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新课改中高中政治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理性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新课改中高中政治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理性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着眼点放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关键词:教学改革;政治;素质教育

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高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观念和本身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是否能顺利实施,因此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着眼点放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落实到行为实践上,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改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上课是师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活动,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有的问题讨论难度较大,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又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讨论热热闹闹,但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使课堂难以驾驭,教学任务难完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实效性。若是哗众取宠,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形成。我们要更新如“死记硬背”,“分数高就是素质高”等这些传统过时的观念。有些观念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经过千百年实践仍有较强的使命力,但只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仍可继续发挥作用。“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无固定模式,政治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更丰富新颖。

(二)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当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误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愈少愈好,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则是一种新的挑战。它对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深刻挖掘教材内涵,掌握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三)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设计、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帮助叙述、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有一定的意义。但我们也要明确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课件成了中心,教师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教师的讲授、点拨、质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练习不见了。

二十一世纪缺乏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新课改的评价方案还未最后确定,新课改的实施也处于探索过程中,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充满勇气和热情的同时,又应不失理性地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进行更多辨证、科学的思考,为21 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