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公路医生”王复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路医生”王复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王复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是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面对这个 “荣誉”,王复明连说四个“感谢”。在王复明看来,他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国家高速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都为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环境,“我很幸运”。

从农村娃到博士后

王复明从事研究工作的这么多年,其实就是踏踏实实在干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却都是和水有关。无论是高速公路病险工程,还是地下管道灾变防控,王复明坦言,他的研究最终解决的都是水引发的灾害。“因为我踏入社会的第一课,接触的就是水灾。”

1975年8月,王复明刚高中毕业,就赶上了抗洪。那一年,驻马店发生洪水灾难,洪水太大。虽然他的家乡离驻马店约300公里远,但洪水还是冲毁了他和乡亲们筑起的两道堤防。

1977年国家高考制度恢复后,王复明志愿学水利,考取了郑州工学院水利系,本硕连读七年。跨入郑州工学院的大门,学习自己喜爱的水工建筑专业,这是他儿时做梦都想不到的。1987年,他这个农村娃在而立之年拿到了大连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在英文里,博士和医生是一个词,他这个工学博士立志要做一名“工程医生”。

近30年来,王复明针对国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重大需求,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潜心研究基础工程无损检测和非开挖修复技术及装备,取得了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京港澳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解决了渗漏、防治、修复加固和应急抢险一系列技术难题。

从美国到中国

1991年,王复明应邀参加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A005项目,提出了基于系统识别原理的路面结构反演方法,被国际专家认为是反演理论的突破性进展,对公路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美方希望他长期留下,并承诺为他全家办理“绿卡”,但王复明却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谢绝了美方挽留,期望早日投入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大潮。1993年4月,项目一完成,他就立即带全家回国。

当时的中国大陆,高速公路还是个新生事物。王复明要继续开展他在留美期间从事的高速公路反演理论与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没有无损检测试验设备。没有设备就只能“纸上谈兵”,而引进一套动力无损检测系统需要16万美元。他向有关部门和企业写了一份又一份科研项目建议书,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哪个部门和单位,要一下子给他这个刚从美国归来的年轻人解决16万美元的试验设备用于“冷门”课题研究,都是不现实的。

一次次的尝试和期盼,一次次的失望和打击,极度的焦虑和苦闷,使他终于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王复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筹钱解决试验设备问题!出院后,他说服了家人,拿出了全家所有积蓄,并以18%的年息申请了60万元银行投资贷款,终于凑齐了设备款。他说:“为了早日走出没有试验设备的困境,自己就是倾家荡产也要豁出去了。”

设备买回来了,但王复明却又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由于当时业内对于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并不了解,很多单位不愿意让他去做检测试验,甚至有人认为这项技术不符合中国国情。

面对冷遇和怀疑,王复明却热情很高,劲头十足。他开着检测车,带着研究生,渴了喝开水,饿了啃面包、泡方便面,困了在路边打个盹。每天在公路上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着几个月夜以继日地在高速公路上奔波,过度劳累使他数次住进医院,但一出院他又忘我地投入到公路检测试验中去。

从1994年到2004年,他和他的团队拉着检测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从省内到省外,既做技术讲座,又做现场演示,还提供免费检测。他们先后到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举办各类技术讲座100多场,无偿检测公路1.6万公里。

从“发明家”到“院士”

长期检测积累的大量数据使王复明对我国高速道路的各类病害了然于心,他开始思考如何在无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医治这些病害。传统的“开膛破肚”式的公路维修方法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还影响交通、污染环境。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道路养护任务越来越重,亟需新的维修方法。他提出了无损检测与高聚物注浆相结合高速公路非开挖维修新理念,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团队,展开多学科联合攻关,发明了高聚物精细注浆技术,解决了我国高速公路基层脱空、唧泥翻浆等典型病害处治难题。

这项新技术不需开挖,无需养生,先对道路进行无损检测和病害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高聚物注浆技术进行针对性修复,十几分钟就可恢复通行。2007年,河南省交通厅和科技厅联合组织实施该项技术示范工程,选取了车流量大、重载车多、病害严重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安阳至新乡段。采用该项技术,80天内处治病害2.4万处、30多万平方米,一次性处治完好率达95%以上,比传统开挖式维修方法节省工期75%、节省经费53%。

地下管道灾变防控是王复明关注的又一项技术难题。

我国有大量地下管道年久失修。管道渗漏、沉降时常造成道路塌陷、环境污染或爆管爆炸事故,传统开挖维修方式明显不符合城镇化发展需求。王复明在国内率先开展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足尺试验研究,发明了高聚物水下复合注浆技术,开创了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新技术方向。广州市广州大道排水管道出现严重渗漏、开裂和沉降,造成多处路面坍塌。管道紧邻居民楼和国防电缆,传统修复技术难以实施,采用该成果不仅解决了地下管道涌水涌沙封堵难题,而且成功提升沉降管道28cm,使停止运行16个月的管道迅速恢复通水。鉴于王复明在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荣获2014年度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这是1986年该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第二位获奖者。

王复明从事的基础工程设施检测修复技术研究工作,不但条件艰苦,而且经常面对险情,但他却不辞劳苦,不畏艰险,长期坚持在工程现场第一线。也许是40年前高中毕业参加河南“75・8”抗洪抢险的记忆太深刻,每年到了汛期,他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时刻密切关注水情,多次志愿带领团队参加救灾。随着公路唧浆、铁路沉降、堤坝渗漏、隧道及基坑涌水、地下管道开裂错位等工程抢修难题逐一被攻克,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工程医生”。每当接到工程抢险抢修电话时,他总是力争第一时间到达抢险现场,展现了一个科技工作者乐于奉献的精神。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上书国家科技部,要结合自己的团队专长为救灾和重建贡献力量;2010年8月,河南省白河流域出现特大洪水,他连夜赶到了最危险的唐河段,带领团队4天4夜抢修渗漏和管涌80余处,保障了高险堤防安全度汛;2014年10月,某高速铁路通车在即,20多块无砟轨道板出现不均匀沉降。王复明带领团队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环境下,连夜修复了沉降的轨道板,保障了该高速铁路按期通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某段渠道面板坍塌,他又带领团队进行抢修,及时排除了险情……

正是因为王复明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中取得的突出成就,他受到了国务院和河南省政府的多次表彰。2015年,在接受“院士”这项荣誉时,王复明说,“院士”这个称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和压力。“因为大家将会按照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我,我要更加严谨、认真,还要不断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我研究的领域里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攻克。”

在这个应该为过去感到荣耀的时刻,王复明心里想的却是未来的路。

如果把密布全国的高速公路、各类堤坝及地下管道等基础工程设施,看作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血脉”,那么,2015年度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王复明就是一位给国家“血脉”诊病治病、以“微创”修复为专长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