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现代静物画的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现代静物画的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面对现代静物画蓬勃发展的现实,对现代静物画的内涵进行探索,进一步挖掘出现代静物画的内涵、审美思维和价值取向,可以有效地观察绘画发展过程中,自然与社会文化参与其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静物画;内涵;文化

静物画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画种,在一千多年前的庞贝古城里就十分流行以静物为表现对象的壁画。但是静物画经过长期发展,却始终无法在众多绘画题材中占据至高的位置。直至现代,随着新的文化思潮兴起、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开发使用,艺术家们开拓了静物画的多元面貌。通过探寻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提纯艺术语言,静物画有了很大的飞跃,以现代人文思潮为指导和以综合材料为表现手法的静物作品大量出现。面对现代静物画的迅速发展的事实--静物画的数量增多、质量上升,我们如何解读现代静物画的艺术内涵?我们如何认识这一艺术现象?我想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现代静物画内涵表现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静物画能够迅速在精神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与我们当今的审美思维和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七世纪荷兰艺术家们在静物画的领域中首先开辟出一条新路径,突破了传统文化禁锢的西方文化全面展开了现代形态建设,静物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往表现王公贵族、宗教神学象征的器物统统丢弃,换上了客观的物质实体,从此静物画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在现代化文化意识领域的推动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领域发生了转变,人们对待艺术的立场逐渐发生了转变,从而引发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又一次艺术革命。静物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面临着艺术本身的问题与人的问题,艺术家开始发掘静物画本身的内涵和社会赋予的内涵。

其次,静物画本身的内涵在于静物的“物”具有象征的意义,“借物喻人”是被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所使用的一种表达自我和抒写内心的重要手段。古典的静物画中的静物暗含强烈的功能性,像刀叉这种简单而又使用频繁的餐具就像森严的组织一样,守卫着主人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厨房用具与杯盏盘碗等陪衬物的造型和身份被严格界定为是“上帝”的形式。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艺术家们极力挣脱宗教对人和人生价值的束缚,这需要一种表现形式来作为载体,在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上来看,“物”最适合于传达这种内涵。艺术家借用他们来表现“时间的”、“非时间的”、“空间的”、“错综空间的”自由建构,最终体现出艺术家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物”的美学价值也因人的精神浸润而得到了升华。

现代静物弱化了这样严格的功能性,但是各种新兴的静物却同样传递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信息,例如人们在生产香水瓶子时赋予它的功能是盛香水,但是人又赋予了它一种社会功能,它的品牌标识和华丽造型却暗示了人的权利与欲望。面对西方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人们开始把对“物”的关注转移到如何把握生命的意义上来。艺术问题与人生问题地联系起来,艺术的价值不再单纯的被视为对自然本质或外部实在的探求。

再次,现代静物画的社会内涵在于人们对静物画的需求就是静物画的价值。从静物画的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它的每一次发展都与人的需求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静物画的价值也就体现在此,“托物言志”,人类赋予静物某种意义与内涵,并用它再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

作为主体的人来自社会的不同等级,需求是多方面的,客体的静物画也呈现出多元的文化面貌。早期的静物画只是真实的呈现出了事物的本来面貌,当时的表现对象主要是餐具,新鲜水果和花卉,而餐具中的银器又成为了最好的表现对象,因为当时的绘画也仍然以皇宫贵族和有权有地位的人为主导,银器正式这些人士生活的必需品,彼得・克莱兹(Pieter Claesz)是表现贵族生活情趣的代表人物,他的静物画作使观众真实的了解到当时的贵族生活。

夏尔丹(Chardin,Jean-Baptiste-Siméon)出身于家具工匠家庭,尽管早期曾受到过描绘精细银器的严格训练,但是由于幼年时期下层人民生活的环境对他产生的影响。夏尔丹致力于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这也是他自己高尚艺术品格的真实写照。通过对大师留下的作品的观察,我们不仅可以解读出这些静物的主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还可以解读出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二、现代静物画内涵延伸

现代静物画的内涵延伸与探索生命的艺术家的活动密不可分,他们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参与并推动了静物画发展的新趋势。

在精神受禁锢的时期里,艺术家出于艺术的审美而创作的作品会被当作宗教异己或败坏社会风气的靡靡之音而受到批判,艺术的心灵长期处于压抑状态难以解脱出来。当人文之风拂过长期冰冻的艺术大地后,渴望审美的心灵苏醒过来。静物画那冷若冰霜的森严外表也得以转化,意义单纯的静物摆设组合在一起后又衍生出一种新的功能,即反映出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的功能。

