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析《太阳照常升起》难解性的成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析《太阳照常升起》难解性的成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中,姜文运用了许多不同于当下一般电影叙事方式的独特表现手法,使得普通观众在接受影片时产生了一定的难解性。究其因,主要是其故事的独特形式和情节的“陌生化”与观众惯常的观影习惯产生冲突,以及视听语言的超现实性。

[关键词] 姜文 《太阳照常升起》 多义性 超现实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24

随着源源不断的好莱坞电影与眼花缭乱的商业大片对观众审美习惯的定型,普通观众在欣赏一些艺术电影的时候也往往按照被商业大片格式化了的欣赏口味去衡量电影的优劣。我们是否能以被“格式化”了的观影习惯去评判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许多人可能会说这部电影不好,因为票房差, 但“票房”不能作为评价电影的唯一标准。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他的《雕刻时光》中这样说道,“对我而言,以卖座的多寡这种算术的方法来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可谓毫无意义与价值。显而易见的是一部电影决不能仅就一种方法来看待,也决非只意味着一种事物。一个艺术的影像的意义,必然是无法预期的,因为那是某一个人循着一己的特性来观照世界的记录。”[1] 《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是导演姜文遵循内心个体生命体验来观照世界的记录。

下面笔者将从影片的结构形式、主题表达与视听语言等方面来探究这部作品在接受上之所以难以理解的原因。

一、故事的独特形式和情节的“陌生化”与观众惯常的观影习惯产生冲突

姜文2007年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的小说《天鹅绒》,小说讲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一对华侨夫妇被下放到偏远的农村接受改造,妻子却和生产队里的小队长发生了出轨之事。姜文把小说文本解构成了影像语言《太阳照常升起》,影片由“疯”、“恋”、“枪”、“梦”四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组合在一起,其中华侨夫妇下放改造后妻子出轨的故事作为电影四个章节中的一个主要脉络,其它三部分由这一章节衍生出来,共同组构成一个具有“复式结构”的故事,其中的副线可以看作是疯妈与李不空的故事,四个章节在结构上设计巧妙,影片的这两条线索曲折迂回、平行发展。《太阳照常升起》摒弃了传统的线性故事结构,因此,观众不能运用以往惯常的思维去解读故事。

影片分为“疯”、“恋”、“枪”、“梦”四个章节,但是这四个章节在故事的逻辑顺序上却是以“梦”作为开头章节, 这样的结构笔者将它看作是寻求形式“陌生化”的一种表现。影片第四部分的“梦”这个章节是对故事前因后果的交待,就像是一个悬置的“谜底”直到最后才揭开,如疯妈在第一部分中的时而清醒时而疯癫的似梦呓般的自言自语最后终于得到印证,还有唐老师和唐妻、李不空与疯妈的前世今生等都在这一章节作了交待,但是由于故事被四个章节分解,观众还是很难对影片的主题有明确的把握。当然姜文也预感到观众在接受影片的时候会产生理解难度,于是在第一章节便借疯妈之口说出“只能说你不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另外,影片选取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姜文没有将这段为观众所熟悉的历史记忆表现出来,而是把他自身对这个时代的个人记忆用梦一样的影像语言表达出来,片中极度压抑下的女望的变态冲动、男性权威与尊严的丧失、对时代与生命意义的怀疑、人性受到压抑与扭曲都统统杂糅在故事中,片段化的四个章节相互交错,互为照应,使整个故事显得有些难以按照惯常的思维去理解这部作品。

二、主题的多义性与模糊性导致观众对影片的读解产生困难

《太阳照常升起》将“隐晦的主题”潜藏在讲述故事的形式中,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记忆片段式的故事框架,所有想表达的潜在主题都蕴含于四个片段中,蕴含于带有魔幻现实风格的画面语言中。导演将故事的主题隐藏在画面中,所有的片段都成为解读这些潜在主题的符码。观众对影片主题的读解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状态的透视,看作是那个压抑的时代中人们对理想、爱情追求的写照,或者也可以看作是在因果的无限轮回中对人生意义的探究:一切终将结束只有时间永恒。

影片中梁老师的死引发了许多观众的不解与讨论,猜测的理由有许多种,其实这个情节的寓意也是模糊的。姜文曾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对这一情节作出的解释是:外人是不知道自杀者为什么自杀的,可见姜文“读解”梁老师的死带有了神秘和宿命的意味,梁老师的死只有梁老师自己知道,观众在理解这样的情节时就会觉得突兀。

姜文将“隐晦的主题”隐藏在美轮美奂的画面中,但留有余地让观众自己去思考,这样一种带有“叙事实验”的魄力在消费文化时代显得难能可贵。

三、视听语言的超现实性

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带给观众的是一个梦幻般如同“桃花源”的世界,甚至带有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或者是布努艾尔镜头里的“超现实”世界。片中如同“马孔多”一样的偏僻乡村、神秘的白色鹅卵石房子、能自由移动的河岸、戈壁上着火后飞舞的帐蓬以及长满绚丽鲜花的铁道等,这些景象在观众眼前是那么陌生、诡异,远远脱离“现实”之外。影片中小队长进入白色鹅卵石房子中时所有的瓦罐自动碎裂以及疯妈在火车上生下的孩子掉在开满鲜花的铁道上等情节在观众看来是那么的荒诞不经,这些带有“魔幻”色彩的意象使《太阳照常升起》更像是导演表达的一个诗意的梦境而非现实存在。

影片的第四个章节,悠扬伤感的俄罗斯风格乐曲以及时不时响起嘹亮的小号声都带着浓浓的异国情调,观众看不懂姜文到底要说什么,从配乐风格上能断定这是一部让人荡气回肠的悲剧就不错了。

另外,影片的开头疯妈梦呓般的自言自语也使人迷惑不解,直至看到影片结尾才恍然大悟。姜文习惯在自己导演的作品中设置梦幻般的疯人颠语来与现实进行对话,无论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还是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都设计一位疯癫人物出场,而往往这些人物在影片中的作用又不可或缺。这些视听元素的运用使姜文的作品带有了很明显的作者标签,同时也给观众在接受过程中增添了一些难解性。

姜文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就有一种不“老老实实”讲故事的苗头,在《太阳照常升起》中这种将故事打乱时间线性顺序、将记忆拆散为片段的“反结构”模式表现到极致。而颇有意思的是,现在国内的一些导演的作品都出现了故事陌生化叙事的特点,这些电影往往将线性的时间顺序打乱、将真实与非真实的空间打乱、经常插入不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意象性镜头,尝试将戏讽、消解与解构等艺术手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样的作品显得颇具“后现代”意味,而姜文只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一些罢了。

参考文献

[1] [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83

[2] 胡雪桦. 《太阳照常升起》 一部具有独特品格的后现代电影.北京:艺术评论 [J].2007.11

[3]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先锋电影人档案一一生于1961-1970.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作者简介

胡建红,男,山西忻州人,现为辽宁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视剧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