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梅戏的未来雏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梅戏的未来雏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地方戏曲之一的黄梅戏,在当今戏曲不景气或者说遭受冷落从娱乐旋涡的中心退缩到边缘的时候,却异军突起颇为人们喜爱,那贴近百姓感人肺腑的故事,那流畅的演绎形式,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演唱,给观众的视觉及听觉俱带来充溢的愉悦。我想,黄梅戏的这些艺术元素是受观众青睐的原因之一。

黄梅戏的历史并不长,从她原始的民歌体,到形成戏曲的雏形,再到她的成型期也就二百来年时间。而在这个时间段里,她的生长发育期占用了更长时间,她“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她的成熟期出落为漂漂亮亮的大姑娘是这半个世纪的事情,与共和国同步。

黄梅戏的传统并不丰厚,程式规律也不严谨。我想,这即是弱势也辩证地包纳了优势。像京剧、川剧、汉剧的传统非常厚重,像一座大山。大山可供开采,而一旦因循守旧背上“大山”的重负,只能匍匐不前,在传统里打圈圈。相对而言,黄梅戏却显示出特有的可塑性与包容性。拿《天仙配》为例,“鹊桥”一场的载歌载舞,既吸纳了京剧的程式又有舞蹈韵律,和谐优美;“路遇”这段戏,如果七仙女按老戏“包大头”,董永穿上小生褶子,严凤英与王少舫的表演也不偏向生活化,那《天仙配》的魅力会黯然失色。还有,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不是口语化唱词,旋律不简单流畅,能风靡神州大地?

当然,黄梅戏不是没有危机。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特别是娱乐的多元化,黄梅戏也不是稳如泰山的。今后,黄梅戏靠什么保持良好的势头,稳住喜爱者,“拉拢”陌生人,尤其要在青年人中“招兵买马”,这是黄梅戏人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只有赢得观众,才能占有市场,才有生命力。

对于黄梅戏的未来,是满足现状裹足不前还是继续冲刺在改革创新的路上,这是个重大课题也是个复杂的课题。要前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前进的步伐要迈多大,这是一个技巧更是一个艺术理念。《天仙配》、《女驸马》是成功的范例。诞生在本世纪之交的《徽州女人》也是一个较成功的戏。此剧,有人称是“对传统的颠覆”。女人的表演摒弃戏曲程式,更多揉进舞蹈肢体语言,她从内容到形式都做得和谐完美。这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而后来出现的几部黄梅戏,对歌舞化趋之若骛,搞得戏不戏、话不话(话剧)、舞不舞,看后一头雾水,特色消解,个性磨蚀。我担心,黄梅戏照此路走下去,前景堪忧。这个问题其他地方剧种也存在,比如念白都说普通话,那真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我想,黄梅戏创新不能犯急躁病,更不能拔苗助长,好心不能办坏事。也不要低估当代年轻人的鉴赏水准,不要把蹦蹦跳跳、热热闹闹作为豪华包装价值取向。改革,还是按梅兰芳大师说的“移步不换形”。改革不失本体,创新不丢特色。抱残守缺,黄梅戏还停留在原生态的“二四六锤”“一桌二椅”(戏迷票友自娱自乐无可厚非)已不可取,而改得非驴非马更是得不偿失。

可能,黄梅戏工作者认为青年人喜欢上了流行音乐、爵士乐、还有轻音乐等等,如果黄梅戏内容需要,适当汲取来点缀以增强气氛是可以,但要掌握尺度,不能过,不能喧宾夺主,否则,黄梅戏就要变种,变为另类剧种。观众会不会接受呢?而我认为这类改革也失去本身意义。

对未来黄梅戏怎样走,我不是专家也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更开不出好的“处方”,我只是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以良知和直感倾诉一些肺腑之言。我对黄梅戏的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我们确定了目标,走对了方向,处处想到是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要求,相信我们的黄梅戏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