静物曾一度被看作是“静止不动的物体”,被学习绘画之人当作练习观察方法和绘画技巧的课堂习作。现代的艺术家从生活出发,在现代艺术丰富发展的大潮中,对静物进行冷静客观的描绘,分析静物画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含义,并以现代的艺术语言描绘出反映时代特色的静物画形式是每个艺术家的追求。从静物的隐喻与内涵进行“物”与“情”的内在联系探索,画面的情感逐步呈现出来。加强时间性联系,融入生活经验的现代静物不再是“静止不动的事物1”了。“后立体派”的理性思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内容,有时甚至不得不刻意隐藏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同时代的艺术家的风格相比,塞尚(Paul Cézanne)是强调自我情感的高手,塞尚的静物画从外形、明暗、色彩等多方面入手并加入主观情感,再配合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以最简洁的形式,取得最放松、最自我的艺术表现。他按照自己内心的向往,对艺术追求的脚步从来没有停留。

塞尚对印象派画家的松懈、跳跃的画面和思想的单薄性感到不满足,在充分吸收了各种艺术风格之长后的塞尚做了大量的作品,静物成了他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现实中的物体形象是具体的,通过静物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未必具有足够的内涵和丰富的感染力,必须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提炼,将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中进行艺术表现后的意象,才能产生艺术美,引发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他的作品《静物苹果篮子》当中,我们看到塞尚创造了重力与统一的和谐视觉效果。他在处理平面的时候加入了一种不稳定感,画面的物体多且显得杂乱不协调,这种与众不同的处理方法,超越了(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5页)现实,达到一种“不同的实相层次予以惊人的平衡”状态2,物体被抽象成为简单的几个图形元素来营造一种变化莫测的观感。因此,评论家瑞夫将塞尚晚年的静物画定性为“交响乐式的”绘画。

在塞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理性和感性绝对不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它们是艺术家在对生命探索后的情感抒发,这种情感是自然真实的流露出来的,他的思想不单纯的停留在宗教的意义上,也没有在当时流行的二分法上徘徊,他要表现的是一种艺术与自然、理想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中国画中的静物题材一贯要求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讲求画面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潘天寿论画云:“因为中国画重视神的气趣,故多不愿意以死鱼死鸟作画材……画生气勃勃的活物,不画死气沉沉的僵物。”3例如,从创作角度说,鱼既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又没有一个精准无误的形象,在艺术家的眼中,它就是审美的对象,因此要以美的形式来进行表现。齐白石是绘画创作趣味性的代表人物,他的静物题材作品多取自生活中的微小场景,在他的作品《案头别趣》中,两只兰花装在一直青瓷茶杯当中,简介干脆,这就是他画面的全部内容,再仔细看来,两只兰花一只挺拔,一直斜倚杯口,两只花头似乎在含情脉脉的相互凝视,一股别样的情趣跃然纸上。

莫兰迪(Giorgio Morandi)摒弃了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也撇开个人的内心情感,他凭借纯真的心态去寻找物体之间单纯而和谐的相处关系和存在状态,以简单的事物为出发点来反映整个宇宙的存在状态,他是世界上少有的用一生来研究一个简单对象的艺术大师之一。在他的有限生活空间里,有看不透的变化、想不完的奥妙。也许一件普普通通的日常用品也令他爱不释手,也许一组瓶瓶罐罐随意的排列组合也令他激动不已。他以最简单的物体来表现事物的本质,“瓶子”这样简单的器物在莫兰迪看来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概念,因为这个“瓶子”已不再是以往人们生活经验中对于瓶子的简单定义,它实际上似乎在揭示物的物性。因为物的物性即是真理,而真理的自行置入则是艺术,他在无意间已把艺术的本质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十九世纪的文化哲学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理性思维和实践认知能力,现代人对艺术和审美认识的突破使静物画逐渐由艺术舞台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同时人们对待艺术发展的立场也逐渐调整到由单纯的讨论艺术问题和人生问题,到将二者结合对待的态度上来。这是当前人们艺术审美和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无论这种趋势促使静物发展如何“多元”,我们还是要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探索静物画的真谛。

现代静物画在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在寻求一些变化,艺术的天地就变宽了,有了变化的思路,就能带出新的效果,带来让人眼睛发亮的艺术魅力。通过对静物画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代静物画的创作已经深深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画作者不但挖掘出静物题材本身的内涵,更多地赋予了静物画以自然、社会的内涵,并且让静物画具有了一种哲理的意味,那就是对生命意义存在的追问。

参考文献

[1]The Art of Still Life, Norbert Schnieder, (Koln: Benedikt Taschen Verlag GmbH & Co, 1990) P.7

[2]《塞尚》,Richard Verdi, 习莜毕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P24

[3]《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葛路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49页。

作者简介:

赵世勇(1980-),女,黑龙江佳木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墨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