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古典戏剧与“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古典戏剧与“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既然戏剧演员的户籍叫“乐籍”,既然戏剧演员的家庭叫“乐户”,既然戏剧演员本人叫“乐人”,既然戏剧演员的艺名叫“乐名”,既然戏剧演员的演出舞台叫“乐台”,既然戏剧演出就叫做“乐”,那么,为什么中国古典戏剧不可以叫做“乐剧”呢?中国古典戏剧其实就是一种“乐”,中国古典戏剧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乐”文化的一部分。“乐剧”这个称呼不仅能够使我们更为清晰地看出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意义上的戏剧艺术之间的关系,便于同世界戏剧文化接轨,而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彰显中国古典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迥然有别的民族文化素质。

[关键词]乐剧 乐籍 乐户 乐人

我们知道,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讲的是一个权贵子弟“错误地”选择了演戏这个行业安身立命,而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说的则是神仙铁拐李度脱唱戏的演员蓝采和的故事,可见,这两部宋元戏剧作品都涉及到古代戏剧演员的生活。这两部剧作中所显示出来的古人戏剧演员、戏剧演出等方面的观念都与中国古代的“乐”文化密切相关。《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就称呼演员王金榜为“散乐”。该剧第一出“末”出场云:

完颜寿马住西京,风流慷慨煞惺惺。因迷散乐王金榜,致使爹爹捍离门。为路岐,恋佳人,金珠使尽没分文。贤每雅静看敷演:《宦门子弟错立身》。①

这里的所谓“散乐”,所指已经不是演员的演出节目内容,而是特指演员本身。那么,这个“散乐”王金榜是不是戏剧演员呢?回答是肯定的,很显然,这位王金榜在《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十分明确是作为一名戏剧演员而存在的。该剧第五出“旦”扮演的王金榜上场与“生”扮演的延寿马相见的时候,“生”告诉“旦”说:“你带得掌记来,敷演一番。”“旦”于是用歌唱形式唱出了她所能够演出的节目。

(旦唱)

【赏花时】憔悴容颜只为你,每日在书房攻甚诗书!(生)闲话且休提,你把这时行的传奇,(旦白)看掌记。(生连唱)你从头与我再温习。

(旦白)你直待要唱曲,相公知道,不是耍处。(生)不妨,你带得掌记来,敷演一番。(旦)这里有分付:(净看门介)(旦唱)

【排歌】听说因依,其中就里:一个负心王魁;孟姜女千里送寒衣;脱像云卿鬼做媒;鸳鸯会,卓氏女;郭华因为买胭脂,琼莲女,船浪举,临江驿内再相会。(又)

【那吒令】这一本传奇,是《周孛太尉》;这一本传奇,是《崔护觅水》;这一本传奇,是《秋胡戏妻》;这一本是《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这一本是《马践杨妃》。(又)

【排歌】柳耆卿,《栾城驿》;张珙《西厢记》;《杀狗劝夫婿》;《京娘四不知》;张协斩贫女;《乐昌公主》;墙头马上掷青梅,锦香亭上赋新诗,契合皆因手帕儿;洪和尚,错下书;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杨寔遇,韩琼儿;冤冤相报《赵氏孤儿》。(又)

【鹊踏枝】刘先主,跳檀溪;雷轰了荐福碑;丙吉教子立起宣帝;老莱子斑衣;包待制上陈州粜米;这一本是《孟母三移》。②

上述“旦”所唱述的“时行的传奇”中包括了《秋胡戏妻》、《西厢记》等一批明显为戏剧作品的内容,由此可以得知,这位“散乐”确实主要是指戏剧演员。“散乐”这一概念出现得很早,它最初是对古代民间艺人和少数民族歌舞表演的称谓。周朝就有掌管“散乐”的所谓“旄人”。《周礼·春官·旄人》云“旄人”的职责是:“掌教舞散乐、舞夷乐。”其注云:“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③“散乐”之所以被冠之以“散”,这主要是相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庙堂“雅乐”体系而言的,后来这个名词逐渐成为各类非正统的表演技艺的统称,与“百戏”基本同义。可见,“散乐”是中国古代“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难理解,把戏剧演员称为“散乐”,这说明了中国古人在戏剧观念上是顺延了“乐”文化的意识的。

戏剧演员的艺名也直接与“乐”有关,叫做“乐名”。《汉钟离度脱蓝采和》杂剧第一折扮演“蓝采和”的“正末”上场后自报家门“小可人姓许名坚,乐名蓝采和”,可见,“蓝采和”并不是这个剧中人物的本名而只是一个艺名。

