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动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动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稿通过文献了解了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动向,为今后新课题研究“中日国家关系的变化对在日华侨华人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推动了华侨华人海外移民研究。

【关键词】日本(Japan);华侨华人(Overseas Chinese);文献(literature)

引 言

2010年3月笔者开始有关在日华侨华人的研究。笔者是自费留学生,有关在日自费留学生的相关事宜非常了解。但是,对在日公费留学生的情况一概不知,比如,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成为公费留学生?留日公费留学生有何特征?享受什么待遇?在日生活、学习情况和自费留学生有何差异以及学成之后的就业情况等。为了弄清以上问题,笔者开始以“在日中国公费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为题目的调研工作。2012年3月笔者以该题目完成了硕士论文。

2013年笔者又把目标转向了在日中国人的劳动问题,以田野调查为中心,开始以从中国福建去日本留学或工作,在东京筑地市场工作的中国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的研究。2014年3月在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上发表了“日本新华侨生活状况的考察:以东京筑地市场为例”的文章。近来,笔者又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国内的归国留学生的研究。

回顾在日华侨华人研究,游仲勋说“战后日本华侨研究主要是以华侨社会经济为中心(游仲勋1996:90)。” 80年代以后,在日华侨华人研究有了明显的变化。门永美保认为“从1980年初开始,在日华侨华人研究不仅在经济方面,在华侨华人对日本社会适应类型方面和文化摩擦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同时在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变化、组织形态和华侨华人重新构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门永2013:74)。” 本稿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日本华侨华人研究概况以及研究动向。

一、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研究

有关在日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研究代表作品有过放(1999)的《在日华侨的自我意识的变化》。过放把在日华侨华人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第一层是表层。主要阐述在日华侨华人的历史。第二层是中层。主要从婚姻方面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的社会构造。第三层是深层。主要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自我意识的变化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华侨华人和日本人结婚以及取得日本国籍的华侨华人越来越多,促进了在日华侨华人化的迅速发展。但是,在日华侨华人化的进展不等于否定中华文化而获得日本文化(门美2013:78)。”

除此之外,还有朱慧玲(2013)的《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以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为中心》。朱慧玲的硕士论文是以在日老华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问题。之后在硕士论文和王津的硕士论文成果的基础之上,分析了1972年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完成了博士论文。朱慧玲认为日本华侨华人社会和日本社会的社会距离在不断缩小,随着在日华侨华人的世代交接,在日华侨华人在不断的被日本社会同化。

二、教育、职业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在日华侨华人学校和教育问题也被学术界所关注。台湾学者杜国辉可称之为在日华侨华人学校和教育研究的先驱者。杜国辉(1991)以《多文化社会华侨华人的对应:日本?台湾的华侨学校毕业生动向分析研究》为题,主要是华侨学校对在日华侨华人有着重要意义为基础,针对在日华侨学校毕业生进行了意识性调查。杜(1991)的研究表明日本华侨华人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行动、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已经被日本社会所同化。此结论和周慧玲(2003)的结论相吻合。

除此之外,裘晓m(2007)以《有关日本华侨华人教育之研究:面向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的教育的再构造和课题》为题,完成了博士论文。裘晓m主要通过以下三个视点对在日华侨华人教育进行了分析考察。“第一,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作为民族教育发展起来的华侨华人教育发展的沿革和面貌。第二,从动态的视角,阐述了1990年代以后在日华侨华人的实际转换状况。第三,从多文化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在日华侨华人教育意义和所承担的责任和任务(裘2007:11)。”但是,裘(2009)有以下三点不足之处。第一,没有把日中两国政策变化和此论文关系相结合。第二,近代华侨华人教育形成过程的分析应该和新华侨华人教育的形态分开作以分析。第三,应该把华侨华人教育以外的教育实践列入分析行列。

随着中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在日学成后回国创业的中国留学生不断增多。因此,以回国留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其代表研究有安部康久、徐亚文(2011)的《从日本留学回国学生就业状况和留学经验的评价:以研究生为例》。为了完成此论文的调查,安部康久和徐亚文针对中国辽宁省大连市和山东省济南市的相关学校研究生以及具有专业知识、持高学历的回国留学人员为中心,进行了研究调查。其结果是:“留学者对自己的留学有较高评价(安部康久、徐亚文2011:189)。”

奈仓京子针对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留学生进行了研究调查。其代表作品是2009年发表的《从日本留学回国留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制约的考察》。奈仓京子从回国留学生的视角,以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和广东省为中心对回国留学生进行了采访调查。随着回国留学生和中国国内博士研究生的增多,“对中国的大学来说,“海龟”不再向以前那样珍贵。

