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电视剧《小姨多鹤》主题的缺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电视剧《小姨多鹤》主题的缺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小姨多鹤》成功和可取之处无法掩盖它主题的缺失,编剧在努力将电视剧改编为迎合大众口味的消费品的同时,也在将它塑造成为商品,大大降低了它的艺术性。原著中深刻表现的人性被抹杀,让该剧成为“日本遗孤中国受难记”。

[关键词] 《小姨多鹤》 主题 悲剧意识 不真实

电视剧《小姨多鹤》在各大卫视热播,获得较好口碑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赚足了荧屏前观众的眼泪。

《小姨多鹤》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它的选材十分优秀。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在主线叙事上延续了小说的风格,讲述了一个日本女人在中国发生的种种经历和磨难传奇式的故事。此类题材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还很少有人去表现,这个独特的切入点使得该剧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而将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时代特征浓缩在一男两女这样特殊组合的家庭上的创作方法,也使得本剧看点十足。对于一部电视剧而言,新颖的选材永远是获得成功的开始,在这一点上,《小姨多鹤》做的可圈可点。

其次在主题表现的侧重点上,小说更偏向于表现人性,电视剧则更侧重于奠定温情的基调。电视剧是通俗艺术,它的受众比小说更广泛,将如此复杂的人性探讨搬到荧屏上,观众可能很难接受。考虑到迎合普通观众的现实情况的需要,电视剧与小说表现手法的差异性和审查制度等因素,改变一些主题的侧重点,或许更加符合雅俗共赏的原则。

而然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小姨多鹤》成功和可取之处无法掩盖它主题的缺失,编剧在努力将电视剧改编为迎合大众口味的公众消费品的同时,也在将它塑造成为商品,大大降低了它的艺术性。原著中深刻表现的人性被抹杀,让该剧成为“日本遗孤中国受难记”。 编剧把原来书里能有的一点好都给切得整整齐齐四平八稳去迎合尺度了,终使该剧最终成为庸俗的苦情戏。

1.《小姨多鹤》主题的缺失首先表现在悲剧意识的缺失

原著中,悲剧的发生有着时代的原因。这部小说经历了抗战后、建国初期、、结束几个历史时期,不少人均以惨淡收尾。张俭翻案出狱但得骨髓癌去世,多鹤千辛万苦回到日本做了二等公民,女儿春美被退学回东北老家嫁了个普通人,夫妻俩最后去日本谋生,但也只是做做体力活。命运的身不由己,叹息和悲伤的情绪贯穿了整部小说,发人深省。而电视剧中,编剧把人物的悲剧归结于小环对日本人无休无止的仇恨和小彭对多鹤一家无休无止的陷害上,不仅使小环这个人物遭人厌恶,使电视剧落入好人坏人二元对立的大俗套之中,还大大降低电视剧的格调。而该剧主题上最大的缺失也正是编剧对“日本遗孤中国受难记”的创作,仿佛所有人都在欺负多鹤,多鹤一切一切的苦难都是源于中国人的敌意。这种创作如何能让中国人接受?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遭受的无数苦难,难道只能这样转嫁到一个普通日本女人身上,才能表现我们所谓的民族自尊?更为可笑的事,该剧最后的“改国籍”事件,多鹤竟然是中国人!那岂不是一直都是中国人在欺负中国人?这让“日本遗孤中国受难记”再次降格为“中国遗孤中国受难记”,岂不是贻笑大方!此外,由于编剧“大团圆”思想和对观众的过分迎合,该剧的苦情戏又做的不彻底,大团圆的结局大大冲淡了悲剧氛围,使得该剧的艺术性又下降了一个层次。诚然,对于观众需求和审查制度的考虑是必须的,但完全不必做的如此过火,仿佛一下子苦难就完全过去了,春天立刻到来一般。

2.《小姨多鹤》主题的缺失还表现在人物塑造的不真实

第一反派小彭,此人和许多电视剧中的反派一样,但凡有一个动机,就会无休无止的坏下去,给主人公设置无数的障碍和苦难。更讽刺的是,这第一反派的结局就在多鹤一家的饭桌上轻描淡写地被说出来了,这样的创作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其实,在原著中小彭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生动的,并不像电视剧里那样简单化和模式化。而主人公多鹤更是被塑造成为一个完人,在这个畸形的家庭里任劳任怨,做小环的受气包,严守自己是孩子生母的秘密,这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简直就是圣母玛利亚!对此,编剧林和平的解释是:这部戏主要突出的就是多鹤的善良、美好,为她设置另一面对剧情没有太多帮助。笔者认为,在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扁平化在当代电视剧中是不可取的,多鹤已经不是原著小说中有性格有脾气的真实的日本女人。其次,多鹤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既不符合艺术真实,也不符合生活真实。

总而言之,《小姨多鹤》的小说给人以震撼和思考,而电视剧只是众多荧屏“催泪瓦斯”中普普通通的一个。或许《小姨多鹤》凭借它大牌的演员、独特的选材、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和跌宕起伏的故事能够成为一部较为优秀的电视剧,但是主题的缺失让它很难成为经典。

作者简介

仲伟仡,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