(正末上云)小可人姓许名坚,乐名蓝采和,浑家是喜千金,所生一子是小采和,媳儿蓝山景,姑舅兄弟是王把色,两姨兄弟是李薄头。俺在这梁园棚勾栏里做场,昨日贴出花招儿去,两个兄弟先收拾去了。这早晚好勾栏里去。想俺做场的非同容易也呵!④

这个“乐名”为“蓝采和”的人也确实就是戏剧演员。该杂剧第一折汉钟离对“正末”扮演的蓝采和说:“我特来看你做杂剧,你做一段甚么杂剧我看。”然后蓝采和抖出了一批自己的拿手的戏剧作品给汉钟离挑选。

(正末唱)我做一段于祐之金水题红怨,张忠泽玉女琵琶怨。(钟云)你做几段脱剥杂剧。(正末云)我试数几段脱剥杂剧。(唱)做一段老令公刀对刀,小尉迟鞭对鞭,或是三王定政临虎殿。(钟云)不要,别做一段。(正末唱)都不如诗酒丽春园。⑤

古代戏剧演员的称谓之所以如此,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戏剧演员像歌舞、杂技演员一样隶属于“乐籍”。

《青楼集》所载元代青楼名妓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其中有很多人擅长杂剧,是戏剧演员。例如,元人夏庭芝《青楼集》中“顾山山”就隶属于“乐籍”。

行第四,人以“顾四姐”呼之。本良家子,因父而俱失身。资性明慧,技艺绝伦。始嫁乐人李小大。李没,华亭县长哈剌不花,置于侧室,凡十二年。后复居乐籍,至今老于松江,而花旦杂剧,犹少年时体态。后辈且蒙其指教,人多称赏之。⑥

顾山山初嫁“乐人”李小大,原本就属于“乐籍”,后来又嫁给了官员“华亭县长哈剌不花”做侧室,“乐籍”中暂时除了名,但十二年后又一次被归入“乐籍”。所谓“复居乐籍”之说,正是说明了“顾山山”终究没有能够摆脱低贱的“乐籍”中人即“乐人”身份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隶属于“乐籍”的顾山山是一名出色的戏剧演员,甚至于到了年老之时,她的艺术仍然不减当年,演出“花旦杂剧,犹少年时体态”。

元代像“顾山山”这样隶属于“乐籍”的戏剧“乐人”还有很多,《青楼集》评论“顺时秀”的文字中有“杂剧为闺怨最高,驾头诸旦本亦得体”⑦;评论“南春宴”为“长于驾头杂剧,亦京师之表表者”⑧;评论“天然秀”是“才艺尤度越流辈;闺怨杂剧,为当时第一手,花旦、驾头,亦臻其妙”⑨;评论身为“教坊副使童关高之妻也”的“国玉第”的评语是“长于绿林杂剧”⑩;评论“湖州角妓”“汪憐憐”为“美姿容,善杂剧” ;评论“回回旦色”“米里哈”为“专工贴旦杂剧” 等等。

“乐籍”是中国古代演艺人员的一个专门性的户籍。《辞海》对“乐籍”一词的释义是这样的:“古指乐户的名籍,后为登记册的通称。” 《古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则是:“乐户登记册。亦以指入籍的乐工,官妓。” 有时候,“乐籍”与“乐户”这两个词语也是可以通用的,陆澹安《戏曲词语汇释》之“乐籍”条云:“乐籍:原是乐户的名册,有时即作乐户解释。” 可见,所谓的“乐籍”,大致上类似于我们今天“户籍”制度,我们今天有农业户籍和非农业户籍之分,而在古代,官方把从事艺术、娱乐等行业的人专门造册登记,统一管理,这就是“乐籍”制度的由来。

那么,“乐户”又是什么呢?“封建时代供统治阶级取乐的人户,被认为身份低贱,不属于良民。” “乐户”这个词字面上似乎是专指“乐人”的家庭,但在实际的使用中常常就是指“乐人”,与“乐人”等义。《古汉语大词典》对“乐户”一词的所谓的“人户”释义应当就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

所谓的“乐人”,就是“乐籍”中人,或者“乐户”中人的意思。中国古代的戏剧演员,正是由于其隶属于“乐籍”,所以其称谓才会与“乐”息息相关,所以古代作品中才会称呼戏剧演员为“散乐”,所以戏剧演员才会有“乐名”。

再仔细一些,我们将不难发现,在《汉钟离度脱蓝采和》杂剧中,戏剧舞台的概念也与“乐”概念密切相关,该剧中蓝采和就称自己演戏的舞台叫做“乐台”。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该剧第二折中的相关内容:

(孤扮官人上,云)贫道吕洞宾是也。奉钟离师父法旨,着妆做州官。因此处有个伶伦,姓许名坚,乐名蓝采和,有神仙之分,度脱不省。因他误了官身,我着人拘唤去了。左右拿过蓝采和来者!(正末上,云)呀!可怎了也。误了官身,大人见罪,见今拘唤,须索见咱。(做见跪科,孤云)你知罪么?不遵官府,失误官身,拿下去扣厅打四十。准备了大棒子者!(正末唱)

【哭皇天】唬的我半晌家如痴挣,悠悠的去了魂灵,则听的乐台上呼唤俺乐名。唬的我悠悠的丧了三魂,又不见分毫动静。我怠慢失误了官身,连忙点缀,便要招成,偌来粗细荆仗子临身,比俺那勾栏里淡交疼。

变化为官员的神仙吕洞宾要借故蓝采和“失误官身” 而责打蓝采和,蓝采和吓得唱道:“唬的我半晌家如痴挣,悠悠的去了魂灵,则听的乐台上呼唤俺乐名。”这里的所谓“乐台”,理应是蓝采和可以在上面演出戏剧的戏台。

不仅与戏剧演员有关的概念可以冠之以一个“乐”字,不仅戏剧舞台可以冠之以一个“乐”字,其实,在古人那里,整个的戏剧演出就是一种“乐”。例如,我们从《汉钟离度脱蓝采和》杂剧第一折剧中人物的对话中就能够看出这种情况的存在。

(钟云)我在这勾栏里坐了一日,你这早晚才来。宁可乐待于宾,不可宾待于乐。我特来看你做杂剧,你做一段甚么杂剧我看。(正末云)师父要做甚么杂剧?(钟云)但是你记的,数来我听。(正末云)我数几段师父听咱。

汉钟离对“正末”扮演的蓝采和说:“宁可乐待于宾,不可宾待于乐”,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汉钟离虽然并不是真心想看蓝采和的演出,他是假装看客来度脱蓝采和做神仙的,但他名义上仍然是看客,是“宾”。汉钟离这里是故意在教训蓝采和来晚了。因为作为“宾”客的汉钟离来得很早,“乐”的演出还没有开始,汉钟离在等待开演,所以叫做“宾待于乐”。而“乐待于宾”则应该是“乐”的演出应当早早开始,随时等待客人的到来的意思。所以,汉钟离“宁可乐待于宾,不可宾待于乐”的意思就是要求蓝采和应该早早开演,让“乐”的演出等待他,而不应让他等待“乐”。那么,这里的“乐”指的是到底什么东西呢?汉钟离下面的话说的得很清楚:“我特来看你做杂剧,你做一段甚么杂剧我看。”原来,在汉钟离眼里,“杂剧”就是“乐”!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典戏剧与中华古“乐”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其实,在古人的眼睛里,中国古典戏剧就是一种“乐”。为了进一步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清人姚燮写的《今乐考证》这么一本书。《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附录”之“戏曲论著、戏曲史、曲目简介”部分是这样“简介”这部著作的:

今乐考证清·姚燮撰。此书是一部中国剧曲的总记录,也是一部曲学著作集大成的著作,包括“缘起”、“宋剧”各一卷,“著录”十卷,共十二卷。“缘起”考证了戏曲源流、事、物,如对“戏之始”的讨论,“杂剧院本传奇之称”的考证,对“部色”、“班”的记述,都有很好的资料价值。“著录”部分载录了从宋元到清咸丰以前的杂剧、传奇作家五百十二人和作品二千零六十六种的名称,以及一部分道光、咸丰时流行的地方戏剧目,摘录诸家对某些作品的评语,有的还加了自己的按语与评议。书中还征引各书,以考证戏曲、曲艺、舞蹈、曲谱、乐器等的来历……

可见,所谓“今乐考证”,考证的是“戏曲源流、事、物”,考证的是“杂剧院本传奇之称”,我想,这应当可以说明,在姚燮的眼睛里,“戏曲”、“杂剧”、“院本”、“传奇”都属于“乐”这个概念范畴。

把戏剧包容在“乐”的概念之中的这种观念一种延续到民国时期。例如,民国时期北京有个著名的行会组织叫做“正乐育化会”,《京剧文化词典》之“正乐育化会”词条是这样解释这个名词的:

民国时期北京戏曲艺人行会组织。1912年由田际云、杨桂云、余玉琴等发起组织,以取代“精忠庙”。1914年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谭鑫培任会长,田际云任副会长。该会设专人处理有关戏曲艺人生活福利事项,费用由各戏班共同负担。刘鸿声、俞振庭曾先后担任过会长、副会长。1928年撤消,改设北京梨园公益会。

戏剧艺人的行会组织叫做“正乐育化会”,很显然,这里的“乐”指的就是戏剧。

我想,文章读到这里,大家现在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中国古典戏剧与中华古“乐”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既然戏剧演员的户籍叫“乐籍”,既然戏剧演员的家庭叫“乐户”,既然戏剧演员本人叫“乐人”、“散乐”,既然戏剧演员的艺名叫“乐名”,既然戏剧演员的演出舞台叫“乐台”,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古典戏剧不可以直接地就叫做“乐剧”呢?!我们现在使用“戏曲”一词来指称中国古典戏剧,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绵延不绝的“乐”文化观念由于某种原因被我们遗忘了,或者至少可以说是被我们忽视了呢?

