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那山 那人 那狗》中的电影艺术手法简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那山 那人 那狗》中的电影艺术手法简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霍建起导演的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中对留白、丰富、质感、浪漫、距离等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这让《那山 那人 那狗》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更使得影片的内容丰盈、主题深化。不能不说,在电影艺术手法方面,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关键词] 《那山 那人 那狗》 电影 艺术手法 留白 质感 镜头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23

一部内容再好的影片,如若没有相应的电影艺术手法作为“枝干”,那么“树叶”――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再丰富再茂密也无法独立构成一棵苍翠的树。纵观《那山 那人 那狗》这部清新悠远、委婉含蓄的影片,在一些独特的电影艺术手法的使用上,独具匠心。

实际上,在电影中,艺术手法是多样而复杂的,现将这些手法按照最终呈现效果归纳为五种类型,使思路更为简洁明了。

《那山 那人 那狗》中的山山水水,都令人流连、令人神往,那满怀希望的乡村美景,岂止湘西那一处;其中的亲情,温煦如和风、绵长如山涧,又岂止他们之间……一个村落,两个小时,透过一部小小的摄影机,所呈现出的竟是这样一个无限开阔的世界、一个无限温存的世界。情寄山水,诗意浸透,这是用镜头写下的一阕山水诗。

一、“留白”――空镜头、运镜方式

霍建起电影的自然影像极具中国传统美学的韵味,他所捕捉的自然影像也最具诗意特色,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电影贯穿着情景交融的特点。这样的景色,也能将观众迅速带入其中。

摄影技法:

(一)空镜头

留白。空镜头建构起了独特的想象空间 ,让观众有了不同维度的感受;空镜头正如传统的山水画,“空”也是一种丰满的叙述。这与小津安二郎、安东尼奥尼等大师的空镜头手法所呈现的东方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运镜方式

含蓄而从容。大部份时间并没有迅速的切换镜头,而是深沉、从容的叙述着,当观众融入电影的时候,这种感觉,与古代文人雅士所寻求的“物我合一”之境相似。

举例分析:

[片段1,开头] 清新、悠扬的笛声未入画已先起(结尾亦是如此,与此相互呼应);此时,字幕悬于风景上,交待了故事的时间地点,配着这种纯自然的田园画面,这诗意的空镜头给人无穷的遐想;接下来便是摇拍(panning)的运镜方(cameramovement),奠定整部电影的运镜节奏,而此处的摇拍也造成观众环顾四周的效果,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在这里,我们发现,其实摄影技法是在帮助主题的构建:投向自然的镜头像一双在天地间俯仰游走的眼睛,让我们感受到,那些现实与过往,都与自然难解难分、水融。

二、“丰富”―― 画外旁白、主观镜头

要写一首漂亮的山水诗,有了真实的美景,有了美丽的想象,似乎还不够力道。如何让这首诗更饱满、更能引起共鸣?

我们知道,文字是可以进行大量的心理描写的,那么影像在表达时也许要借助一定的文本方式,来让这些内容不缺失。电影中大量的画外旁白及少量主观镜头,除有叙事功能外,能呈现画面难以表达的内心情感,同样是细腻而质朴;它们也让观众得以从多角度解读画面上的故事。

摄影技法:

(一)画外旁白:

画外旁白使得一个倒叙式的回忆性故事里面,还包含了“我”的回忆性叙述。“我”在此时以一个回忆者的主体,兼有了作为故事当事人和向观众讲述故事的叙述人两重身份。这样便令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故事的脉络、因果。

(二)主观镜头及游走

电影中的主观镜头也是一种关键的手法,突出了人物(尤其是儿子)的内心感受。

举例分析:

[片段 2,山中行进] 这一片段是在描写父子二人沿着绵延的山路前行。山路游走中的影像始终是写实性的拍摄,镜头或跟随着父子的脚步,或环视着青翠的群山,或凝视着脚下的石阶,或注视着潺潺的流水。它是儿子的眼睛,父亲的眼睛,也是自然的眼睛。透过这样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是不舍不弃、深蕴无语的如山一般的父亲,是时直时转、灵动欢快的如路一般的儿子,是温情脉脉、似乎并不像父亲所说的那样艰苦的山中邮路。

三、“质感”――电影是光与色的故事

山水诗不应只有如文字般的黑白。我们知道,文字本身是黑白的,读者看文本时,并没有视觉上的冲击;然而电影却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视觉艺术,摄影师们可以在电影中用视觉讲述文字无法匹敌的故事。

摄影技法:

