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硫仑样反应与健康教育调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提高人们对双硫仑样反应的认识,降低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率。方法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采取自愿的原则,对社会在职群众310人(A组)及在校大三医学本科生(B组)126人进行双硫仑样反应知晓率的初访及随访,并两次对被访者普及双硫仑样反应的健康知识宣教,比较两组间被随访者初访时知晓率的差别及两组间、两组内被访者初访与随访知晓率的差别,同时比较两组人群总体初访前及初访至随访期间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率。结果A、B两组被访者初访的知晓率分别为35.5%和3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随访的知晓率较初访时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分别为72.3%,84.9%,与初访相比(P<0.05),而在随访时比较A组与B组知晓率(P<0.05),说明医学本科生对该疾病的理解和认知优于社会在职人员。A、B两组初访时已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例数为12例,初访至随访期间该病的发生例数为2例,比较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特定学历人群的调查及健康宣教,证明健康宣教能明显提高所调查人群对双硫仑样反应的认知和理解,是避免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的一级预防措施,如果能对全社会进行普及,将降低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从而使全社会人民受益。
酒是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必备饮品,而各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成为饮酒后的健康隐患,两者短时间内的不恰当相遇,最终导致了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对人们心理、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甚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为了从源头上规避该反应的发生,我们对特定的成年人群做了调查及健康宣教,现将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为了便于所有被访者成功完成初访及随访,并且避免在文化知识方面悬殊过大,我们在交通设计院院领导的协助下,经过该单位在职职工的同意,选取年龄在18~60岁之间、性别不限、文凭中专以上的在职人员为研究对象,共310人(A组);并在医学院老师的协助下,经学生同意,选取尚未步入临床的在校大三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共126人(B组),所有被访者均成功完成初访及随访,比较两组间被随访者初访时知晓率的差别及两组间、两组内被访者初访与随访知晓率的差别,同时比较两组人群总体初访前及初访至随访期间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率。1.2调查方法运用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对所有被访者在2015年3月10日至11日进行初访,在2015年10月13日至14日进行随访,并在初访及随访交卷后给每个被访者发放健康知识卡片进行健康宣教,告知被访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呋喃类抗生素[1]或磺脲类降糖药[2]后一周内不可以饮用含有酒精的物质或外用酒精,否则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引起头晕、恶心、呼吸困难、心悸、出汗、面部潮红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急性心肌损害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1.3用药情况经统计,A组中长期服用磺脲类降糖药者有8人,其他A组及B组被访者无长期使用上述四类药物者。1.4双硫仑样反应的衡量标准有明确使用上述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史,用药后一周内使用了含有酒精的饮品及其产品,饮酒量及度数明显低于平时,饮酒过程中短时间内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症状,排除酒精过敏史。1.5统计学分析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对所得数据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B两组被访者初访的知晓率分别为35.5%和3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随访的知晓率较初访时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分别为72.3%,84.9%,与初访相比(P<0.05),而在随访时比较A组与B组知晓率(P<0.05)。A、B两组初访时,经检查后医生确诊的已发生双硫仑样反应的例数为12例,其中使用头孢菌素后饮酒发病10例;1例为怀疑自己“中暑”使用头孢菌素后口服藿香正气水发病;1例为医源性发病,患者当日有饮酒,因气管炎在医院输入头孢唑林钠而发病。初访至随访期间该反应的发生例数为2例,无一例是初访已发病者,这两例均为使用头孢菌素后因存侥幸心理认为少喝点酒没事,饮酒后发病。长期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8人因对该反应有所了解,无1例发病。所有被访者初访及初访至随访间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下表1、表2、表3。
3讨论
由于双硫仑样反应并未在大学本科教科书中专门介绍,在学历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使得尚未步入临床且涉世未深的医学本科生在初访知晓率上并不优于社会在职人员,甚至略偏低,在健康宣教后,医学本科生和社会在职人员随访知晓率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且医学本科生的专业优势明显显现出来。通过对上述特定知识分子人群的知晓率调查及健康宣教,使“双硫仑样反应”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走健康宣教之路可以使该病真正从源头上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本次调查中,双硫仑样反应并不是机体自身疾病演化产生,而是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病,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呋喃类抗生素[1]或磺脲类降糖药[2]后一周内饮用、接触或食用含有酒精的物质最终导致“乙醛蓄积”,代谢障碍而发病[3]。目前已经报道及临床中发现的含酒精的物质主要有:酒精饮品、药酒、含酒精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医用酒精及一些化妆品等。欲从源头上避免该反应的发生,实现一级预防,健康宣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①对广大社会群众进行健康宣教,提高人们对双硫仑样反应的认知,从而在生活上实现自我约束,避免该反应的发生。临床一些患者虽然知道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后不能饮酒,仍抱有侥幸心理,对自己约束不够,最终导致该疾病的发生。②加强医务工作者对该反应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认真履行告知义务,从而避免因医务人员未告知、自身疏忽或宣教不到位而导致医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也进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临床中的医务人员在健康宣教方面将起到主力军的作用。③建议在所有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品包装上印刷醒目的提醒词语,如“使用本药前后一周内禁止饮酒”,以便引起使用者的注意。本次调查及个人宣教充分证明了健康宣教的重要作用及社会价值,接受了健康宣教的人群双硫仑样反应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发生率明显下降,因此对该病的预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大力推广,最终使全社会受益。当然,由于本次调查群体的数量有限,形式固定,可能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影响该反应发生的其他干扰因素尚需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郭变.抗生素类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3):1436.
[2]王浩凌,徐玉仙.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30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17-18.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3.
作者:武希梅 单位: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