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说诸葛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国演义》有意无意地把诸葛亮塑造成完美的人物,把智谋不恰当地无限拔高,这就难逃宣扬权谋、坏人心术的嫌疑了。
从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到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打退曹操,这一过程就是寡头的形成阶段,形势一日千变,残酷而充满血腥。这一期间,大小战争虽然为数极多,却有一个共同趋势,即:几乎都是以小博大,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刘备开始时,势单力孤,寄人篱下,自是无须再说。就是曹操,原也是白手起家,他在刺杀董卓不成之后,才开始招兵买马。孙策“以天下三分,众才一旅”,而他的一千士兵、五百匹马,还是拿玉玺从袁术那里换来的。《三国演义》的巨大魅力,一多半也是由这种草创的力量带来的吧。
英雄大业,都是他们赤手空拳草创而来的。他们所凭借的,只有与众不同的风险意识和超人一等的智谋。
《三国演义》的作者十分崇尚智谋,诸葛亮就是这一观念的典型象征,在周瑜、司马懿等人身上,也有突出的表现。书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这样有意突出这些智者,就使得三国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智力的竞赛与角逐。
《三国演义》书中,最着力刻画的当是诸葛亮,作者把他说成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懂政治、精军事、通外交,还能呼风唤雨。但就如鲁迅先生所讥讽的,这样的诸葛亮简直“多智而近妖”了。
其实诸葛亮也有他许多的失算之处,他指导刘备谋取的两大战略地域,其中之一是荆州,可刘备得荆州之后,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得而复失,损兵折将。
他的六出祁山也很笨。按照当时的情况,魏延建议诸葛亮主力出斜谷,魏延率步兵出子午谷直插长安,两路人马夹击曹军,意见无疑是正确的。纵然不能收得全胜之效,也可占据局部的优势。诸葛亮老对手司马懿也是这种主张,说“若是吾用兵,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可见,对于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当时的人已经有所认识。
战略失灵时,再巧妙的战术,也只能取得短期和局部的优势而已。仰赖智谋,将最后的资源全押在扭转局面的“广告”行动里,通常仍难逃失败的命运。如此看来,诸葛亮的《隆中对》,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二流的战略策划。
司马懿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彀中,破之必矣。”这是颇为中肯的评价。而《三国演义》不顾史实,有意无意地把诸葛亮塑造成完美的人物,把智谋不恰当地无限拔高,这就难逃宣扬权谋、坏人心术的嫌疑了。所以,主流社会才有了一个消毒的说法,叫老不看“三国”。
最近,更有人向管理界和文化界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称诸葛亮其实是中国伪智慧的代表。而大多数中国人身上还都残留着诸葛亮的伪智慧。
此人著书说,《三国演义》为诸葛亮所塑造的那些所谓的“智谋”,都不过是些小聪明、小伎俩而已,与真正的大智慧还相去甚远,所以诸葛亮必败。诸葛亮的伪智慧至少能列出如下几条:
他违背承诺而拒还荆州,不顾信用而“三气周瑜”,结果导致盟友反目,荆州遭袭;
他逞口舌之快而“舌战群儒”,把谈判变成争论,把争论变成了人身攻击;
他自不量力,连年征伐,结果透支了国力,导致了蜀政权的日渐衰落;
他用“亲征”去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却把国家葬送在了庞大的“面子工程”里;
他“运筹帷幄”,却上演了“决败千里”的悲剧,因为他不懂调查和实践;
他善于短线投机,擅长靠别人的失误来获利,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长线投资者司马懿;
他推诿责任,把荆州之失归咎于关羽的“刚而自矜”上,却把自己的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
他举轻若重,事必躬亲,不仅透支了自己的健康,还给自己的后继者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他计杀魏延,排挤杨仪,重用蒋琬、费等庸庸之辈,使国家失去了独当一面的人才;
……
看来,此作者是决心要彻底颠覆诸葛亮“天下第一智者”的形象。我们应该承认,他是在用心良苦――将太多的心思放在权谋上,舍本逐末,实为不智。中国自古以来过于强调计谋、权谋,在《三国演义》中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读者尤其草根读者心中,以为这就是“大智慧”,不亦悲哉!――不过,历史上,诸葛亮还是有大智慧的。
只有建立在个人能力之上,并依仗一定的资源,这样的权谋才可以发挥更大、更长久的正面效果。遗憾的是,从《三国演义》中,我们看不出这三国在资源上的差异,只看见一群平面的人,至于他们背后所凭借的是什么,一无所知。
其实,对于小说人物,无论是攻击还是辩护,意义并不大。着急上火,更有点小题大做。我们与其无限拔高诸葛亮之才,倒不如更多地着眼于诸葛亮之为人。诸葛亮不仅有才,更重要的是他有德。
刘备临死时,一面亲口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一面给后主写信,说“能叫人佩服的不是才,而是德。……应该以(诸葛)丞相为师”。字里行间,都是称许诸葛亮道德足以服人。
有人批评诸葛亮治国太严,太喜欢用重典。“严”是事实。他为了挽救此前刘焉、刘璋所造成的姑息局面,不得不严。但,凡是要罚二十棍子以上,诸葛亮都要亲自复判了以后,才许执行。我们又怎么可以说他喜欢打人、杀人呢?
诸葛亮一生,所行的是一个“诚”字:他对君主,真心真意地尽忠,这是忠诚;他与同僚、部属和谐共事,守信用,这是诚信。因为能诚,所以能公。公是没有私心。因为公,所以才能平。
诸葛亮做到了赏罚公平,“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被赏的不敢骄傲,被罚的也毫无怨恨。古语说:“刑赏,忠厚之至。”便是这个意思。
直到今天,还有庙存在于成都、还在世世代代享受祭祀的,不是司马懿,不是刘备或后主,而是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