都无法从它那里“获得”进口,而且也限制了美国自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领域的发展。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美国的逐利资本跑到中国而流出美国本土。

3.目前,在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呼声中,大量热钱也流入中国,这一现象大大加重了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

(二)国内因素

1.从国民收入的恒等式可知,C+S+T=C+I+G+(X-M),如果假设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相等,那么就有S-I=X-M。由这个式子不难看出净出口就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外在表现。国内有不少学者都认为我国的高储蓄是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在根本原因。储蓄大于投资无外乎两个原因,要么储蓄过大要么投资过低。对中国来说当然主要原因是前者,中国居民的储蓄可以说是为了应付制度变迁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至于中国的企业,由于它们一般支付较低的红利,而作为企业储蓄核心的国有企业又不用向其股东国家支付红利,所以企业的留利较多,从而储蓄能力强。如果说居民的是预防性储蓄那么由于中国金融体系固有的结构弊端而造成的投资无法有效转变为储蓄而形成的储蓄则可以称为强制性储蓄。银行拿着人们的钱却没有投资给需要资金的中国中小型企业,人们自己拿着自己的钱要么因为金融市场上缺乏其想投资的金融工具品种而放弃投资,要么因为没有相应的风险规避工具而害怕投资,要么因为不具备足够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而无法投资。可以认为当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由投资产生的过剩产能只能到国际市场上寻求其价值实现,同时这些产能也使得进口商品部分被替代,两者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了贸易顺差。

2.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实行的都是出口导向型鼓励政策,内容主要包括外汇自求平衡的限制政策、汇率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在1990年我国取消了直接出口财政补贴以后,出口鼓励政策体系就开始逐步完善。所谓的外汇自求平衡限制政策是指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为了避免由于过度借贷和贸易赤字持续而导致的国际收支支付困难实质就是要求他们所投资的项目是创汇的。至于出口退税政策,它的确是鼓励我国出口企业出口创汇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政策工具,只是可惜这一政策在中国被过度使用了。这一政策的实施对象没有经过分类,那些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出口企业也在这一政策的实施范围内。文中通过考察历年的出口额和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变迁,分析指出中国的出口贸易发展与出口退税政策的联动效应比较强,中国贸易顺差主要得益于出口退税政策的优化

3.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调整缓慢也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一个原因,突出的表现就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够,特别是教育、旅游、金融、医疗、家政等服务业发展滞后。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即使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产品缺乏个性,种类少,附加值难以提高。两者共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居民的消费增长。与货物贸易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在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行业,中国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国的服务贸易基本年年逆差。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要解决贸易顺差的问题就肯定服务贸易逆差。正是由于我们在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没有竞争力,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因为外资企业很乐于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给你创汇。这种通过中国中转出去的他国贸易顺差恐怕比我们的服务贸易逆差额要大许多。

4.中国资本项目的顺差,FDI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的国内储蓄不得不通过国外的资本市场转化为国内的投资,FDI是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因为FDI对地方政府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也地方政府的利益紧密相连。在有些地方政府的眼里,FDI是最便宜也是最安全的投资形式。丰厚的投资优惠、低税率、较长的免税期限、隐性的补贴、宽松的环保监管、免费的基础设施等等都使得地方政府和国外投资者的利益高度一致。所以地方政府在FDI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并且FDI可以大大提高当地的收入水平,同时也是衡量政绩的一条重要标准,使得这种做法更为普遍。

三、双顺差和人民币汇率

针对双顺差的问题有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建议,这里想就讨论得最为热烈的人民币升值方案发表一些看法。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调整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累积升值幅度经达到,但是我国的贸易顺差额不减反增。尽管我们放弃了钉住政策,但是我们绝不能过分相信汇率对经常项目的影响。1994年人民币贬值并没有明显推动出口增长,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重新估值也并没有明显减少中国的出口。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的国际贸易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它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进口含量也高。这样,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导致的以本币计算的来料、进料、中间产品价格的下降和以外币计算的出口产品最终价格上升的效果会相互抵消。并且,对于这种贸易结构而言,中国的进口和出口多是同向运动的,所以,一定范围内人民币的升值短期内是不会马上改变顺差状态下的对外贸易的。正如卢锋教授讲的,“我完全赞成应该采取综合的、全面的政策措施,但是我想人民币升值必须是这一揽子政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仅仅依靠升值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但是如果人民币不升值,问题是很难成功解决的,特别是要想成功地解决长期问题,任何一个行之有效的一揽子政策都必须包括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可以迫使更多的资源出口部门离开,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向内涵式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另外,人民币升值有可能降低国内的价格水平,这意味着居民的实际货币余额增加,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可使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

参考文献:

[1]郭海峰,“扩大内需与我国内外经济均衡为题研究”,《金融论坛》,2007年第2期

[2]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外汇管理部课题组,“试论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根源及调解”,《上海金融》,2007年第9期

[3]肖崎,“中国‘双顺差’结构的可维持性分析”,《亚太经济》,2006年第3期

[4]管涛,“中国国际收支调节应从国内经济入手”,《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3-4月刊

[5]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世界经济》,2006年第3期

[6]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世界经济》,2006年第11期

[7]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07年5月

[8]余永定,“世界经济与中国:促进共同繁荣(上)”,《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1期

[9]余永定,“中国‘双顺差’的根源与对策”,《中国金融》,2006年第19期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