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律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语言的汇聚,它来源于生活,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因而语文是有生命的。那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有生命的。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语文,感受生活,丰富情感,认识历史,陶冶情操,感悟哲理,完善人格,进而提高思维水平,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生命的升华。因此,人们才把“语文”,称作“百科之母”。

然而,曾几何时,语文成为沦为应试的工具,作秀的傀儡;授课的语文教师和听课的学生,即沦为应试和作秀的玩偶,一任所谓的潮流的摆布;语文课堂也失去了生机,变得单一、枯燥与乏味。

审视当前课改行为,既不关注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自身条件,而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教师讲的少,学生演的多,甚至极端地规定教师课堂最多只讲10分钟,学生活动保证30分钟。似乎教师讲的多了,就必定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的多了,就必定不是课改;教师讲的多了,必定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将的多了,教学质量就必定得不到保证。

然而人所共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闻道有先,术业有专。……一节课,教师教什么,怎样教,这是教师的权利和自由,只要不违背教学规律,只要不违反教育法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健康,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前途与未来就可以了。

而时代对学生的期待,也只有通过教师的劳动才能实现。教师的权利与自由被但是,这样的模式,那样的套路,条条框框所辖制着,积极性与创造力得不到真正的发挥。为了保住吃法的营生,不得不一味地听命各级部门层层的规定与要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呢?

所以,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也要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地发挥,一句话,就是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突显人的终极价值。

一、让课堂迸感碰撞的火花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文本是思想的结晶。应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如《蔚蓝的王国》一课,这篇课文真挚强烈的感情,来追忆美好的青春岁月。要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不,来对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对作者的生平,及创作的背景要做补充交代,否则还未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很难把握这首诗的主题。

还应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所谓,“以自己的火点燃别人的火”。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还是以《蔚蓝的王国》为例,先让学生说一说对青春的理解。而后教师泛读,或以音像资料示范,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所描述的青春的美好。而后让学生书写青春赞语,表大对美好的青春的憧憬。

二、让课堂生气贯注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还原生命,让师生对生命的意识与文本得到共鸣。

教读,引领学生认识社会。如,《故乡》,学生的知识基础很难切入文本所涉及的时代。教师就要多讲,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文章脉络、人物性格、社会意义和表现手法等。教师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情节,认识形象,感悟思想,得到启迪。

自读,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经验,开展自主学习。如学习《蓝蓝的威尼斯》,学生要按部就班的回答一些列关于本文的背景、结构、主旨和特点等问题;也可结合课后题及相关资料自主发问,合作解决,相互质疑,共同探讨;切忌无问而发,滥发乱问。

研读,要深入文本,更要联系生活,关注全体,照顾多数,促使学生大面积参与更好地理解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要让学生通过翻译,理解晏子的观点。而后,结合自身经验,学习晏子说理的方式。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如《繁星》中的比喻句和《生活是多么广阔》中的排比句,学生有生活经历,便会产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说出心里话,指导学生写在纸上,那不算太难。

四、放飞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炼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教学《故乡》一文,迅哥走后,会怎样;润土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杨二嫂的境况会是怎样的;孩子们的未来又会怎样……让学生联想与想象,对小说的情节的拓展和主旨的理解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增添课堂的趣味,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他人、迷信书本、被动地听讲、机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质量得到升华,真正步入“创造”的世界。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试想爱新装的皇帝假如不上当,故事情节会怎么发展;皇帝知道自己上当了,对骗子群臣会做些什么;想象的结果会对课文的中心产生什么影响。

总之,语文是生命体验的结晶,语文课堂也是生机勃勃的课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对于学生的知识的奠基与人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采用什么方式,达到什么效果,要慎之又慎。既不能武断地否定传统,也不能盲从跟风,抄袭时兴。换个角度讲,“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本土的和尚念好经”,跟学生朝夕相处的你定会把语文课上好,定会把语文伤到孩子们的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