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习惯,成人之根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习惯,成人之根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构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框架。这些观点启示我们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放在塑造和培育健全的人格,进行人格教育;把立足点放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养成教育;把着眼点放在全社会各个方面,整体协同实施教育,进行协同教育;把切入点放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和教育互动上,进行体验教育。

关键词: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87-002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培养,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在小的时候就已经受到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就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因此,良好习惯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它是幼儿成人之根本

一、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生活习惯的养成

生活是人生的一课,也是最基本的课程。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综合素养的体现。因此,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必须有意识的进行培养。如讲究卫生,不吮吸手指,饭前便后洗手;不挑食、能独立进餐;能自己穿衣、系鞋带等。

2.道德习惯的养成

讲文明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反映,也是每一个人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上的重要表现。幼儿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自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将来在社会上才是成熟、可敬的人。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对人的成才起着更大的作用。早期家庭幼儿良好礼貌道德习惯的养成应包括: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尊敬关爱长辈,能用礼貌用语问候长辈;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

3.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与幼儿的成人成才直接相关。大部分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它应与幼儿智力开发同时进行。早期家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如不长时间看动画片;能经常进行广泛的阅读;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等。

4.思维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幼儿从正确的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有助于幼儿能力的锻炼、知识的获取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问题。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人,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造福未来社会,就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愿意了解新鲜事物;能意识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一些思维框架去思考等。

二、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主要方法

1.转变观念,增强培养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一直未受到家长足够的重视,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训练行为培养,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早期家庭教育首要的、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项工作应是家长最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家长要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艰巨性,对孩子严格要求,反复强调,持之以恒。幼儿的良好习惯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严格教育,严格要求,才能逐渐养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教育是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来的。

2.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合力培养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开始,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把家里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合力培养。首先,家庭成员要统一认识,统一做法。这样才能使各种教悔和规则不断得到补充与强化,使幼儿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去努力,并巩固已有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应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在这两个因素中,家庭的精神环境带给幼儿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健康的心态。温馨、民主、和睦的家庭,使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乐观外向的性格;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会让幼儿潜移默化的形成讲卫生,做事有秩序有条有理的意识和习惯。

3.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教育者要首先接受教育。”家长平时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努力学习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也要“用心”,用心的向书本学习,用心的向孩子学习,用心的进行教育反思,“学、思、行”结合。摸索育人规律,成为驾驭孩子的行家里手。另外,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小孩子的影响巨大,小到小事小节,大到人生观、世界观都会对幼儿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仅需要给孩子语言上的要求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做行动上的楷模,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读书、看报,必要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读书或做一些对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形成有帮助的活动,以此加深幼儿的印象。因此,要求幼儿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4.注意方式方法,忌简单粗暴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家长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方式方法不得当,即使家长再努力,效果也不,首先,家长不要从小就过度的溺爱、娇惯、迁就孩子,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味地满足;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帮他完成,大包大揽;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不及时纠正,甚至还默许、纵容等做法,表面上看是在爱孩子,但实际上却是在“惯”孩子,日久天长,孩子依赖、懒惰、自私、任性等坏习惯会养成。这时候再要去改正它,没有漫长的时间,不下大力气,将很难改变。其次不允许孩子做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做,并坚持到底。比如不能随着孩子的性子,想看多长时间电视就看多长时间的电视,要合理的限制,否则孩子习惯了看电视,玩游戏就会很难静下来学习。第三,对幼儿多进行正面教育。反复强化其正确行为,就会抑制其错误的行为。鼓励、表扬要恰如其分。另外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家长教育幼儿的时候,是绝对不能生气的,不要把教育当作泄愤的方式,更不能对幼儿进行体罚,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三、幼儿不良习惯的纠正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过程也不是永无措施和疏漏的。教育的措施和疏漏,可能会使幼儿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由于人性的固有弱点,在很多的时候,习惯一旦养成,要彻底纠正是很难的,所幸的是,幼儿的可塑性还很强,一些不良习惯虽已形成却尚未根深蒂固,只要及早发现,及早纠正,还是可以亡羊补牢的。

1.及早发现

对不良习惯发现,源于对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思维活动细致的入微的观察,家长要时刻保持警觉,处处留意幼儿言行,千万不能因事小而忽视,以致使小错演变成为痼疾,在有些家长的眼里,幼儿有些毛病是正常的,等长大了,自然就会改了,这种认识是非常有害的,会贻害幼儿的成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幼儿。特别是当走向社会后,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对人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2.后果警示

幼儿不良习惯的形成,究其原因,不外是幼儿自身和教育者两个方面。在幼儿方面,幼儿不知道何为对错,加之自制力差,可能在不自觉中放任自己,随心所欲而形成不良习惯,在教育者方面,对幼儿的溺爱,观察不细,约束不严等往往是主要原因。所以,当发现幼儿有不良习惯时,应及时向其警示或引导其切身感受不良习惯带来的后果,使其通晓其害,从而达到纠正的目的。

3.做好家园联系

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联系沟通,及时交流幼儿在家和在园的思想、行为和表现,采取配合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纠正,更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的良好习惯离不开家庭和学校,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个幼儿都有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陶行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