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外来务工者文化生活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外来务工者文化生活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大中城市外来务工者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文化生活却还相当匮乏。本文试着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外来务工者文化生活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而提出改善其文化生活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8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城市出现了外来务工者这一独特的社会群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数以亿计的外来务工者已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外来务工者绝大多数学历低,没有一技之长,在大中城市属于低收入人群。近几年来,全国各大中城市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加大了清理拖欠外来务工者工资的力度,使得外来务工者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他们的文化生活还处于相当低的层次。提高外来务工者的文化素养,改善外来务工者文化生活状况,不仅是促进外来务工者精神文化与物质生活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一、大中城市外来务工者文化生活现状探因

有学者认为,可以把外来务工者群体按文化生活的实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文化生活缺失或匮乏层;第二层次,有文化生活但不丰富层;第三层次,文化生活相对丰富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由于薪酬的提高和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的逐步改善,外来务工者的文化生活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目前正处于从第一层次向第二层次的过渡阶段,但是总体上还处于相对低层次的状态。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导致外来务工者文化生活处于低层次状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生存环境较差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自下而上依次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5个层次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当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并且这种需要才具有成为现实的可能。目前,大部分外来务工者生活环境差,生存状态差,衣食住行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就需要而言,大部分外来务工者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解决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他们在最低层次的需要仍未充分满足的情况下,不可能对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文化生活产生强烈的诉求。

(二)收入水平较低

外来务工者收入水平比较低,他们大多数人的收入仅一千多元。目前,大中城市文化消费的资金相对比较高。比如一本便宜的杂志需要3-5元,这足够普通外来务工者半天的生活费用;而一场电影一般为10-20元,一场音乐会一般都在200元以上,普通外来务工者岂能消费得起?对于大部分外来务工者来说,他们进城打工主要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贴补家用。低收入的现状使外来务工者对文化生活难以形成有效的需求。从我们访谈的情况看,很多外来务工者认为,如果有空余时间,应该争取加班机会增加收入,而不是去参加文化活动和进行文化消费。

(三)工作强度较大

对于大多数外来务工者而言,其工作时间一般比较长,尤其对于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外来务工者来说,工作强度很大,他们的工作时间绝大多数超过8小时,超过12小时的也占到相当比例。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使外来务工者无暇顾及文化生活。大多数的外来务工者没有太多的业余时间,工作之后最需要的是休息,恢复体力。由此可见,相当部分外来务工者的工作状况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培育文化生活的需求。

(四)企业投入不够

由于外来务工者文化素质差、普遍缺少技术,再加上身份限制,难以进入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公司工作,大多只能为个体或私营小企业所雇用,这些小企业的管理者大都认识不到通过提供文化服务,使员工的心理得到满足、精神得到愉悦对企业的重要性,不愿意在外来务工者文化生活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资金。因此,相当数量的企业为外来务工者提供文化服务不够积极,文化服务的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

(五)政府重视不够

当前,我国的中心工作还是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一直在提,但是关注的力度还很不够。这几年,一些大中城市政府的有关部门花了大气力去清理外来务工者工资拖欠等问题,但是对外来务工者的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及投入都还有待提高。

(六)市场关注不够

从我们对市场的调查看,大中城市文化市场中的一些文化产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外来务工者作为低收入群体,文化消费能力较低,在市场经济时代,往往被市场所忽视。目前已有的一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设计上很少考虑外来务工者的需求,且都有较高水平的收费,大大超过了其文化生活消费能力。

二、改善大中城市外来务工者文化生活的策略

改善大中城市外来务工者的文化生活状况,不仅是关系到外来务工者的切身权益和身心健康的问题,更是城市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提高外来务工者的文化生活层次,除了企业和外来务工者自身的努力外,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部门,要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笔者认为,从政府的角度看,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引导并促进企业文化生活蓬勃开展