我们给一件事物取名,这并不是一件可以非常随意的事情,我们给一件事物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这里面常常就体现着我们对于该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我们现在普遍地使用“戏曲”一词来指示中国古典戏剧,而实际上,“戏曲”这个词语不仅古人并不常用,它在古人那里也基本上与我们今人所谓的“戏剧”概念不沾边。使用“戏曲”这个词语来指示中国古典戏剧的做法是王国维发起的。张庚《中国戏曲》云: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张庚先生的这段话说得很好。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的“戏曲”一词,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而宋杂剧并不被我们今人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到了近代,王国维开始用“戏曲”这个名词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通称”,后来,主要是由于王国维在学术界巨大的影响力,用“戏曲”一词来指示中国古典戏剧的做法才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

说实在的,我们把中国古典戏剧叫做“戏曲”,这确实有些令人困惑,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涉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人。令我们感到困惑的不仅仅在于这个名词的历史意义与我们今天的意义大为不同,令我们感到困惑的还在于这一名词的本身。如果我们把这个名词当成偏正词来看待的话,它应当是指“戏中之曲”,这似乎已经不属于戏剧的概念范围了,而假若把这个名词当作联合词来理解的话,这显然又不够科学严密,到底是“戏”,还是“曲”呢?用“戏曲”一词来命名中国古典戏剧,这确实能够反映出中国古典戏剧特别重视“曲”的特点,然而,这个名词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中国古典戏剧作为一种“剧”的本质属性。

用“戏曲”一词来命名中国古典戏剧,这很难让我们在字面上看出中国古典戏剧的“剧”的本质,甚至会让人误解它同“戏剧”一词在概念上的从属关系。如果我们现在可以给中国古典戏剧艺术取一个学名的话,本文以为“乐剧”确实是一个最恰当的选择。“乐剧”这个名词不仅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一度相当繁荣的戏剧艺术实践,而且,它还能够精确地反映出这种戏剧艺术实践的民族性艺术特质。“乐剧”这个名词既便于我们把中国古典戏剧与世界戏剧接轨,便于我们理解中国古典戏剧的世界共性,又便于我们看清中国古典戏剧的民族文化根源,便于我们理解中国古典戏剧的民族个性。

古人似乎已经本能地觉悟到了戏剧与“乐”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可惜,这一切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被进一步地理论化。一直到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古典戏剧的理论研究依然忽视中华古“乐”文化这个悠久的传统。尽管我们在实际的研究中也不断地涉及到“乐”文化体系内部的单项内容,这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例如,我们从歌舞、说唱艺术的历史演变中探询中国古典戏剧的产生和特征问题,这就是涉及到了“乐”文化的局部,但是,我们似乎还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到中国古典戏剧与中华古“乐”文化之间的鱼水关系。中华古“乐”虽然包罗万象,但它又具有整体性的意义,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从整体文化观上来审视这个博大精深的“乐”文化体系,研究它与中国古典戏剧之间的种种联系。

综而言之,“乐剧”这个称呼不仅能够使我们更为清晰地看出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意义上的戏剧艺术的关系,便于中国古典戏剧走向世界,而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彰显中国古典戏剧与西方传统戏剧迥然有别的民族性文化素质。

注释:

① 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P219,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② ②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P231~232,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春官宗伯第三·旄人》(上册)P801,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9月第1版。

④隋树森《元曲选外编》(第三册)P971,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⑤隋树森《元曲选外编》(第三册)P972,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⑥?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P3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

⑦?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P20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

⑧?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P22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

⑨?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P23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

⑩?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P2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

?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P3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

?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P34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

《辞海》(上)P206,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徐复等编《古汉语大词典》第9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陆澹安编著《戏曲词语汇释》P56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

徐复等编《古汉语大词典》第9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第三册)P975~976,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古代演员有应酬官方安排的演出任务的义务,官员派人叫某某演员去完成官方安排的演出任务,这叫做“唤官身”,耽误了官方安排的演出即此处所谓的“失误官身”会受到责罚甚至体罚。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第三册)P972,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徐培均、范民声主编《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P90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黄钧、徐希博《京剧文化词典》P1~2,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P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