三、地域方面的研究

有关华侨华人在日地域分布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在横滨、神户、长崎居住的华侨华人为研究对象。近来,以东京、名古屋和冲绳等地区为对象的华侨华人研究也增加了。代表研究有山下清海(2007)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再留中国人的人口变化》。山下主要通过“东京都统计年鉴”第6次(1954年)到第56次(2004年)的“外国人登陆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京都在留中国人的人口变化的特征。山下把东京华侨华人的人口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称之为“停止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到1978年)。这一时期在日中国人人口变化不是很大。第二时期称之为“急增期”(1979年到1988年)。这一时期因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日中国人急剧增加。第三时期称之为“安定期”(1989年至今)。这一时期在日华侨华人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国东北三省出生的中国人明显增加(山下2009:107-109)。

四、其他相关华侨华人研究

中国最著名的“侨乡”有江门、泉州、潮汕和梅州。近年来,相关学者开始了以“侨乡”和“华侨华人博物馆”为对象的调查研究。“侨乡” 研究的代表作品有稻泽努(2016)的《侨乡:华侨故乡的观念和实像》;长沼さやか(2015)的《广东省珠江达美侨乡的起源:以华侨的村和无华侨村为例》;兼城系绘(2012)的《“移民”支持的神社:福建省福州市的侨乡为例》等。

全球“华侨华人博物馆”包括正在筹建的有7个国家50家左右。其中中国国内有近30家,海外近20家,分布在亚洲、美洲、大洋洲等。2015年11月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华侨博物馆与华侨华人研究”学术研讨会。此会对华侨华人对华侨博物馆研究有着重要意思。此外,玉置充子(2012)也对《广东省的华侨华人博物馆》进行介绍等。“侨乡”是华侨华人的故乡;“华侨华人博物馆”具有对华侨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进行保存、研究等功能,因此,推动“侨乡”和“华侨华人博物馆”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以上总结了日本华侨华人研究的情况。日本的华侨华人研究开始于经济方面,之后发展到华侨华人的意识的变化、学校教育、地域分布、归国中国留学的就业等方面。近来又出现了以“侨乡”和“华侨华人博物馆”为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整理日本华侨华人研究,了解了日本华侨华人的研究动向,为今后新课题研究“中日国家关系的变化对在日华侨华人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仲耄1996).「日本におけるAS研究.『アジア研究;第13 期2号. 第80-118.(游仲勋:日本华侨研究.亚洲研究.第13期2号.第80-118页. 1996年).

[2]T永美保(2013)「獒幛稳毡兢摔けるASA人の研究史.『京都女子大学大学院F代社会研究科o要年;第7号、pp:73-82.

(门永美保:战后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史.京都女子大学大学院现代社会研究课纪要.第7号.73-82页.2013年).

[3]^放(1999)《在日AS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淙荨|信堂.

(过放:在日华侨的自我意识的变化.东信堂.1999年).

[4]朱慧玲: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以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为中心.第二版.日本侨报社2013年.

[5]田氪咀樱2004)(u)『日本ASA人社会の溥w:日中国交正常化以降を中心に中国研究月 第58第4号.

(田氪咀樱ㄊ槠溃: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变迁:以日中国交正常化以后为中心.中国研究月报.第58卷.第4号.2004年).

[6]杜国x(1991)『多文化社会へのAS?A人の戗D日本・台湾におけるAS学校卒I生の酉蚍治觥互去瑗控庋芯恐成蟾、横浜中A学校校昭芯渴.

(杜国辉:多文化社会华侨华人的对应:日本・台湾的华侨学校毕业生动向分析研究

丰田财团研究助成报告书.横滨中华学校校务研究室.1991年).

[7]裘m(2007)「日本におけるAS?A人教育にvする研究D多文化?多民族社会に向けての教育の再Bとn}D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文.

(裘晓_:有关日本华侨华人教育之研究:面向多文化,多民族社会的教育的再构造和课题.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8]安部康久・徐文(2011)「日本留学者の⒐後の就I状rと留学UYへのu:中国人の大W院修士者を事例としてp:182 集工房.

(安部康久・徐亚文:从日本留学回国学生就业状况和留学生经验的评价:以研究生为例.第182页.集工房.2011年).

[9]奈}京子(2009)「日本からの中国⒐者留学生の自己gFと「制sにvする事例的考察中国研究月.第63第4号.pp:1-19.

(奈苍京子:从日本留学回国留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制约的考察.中国研究月报.第63卷第4号.第1-19页.2009年).

[10]山下清海(2007)「第二次世界大獒幛摔ける|京在留中国人の人口浠人文地理学研究 No31 pp:97-113.

(山下清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再留中国人的人口变化.人文地理学研究.第31期. 第97-113页.2007年).

[11]慧婧(2012)「名古屋市における在日中国人の人口浠と住分布のgB考察pp:42-54 名古屋大学国际コミュニケション攻.

(慧婧:名古屋在住中国人人口变化和职业分布实际考察.名古屋大学国际交流专业 第42-54页.2012年).

[12]八尾祥平2011「1950年代から1970年代にかけての琉球ASMのO立^程『ASA人研究8号 pp.7-23.

(八尾祥平:1950年到1970年琉球华侨组织的设立过程.华侨华人研究第8期.第7-23页.2011年).

[13]玉置充子:广东省的华侨华人博物馆.拓殖大学海外事情研究所华侨研究所.news letter 17.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