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宽恕水平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取样,使用hearland宽恕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7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大学生宽恕水平的高低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宽恕水平有助于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宽恕;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张建育(1978-),女,江西信丰人,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项目(项目编号:XL1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218-02

积极心理学兴起后,宽恕正成为其研究的新课题,宽恕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更关注人的正性、积极和健康的心理方面,[1]对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罗春明等人对宽恕的界定:“宽恕是一个从惊恐怒恨、惊疑惧悲、惊怕恶羞等复杂的负面情绪向正面情绪转变的过程”,[2]是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的。国外学术界于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一些关注宽恕与人类心理健康相关主题的研究,国内对本主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宽恕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与变革时期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转型阶段重要的生力军,他们如果因为受社会负面影响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那么必然阻碍社会的发展。在大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中,由于宽恕的缺乏导致人际关系困难的不在少数,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都有同感,现在的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不能原谅,对他人的点点小事斤斤计较,故容易出现自虐、自杀及伤害他人的恶性暴力事件。本研究就是要探讨大学生的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以某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了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3%。其中,文科生173人,理科生106人;男生109人,女生170人;大一学生42人,大二学生88人,大三学生73人,大四学生86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hearland宽恕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hearland宽恕量表最早由hearland编制,后对其进行了本土化修订。本量表分为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两个维度,由24个项目组成,采用七级评分,得分越高,则越容易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两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有良好的效度。[3]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Neon于1975年编制,之后国内王征宇对本量表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其信度、效度都比较高,之后的应用也证实了其科学性。本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含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精神病症状学内容,采用五级评分,评定最近一个星期的现状,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4]

3.数据处理

测试数据和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并对样本进行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宽恕水平的人口统计学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宽恕总分以及宽恕自己与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存在统计学意义。宽恕他人与躯体化、偏执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其他各因子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宽恕总分及各因子为自变量,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宽恕总分对心理健康的解释量是4.8%,回归系数是-1.310。

三、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在性别和学科上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5]基本一致。由于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男女生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差异逐渐减小,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正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思想逐渐开放,极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宽恕能力也不例外。男女生在社会生活中都担负着各种角色,从事着社会组织活动,而要真正做成大事就得学会宽恕,学会运用宽恕的策略为自己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罗春明等人[6]认为个人的文化背景也影响着其宽恕的发生。根据文化心理学,个体心理的形成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个体心理由其生活的文化世界塑造,同时也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趋向于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文理科大学生主要限于所学的专业差异,在个体心理的许多方面差异不显著,宽恕水平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文理科间宽恕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文理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转向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外,其他方面差异不大。男女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差异显著,可能是由于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逐渐平等,而社会、家庭对男生的要求更高的缘故。因此,不能像以往那样认为男生更自立,心理问题更少,需要对男生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的重视。

大学生的宽恕得分与SCL-90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躯体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的宽恕水平越高,其心理越健康,大学生的宽恕水平越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已有研究[7]表明,宽恕倾向与报复倾向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越趋向于宽恕,在人际交往中报复的倾向就越低,报复心越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即具有较高宽恕水平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报复心强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因为宽恕是一个从惊恐怒恨、惊疑惧悲、惊怕恶羞等复杂的负面情绪向正面情绪转变的过程。[2]宽恕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就是在从消极向积极转变的过程中产生。宽恕水平高的人内心比较和谐,而报复心强的人因为对侵害斤斤计较,思索着如何对侵犯者进行报复,从而使其在心理上承受更多的痛苦和折磨,故易引起心理问题。正如本研究结果显示,个体的宽恕倾向越低,SCL-90的各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症状越明显,而个体越表现出宽恕倾向,其各种心理症状越少。从数据统计可知,宽恕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即宽恕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越低;宽恕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本研究及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宽恕训练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这需要更多的心理学研究者为之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傅宏.宽恕理论在心理学治疗领域中的整合发展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6(3):54-59.

[2]罗春明,黄希庭.宽恕与心理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42-744.

[3]陆丽青.大学生宽恕的影响因素及其同心理健康的关系[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4]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5]贾艳杰,胡三嫚,张爱卿.人际宽恕心理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3):186-188.

[6]罗春明,黄希庭.宽恕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6):908-915.

[7]胡三嫚,张爱卿,钟华.大学二年级学生人际宽恕与报复心理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4(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