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方程,究竟该何去何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方程,究竟该何去何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方程是初中W习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简易方程的学习对于衔接中学教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而目前面临的困境是:受算术思维的影响,小学生解题时不到万不得已不用方程,而中学是必须用到方程的,这种状况导致中小学数学教学在方程这一版块明显脱节,本文重点针对目前小学方程教学的现实状况做出分析与探讨,以期能与中学方程教学有效衔接。

【关键词】方程;方程遇冷;有效衔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28-03

时常有已升入初中的学生回来看望我,言谈中我会询问他们中学数学学习的感受,他们的回答是:有的知识点中学老师直接“颠覆”了小学的定义!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知识的脱节甚至是让学生觉得“颠覆”的现象呢?还是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出了问题,如方程的教学。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参加了不少有关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也明白对方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与中学数学学习能否顺利衔接,并都在为之努力,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困扰。

一、方程“遇冷”现状分析

1. 方程的解法

关于方程的解法,课改前的教材用加减、乘除的逆运算原理,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并且,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呈现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规律,它利用“天平”为认识和处理方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智力图像:方程类似于一组天平,方程中的等号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用天平左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质量的物体,天平依然保持平衡的道理,数形结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更加强了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很好的,但在实际操作时也会碰到一些问题。学生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诸如:“x+a=b,x-a=b,ax=b,x÷a=b”, 解此类的题型只需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应的数即可,但如a-x=b,a÷x=b这种类型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方程转化为x+b=a或xb=a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本题要在方程两边同时加或乘x,然后再按第一种方法计算,学生理解比较困难,作业的正确率也偏低,主要原因在于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新教材为学生的知识准备远远不够,致使学生用代数思想解方程的知识基础不足。将方程的认识和解方程置于五年级上册集中教学,而之前学生对“等式”意义的理解非常狭隘。况且教材在第一册时就出现7+( )=10、8-( )=2、2+( )=6…… 这已经是方程的雏形了,以后各册均有类似练习出现,做减法时想加法,算除法时想乘法,运用的就是加减、乘除法的逆运算原理,学生长期练习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体系,再学简易方程时,突然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学生一时难以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所以掌握得并不理想。学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以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教师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面临考试的压力,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正确率,部分教师或家长于是又回归“传统”,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这就与新课程的初衷大相径庭了。

2. 方程的运用

小学教师面临的又一个现实问题是:如果让小学生去解一道应用题,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用算术法来解,而不愿意用方程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嫌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需要写解设的一句话,还要解,学生觉得写起来很烦,所以懒得用方程。

(2)不会寻找等量关系。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受算术思维定式的影响,常常是为了方程而方程,把未知量作为解题目标,未知量不参与列式。他们没有理解设未知数x的作用,因此,在分析数量关系时,仍然习惯于把已知数和未知数分开,这是算术法解应用题的优点,但对于列方程思路来说也恰恰是它的缺点。由于没有真正掌握代数法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往往表现为找不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使找出了等量关系,又不能直接用含未知数x的数学表达式表示数量关系。因此,常常从形式上列出了方程,但实质上用的仍然是算术方法。如:x=2×25÷(25-5)。

(3)不会解复杂方程。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时,通常选择算式方法,方便、快捷,在遇到复杂问题,运用算式方法很难解决时,学生也会想到列方程来解,可又遇到了另一障碍,往往复杂的问题列出的方程也很复杂,有时甚至需要几次移项才能解答,学生常常列出解不出,长此以往,就放弃了方程。

二、探讨对策,有效衔接

1. 澄清认识:方程是更为便捷的思维利器

搞好中小学方程知识的衔接,前提是厘清方程内容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算术知识”一直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长期积累下慢慢发展起来的,如:数量关系、运算法则、计算公式这些直观的东西都变成了抽象化的字母,对于小学生而言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一次思维的飞跃。解题时,我们更多的是用算术方法,老师强调最多的也是算术方法,慢慢地,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算术方法优于方程方法,甚至认为一道题只会用方程解答而不能列出算式方法是“愚笨”的。学生的思想陷入了误区,宁愿死扣算式也不愿用方程,这是非常可怕的,对于方程思想培养极为不利。因此,在低年级时就应逐步渗透代数知识,可以用一些图形、动物来代表某个未知的量。中年级开始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抽象程度较高,学生理解起来存在较大困难,更应联系实际加强理解,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小学阶段方程知识的学习重在体验和积累,眼前它虽不是解题的“利器”,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及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不能因为费时费力而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发展,应让学生明白方程法和算术法是两种同等重要的方法,并且以后在计算繁杂的实际问题时,方程更为优越,学习方程是非常必要的。

2. 方法引В悍匠涛问题解决提供更多的可能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算术法解题的过程中,未知量不能和已知量统一起来考虑,若碰到难题,必须要通过一些复杂的分析、推理过程,甚至还需要一些奇思妙想,正因如此,大部分同学感到困难停滞不前,而方程可以给学生提供极大的帮助,设出的未知量实际上是将问题看成已解决的状态,只需顺着思路,构建出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即可列出方程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正确提取等量关系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熟记数量关系式确定等量关系。如:路程=时间×速度,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总价=单价×数量,以及各种体积、面积的计算公式等,经常复习一些常见的等量关系,有利于学生列方程时寻找等量关系。

(2)抓关键词句确定等量关系。应用题中反映等量关系的句子,如“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2倍多16人”、“公鸡和母鸡一共有300只”这样的句子叫作关键句,可以根据关键句来找等量关系。 例如:小明收集邮票45张,比小红收集的■少5张,小红有多少张邮票?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关键句“比小红收集的■少5张”, 找出等量关系:小红邮票的数量×■-5=小明邮票的数量,列出方程轻松地解决问题。

(3)数形结合确定等量关系。对于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等量关系不够明显的应用题我们可以先画图,数形结合能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

如: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着400米的环形跑道向同一方向跑去,甲每分钟跑125米,乙每分钟跑115米,几分钟后首次相遇?如果相背而行,几分钟后首次相遇?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向而行时:“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400米”,背向而行时:“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400米”。

3. 实践对比:为方程使用搭建更多平台

新课标教材,提倡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直接跟中学接轨,但是,由于小学数学不接触负数的运算,所以在解 b-ax=c 这样的方程时,学生无从下手。从教材编排的内容来看,是力图避免这一类型的,但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

如: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千米,是大象的2倍还多30千米。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千米?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设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x千米。110-2x=30,只能以“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解这个方程既要用加减法的各部分关系,又要用等式的性质,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混乱,教学效果很不好。如 b-ax=c 的方程,仍然可以用等式的性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来解决。但是,这里的“一个数”不是具体的数,而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可以在方程b-ax=c的两边同时“+ax”,方程则为:b-ax+ax=c+ax 变形为:ax+c=b使学生发现两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举个简单的例子8-x=4,学生自己做出了x=8-4,教师又引导学生理解了8-x+x=4+x,也得出x=8-4;通过有意识地沟通,学生就会意识到,两种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做到了中小学数学教材的顺畅衔接。

毋庸置疑,方程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是代数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模块,引导学生思维方式从算术思维逐步向代数思维转变,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长远学习进行有效衔接,是小学数学教师追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