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且行且思 静待花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且行且思 静待花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等待是美丽的坚持,数学课堂需要等待。本文从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搭建知识的内化空间;给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提升生成的隐性价值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合课堂实例,介绍了数学教学中等待的时机、等待的策略、等待的价值等。

关键词:数学课堂; 等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59-002

几米的《希望井》中有这样一段话:“掉落深井,我大声呼喊,等待救援……天黑了,黯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几米用诗意盎然的语言写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出现困境,这时候你应该学会等待,在等待中你也许会发现生活的另外一个出口,上帝在为你关闭一扇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等待是种美丽的坚持,只要等待就有希望。教学,也需要等待。适时的课堂等待可以激励学生自主探索,促进学生思维。特别是数学课堂,我们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给学生足够大的空间,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内化。我们要巧妙安排“教学等待”,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理解、反思、回味和消化,提高课堂效果。

等一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

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在教师组织语言提问和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是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并构思答案。通过实验,她发现增加“等待时间”,会使学生的回答变长;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回答次数;还能促进学生思维,挑战或改进同学的回答,提出更多的解释。反思我们的数学课堂,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为了如期完成教学任务,我们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总会显得有些急躁,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我们无形中阻断了他们思维的再发展,限制了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探索。这样教育下的学生何来的思维活跃,头脑灵活?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了!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大体经历渗透孕育、领悟形成、应用发展和巩固深化四个过程。我们教师必须切实保障课堂上学生的思考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演绎更多精彩。

下面是笔者教学《四边形》(人教版数学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四边形》(板书课题)。请你想一想怎样的图形是四边形(思考半分钟),再请你找一找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像中哪些是四边形(学生思考半分钟后回答)。

生: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四种图形)。

师:好,那么现在你能告诉我什么叫四边形吗?四边形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生1:有四条边。

生2:还要有四个角。

师:还有补充吗?(思考半分钟后没有学生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图片是四边形,那么就请你根据这两个条件来判断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四边形,将序号记下来。

出示例1的13个图形,三分钟后交流,学生都能将四边形找出来。

师:现在请你根据刚才的练习,再好好想一想,四边形要符合哪些条件?

……

至此,从课始的猜测到推理――验证,整个过程老师经历了“等待――猜测――等待――回答――等待――引导――等待――判断――等待――归纳”的五个等待,完成了知识的自主构建。在求知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顺顺利利的,会有疑惑、有矛盾。作为老师,不仅仅要学会引导,更要学会适当适时的等待,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等一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搭建知识的内化空间

学生的智慧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惑、分歧。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切不可急躁,耐心地等一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往往能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知识内化。

1.在“分歧争论”处停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每个学生依据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引起分歧与争论。这时,老师切不可直接否决某一方,应抓住时机,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在不断的辩论、碰撞中,消除疑惑。

一次教研,听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70页《用估算解决问题》。这堂课要让学生理解估算的价值,掌握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往大估、往小估),并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应用。老师在教学例7后的“做一做”(王伯伯家一共摘了180千克苹果。一个箱子最多能装32千克,6个箱子能装下这些苹果吗?)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下面是交流时的一个片段: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我把32看成30,30×6=180,刚刚好,所以能装下。

生2:把32估成30,是估小了,说明实际上不止180千克,所以不能装下。

师:看来同学们意见不一。请大家仔细想一想,到底能不能装下。(学生思考1分钟后交流)

生3:32×6≈180(千克),32×6180,所以不能装下。

生4:32×6肯定大于180,所以能装下。

师:答案还是不一样。请同学们想一想,到底什么情况能装下,苹果多箱子少?还是苹果少箱子多?(学生思考1分钟后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生5:老师,我直接进行了计算,32×6=192(千克),6个箱子能装192千克苹果,实际只有180千克,所以能装下。

生6:32×6≈180(千克),32×6180,说明6个箱子能装的不止180千克,所以我也认为能装下。

生7:把32看成30,30×6=180,也就是说,估小了还有180千克,那么实际肯定能装下180千克。

整个过程,看似磕磕碰碰,实际上非常流畅。在学生第一次出现分歧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判定对错,而是让学生去思考。第二次交流时,学生答案还是不能统一,老师给了一些提示,然后再次等待他们自己去理清思路,寻找正确答案。最终,在老师的“等待”下,在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消化了知识。

教学遭遇不顺畅是正常的,教师要经得起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并适时地点拨、鼓励。让学生在“等待”中探索,在“等待”中发展,在“等待”中提高。

2.在“思维卡壳”时耐心

培养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能的核心,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让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是思维的障碍点,是一种正常现象。此时,我们又要耐心一点,在适时疏导、点拨后,等一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帮助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这样一道习题:“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1份是总数的( ),有( )根;2份是总数的( ),有( )根。”在填第一个空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答案是,理由是一共有12根小棒。这时,我并没有急着否定,而是又补充了一题:“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12份,1份是总数的( ),有( )根;2份是总数的( ),有( )根。”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异同。在耐心地等待3分钟后,大部分学生找到了答案,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搞不清。此时,我还是选择了相信学生,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在第二次等待后,学生基本上都弄明白了。当然,还是会有些学生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我请几个学生把自己的思路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纠正偏差,理清思路,明白平均分成几份,1份就是几分之一。

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这种思维卡壳的现象,教师应让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的问题,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生成正确的数学表象,排除理解偏差。

等一等,给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提升生成的隐性价值

赞科夫曾说:“要在课堂上营造‘让儿童自由呼吸’的氛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作为教师,在预设的前提下,还要把握好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停下来,等一等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展示的时间,提升生成的隐形价值。

曾听一位老师上人教版数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老师在巩固练习时,安排了这样一道题:“你能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①2+2+2=6,②3+3+3+3=12,③5+5=10,④4+4+4+4+4=20,⑤2+3=5,⑥1+3+5=9。”老师让学生任选一题改写并说明理由。前四题的改写都比较容易,理由的阐述也并不难。有的说:“第一题是3个2相加,可以写成2×3=6或者3×2=6。”有的说:“第四题是4连续加,相同加数是4,有5个4,所以可以写成4×5=20或5×4=20。”……在交流时,不乏有学生不太说得清,或者不太敢说,老师都耐心地等上一等,适时地点拨一下,让他们自己把语言组织好,说完整。在大家把前四题都改写好后,一个女生说:“老师,我能把第六题也改写成乘法算式……”她的话还没有讲完,就被同学打断了,大家都认为第六题的加数不同,所以不能改写成乘法。这时,老师说:“同学们不要着急,让我们等同学把话讲完再来发表意见。”接着女同学说:“我从5处拿了2给1,那么就变成了3个3 相加,可以写成3×3=9。”多么好的想法!试想,如果老师没有让学生把话讲完,便把这种创新给扼杀了,更扼杀了学生的自信心。

“怎样在不影响进度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探究”,是老师们反复思索的问题。但是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展示的环节,认为学生思考探究充分了,就必然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了。其实,不管是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学生,都会出现各种思路、创意,也会出现各种偏差、误区,我们只有给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才能收获意外的惊喜,才能捕捉美丽的错误。

等待是一种保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等待是一种信任,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等待是一种胸襟,为学生创造机会与条件;等待是一种智慧,让学生绽放美丽和奇迹。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思考,静静地等待花开,等出鲜活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张丽君,张烨花.《花开应有时,教学需等待》,《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年03期

[3]仲小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等待点拨”的艺术》,《山西教育》,201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