街道文化站等基层文化部门要加强与辖区企业的联系,引导和促进企业建立健康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现在的企业大多都处于低成本恶性竞争的状况,企业首先想到的是生存和扩大再生产,而不是提高员工福利,提升企业文化。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深入企业,引导和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跳出简单的价格竞争误区,走上全面、合理、健康的竞争之路,努力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其实,企业出资举办一些企业文体活动,有利于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减少员工流失,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开展一次职工运动会,不仅能够提高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并且能缓和甚至化解外来务工者与企业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对公司的运营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开展文化活动和构建自身的文化,还能极大的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培育奉献精神。这样,企业的文化活动刚好能在外来务工者的文化供给和企业生产之间成为一个平衡器,充分发挥外来务工者的人力资源价值,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积极与社区合作,开展适合外来务工者参加的文化活动

由于外来务工者与大中城市市民所从事的职业,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必然也各有不同。但是长期以来,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基本上是以市民为关照对象或参与主体的,这显然无法满足外来务工者的文化需求,也不能激发其参与热情。因此,对于文化站等基层文化部门来说,应该积极与社区合作,在对社区外来务工者的文化生活需求作出细致准确的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引导社区组织一些扩大文体活动内涵,适合外来务工者参加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激发其参与热情和兴趣,提高其文化生活水平。

(三)有效利用公共休闲场所,丰富外来务工者业余文化生活

据我们调查,外来务工者下班后会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聊天,也有些会去和同事打牌、喝酒,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去大型商场周边,城市中心广场、公园等购物休闲。因此,充分利用大型公共场所,如中心广场、公园等开展文化演出和参与性的文化活动,是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例如,我们发现,在深圳的大型公园的中心广场,固定的时间开展免费的舞蹈、健身操等教学活动,外来务工者参与的积极性一般都很高。当他们基本掌握舞蹈动作后,便可以举办广场舞会,提供给他们进一步展示的场所和机会。并且,经过长期的舞蹈培训后,还可以组织和策划外来务工者的舞蹈比赛。2011年深圳市福永民工街舞团就是这样发展和组织起来,跳上春晚舞台的。所以,通过舞蹈培训、广场舞会、舞蹈比赛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外来务工者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他们培养文化的感受力,提升他们的文化活动层次。

(四)发挥指导和扶持作用,组建外来务工者文艺表演队

为发挥外来务工者自身的作用,有条件的企业、社区可以将外来务工者里有文艺特长者或文艺爱好者组织起来,组建业余文艺表演队。文化服务机构还可以派出辅导人员为企业、社区的业余文艺活动进行指导,企业和社区为业余文艺表演队伍提供训练场所、时间和必要的音响设备等方面的支持。街道文化站可以在节目编排、场所协调等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持。例如,笔者所在街道的一个电子线厂,在街道文化站的扶持下组建了工人业余舞蹈队。厂方为舞蹈队提供了专门的练功房、电视机和DVD机等,并且每周给予半天的固定训练时间,文化站派出辅导人员对舞蹈队进行经常性的指导。目前,该厂舞蹈队编排的舞蹈经常参加街道举办的各种活动,活跃了街道和社区的文化生活,并且还在文化站的指导和支持下多次代表街道参加区、市级比赛,在当地其他企业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目前,该街道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已经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形成了企业与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

(五)加强引导和开发,建设文化娱乐活动的特色街

外来务工者群体属于低收入阶层,他们的文化消费能力有限。为此,当地政府部门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加强引导和开发,开辟出适合其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特色街。特色街里可以有唱卡拉OK的场所,可以有歌舞厅,还可以有网吧、桌球室、溜冰场等等。文化娱乐活动特色街虽然也以营利为目的,但是政府可以在税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政策优惠,收费可以比较低廉,管理比较规范,让外来务工者切实享受到健康、实惠的文化消费。

总之,笔者认为,如果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以上各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外来务工者的文化生活给予正面的引导和扶持,大中城市外来务工者的业余文化生活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他们的精神世界会更加充实,文化素养会逐步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他们在建设现代城市生活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现代都市生活,也将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巍.如何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G].党政干部论坛 .2007(1).

[2]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第七章)[C]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