(一)光

电影用光是极其遵循“自然”的,而且大部分场景是室外拍摄,这些戏都借用了自然光,初看平凡、简单,但实际上却一点不平庸,而细察后,我们发现,用光还是很讲究的,花费了一番心思。

举例分析:

[片段3,五婆听信] 这是父子二人到山里送信时的一段情节,父亲要把“信”带给年迈的孤独的五婆。在拍摄五婆和她的住处时,摄影塑造出的效果是,室内极暗而外部的光却很充足,以刻画坐在门前的婆婆的肖像,令她的轮廓十分清晰,还有门框、农具等的辅助,让这一幕具有油画质感;在她听信过程中的特写镜头,不断变换着角度,观众可以窥探到她听不同内容时内心的细腻变化。

此外,还有许多处逆光、剪影的成功运用也让这部影片的意韵更为悠远。

(二)色彩

一部电影的色彩不仅仅是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享受,更是能直观地表达主题意象、悄悄地变换情绪和氛围。

在这部影片中,可以说,自然的绿,绿色是主题色,贯穿全篇,涵盖了山、邮路等主题意象,暗含生命、成长之意;有两处有明显的红色出现,十分精准,一是闪回镜头里母亲的红色衣服,二是儿子与姑娘跳舞的场景(这也是场面调度mise-en-scene的成功),红色总能暗示当时人物内心的丰富激荡。可以这么说,在这样一部山水诗般的电影中,万绿丛中的“红”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符号。

浓烈的暖色系的加入也顺应了增加影片的节奏感和张力的需要。父亲的回忆的闪回片段,既有叙事作用,又是父亲内心澎湃情感的物化。

另外,我们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电影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色调是有差异的,回想起来,前面是绿为主的冷调,而随着父子之间感情慢慢的磨合、推进,越到后面,似乎越温馨,色调也越偏暖黄。色彩其实也是转移情绪、氛围的一大功臣。

四、“浪漫” ――闪回镜头、长镜头

这首山水诗悠然、质朴,却也是极其浪漫的。

一段段闪回,是父亲对青春岁月的怀念。这些浪漫的镜头告诉我们,电影风格质朴中亦存有的唯美气息,并且无时不在。

摄影技法:

(一)闪回镜头

闪回镜头突显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 ,增添影片的怀旧气息;也让这两段不同时代的纯洁爱情在回忆之中交织,形成一种对照。

(二)长镜头

长镜头的运用让影片的风格悠远、安详 ,极其符合东方美学。

举例分析:

[片段4,纸飞机] 黄昏时,听完山里姑娘天籁般的歌声,父子二人停下脚步,在山崖上伫立,若有所思,这时儿子折了一只纸飞机,让它滑翔在山间。这一组镜头除有一定叙事功能外,主要是为了建构诗意以外的想象,飘逸、清新的感觉,想象空间很广阔,留下许多韵味。

自然的影像与人的旅程游走的镜头摄入了一个唯美的“境”之中,写实的风格非但没有使这个“境”仅仅作为一个场所出现在影片中,反而更强化了那份浓浓的诗意。爱情是可以绚烂的,所以母亲与父亲的感情、儿子与山里姑娘的感情都是可以从金色的稻田影像中感受得到,那是一种可以渲染情绪的自然影像。而亲情却只能是在最自然而然的境遇中流露的,在电影中它不可以绚烂,它理应是清澈的明净的,又是平缓而绵长的。这部影片将父子之间的那份情感安顿在一段绿意浓浓的山路上,应该是意味深长的。

五、“距离”――广角镜头(wide-angle lens)与长焦镜头(long lens)

除了上述的特点以外,电影还在“距离”的表现上下了功夫。其实这一点并不算明显,因为它其实只是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无意识地接受从画面得来的信息。

广角镜头的应用主要在影片前半部分,用画面起到一定夸大作用,令同一画面中 的父子二人在咫尺之间却显得有些疏离;而影片后半部份,则开始启用长焦镜头反映两人距离,同一画面中的两人显得较为亲密。这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传递着父子感情由疏离到逐渐融合的信息,从侧面反映情感的转换。

综合上面的几个小部份,我们了解到,留白、丰富、质感、浪漫、距离等等,很大程度是由电影艺术手法来完成或加以突出表现的,这让《那山 那人 那狗》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更使得它的内容丰盈、主题深化。不能不说,在电影艺术手法方面,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参考文献

[1]《一个人的电影》,格非、贾樟柯等著,中信出版社,2008

[2]《影视方阵:那山 那人 那狗――从小说到电影卷》,张先瑞,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焦婕(1991―),女,祖籍河南开封,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