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我国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我国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 要] 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停地给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在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同时,自2005年7月21日起,完善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放弃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而选择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使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改善也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客观趋势。人民币自2005年起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也一直表现出上升态势。汇率波动幅度的增加和升值的大趋势使得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通货膨胀;汇率传递

[作者简介]周亚拿(1993—),女,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学生;罗 漫(1992—),男,山东大学数学院学生。(山东济南 250100)

一、引言

我国目前的状况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高度相似。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国际收支逆差,而作为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日本便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迫使日元升值。从传统的理论分析来看,日元的升值必然会导致日本出口价格的相对上升和进口价格的相对下降,进而使日本的商品出口减少而进口商品增加,由此美国便能缓解贸易逆差的困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日本的出口并未因升值而减少。日本的历史与我国目前的状况非常相似,由此再度引发了人们对汇率的传递效应的分析。

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发展和扩充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他提出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各国之间的价格水平。购买力平价成立的条件是市场完全竞争、各国价格体系和制度相同、商品价格的变动幅度全都相同并且不考虑各种关税和其他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假设购买力平价理论仍然成立,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应该成正向相关关系,那么目前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率现象明显,人民币币值应该降低,相应的汇率(直接标价法下)应该上升,而与此同时,人民币的汇率却一直在稳步上升,与传统的理论表现出背离。

本文主要研究自2002年1月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传递效应,辅之以汇率对初级产品价格的影响,通过具体的统计数据,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计量回归,通过计量分析得出比较客观且符合实际的数据,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使之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二、汇率传递效应理论分析

(一)国外文献的主要观点和分类

国内外的研究都同意汇率不完全传递的这一观点。根据价格调整程度总是不能与汇率变动程度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不一致的事实,“依市定价”(pricing-to-market)这一观点被提出。Krugman(克鲁格曼)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讨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价格歧视及定价行为。“依市定价”以市场分割为理论基础,假设市场分割现象并不存在,那么商品在市场上自由流动,一旦差别价格产生,那么随之产生的套利行为将会逐渐减少差别价格使之趋向于一个均衡价格。而经济现实表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差别价格是存在的。市场分割的存在使商品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的完全竞争假设不能实现。因此,Krugman认为,在市场分割现象存在的情况下,厂商由于各自经营目标、不同市场的供求状况或者经济发展状况、政府经济和法律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差异会产生差别定价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价格歧视是汇率传递的影响因素。

Dornbusch(多恩布什)(1987)对汇率的不完全传递做了开创性的探讨,他将博弈行为引入考虑范围,用博弈论的知识来探讨厂商定价的问题。他在1985年发表的论文《汇率和价格》里指出,贸易品市场是否分割,进口品和国内产品的替代程度及市场组织形式是影响汇率变动导致相对价格变动程度的三个因素。Dornbusch对不同行业组织模型进行分析表明,汇率传递的程度取决于商品的同质性、可替代性、市场份额和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市场力量等。他的汇率超调模型表示,金融市场上的调整比商品市场的调整更快。假设一国的利率下降,其对资本的吸引力下降,导致资本大量外流引起本国货币的贬值和实际汇率的贬值,而贬值幅度过大超过了利率降低的影响,此谓“超调”。产品市场价格缓慢上升,在预期本币将升值的影响下,资本吸引力上升,导致资本大量流入,从而本国货币升值且实际汇率升值,在长期的变动与调整中逐步趋向均衡,最终导致名义汇率和价格水平的上升。

Robert?C?Feenstra(罗伯特?C?芬斯特拉)(1989)对汇率和关税的长期变动对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同商品的汇率传递系数不同的结论。1989年,Dixit Stiglitx从沉没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利用汇率传递的沉没成本模型表明,在存在沉没成本的情况下,国内外厂商对贸易品的定价都不敏感,厂商必须在预期收益可能高于其沉没成本时才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或对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同时,一旦厂商对价格进行了调整,即使在汇率恢复原来水平的条件下,商品价格也很难恢复到原来水平。

Froot和Klemperer(1989)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考虑了动态因素,利用历史数据从市场份额的角度进行了汇率传递的分析,得出:如果厂商的经营目标是市场份额,那么汇率的变动对于厂商的定价会产生明显影响,汇率变动的暂时性还是永久性也对厂商的定价产生影响,只有永久性的汇率变动才会对厂商的定价策略产生影响,而厂商对于暂时性的汇率变动的反应不敏感。他们通过两期的市场份额模型分析厂商行为和汇率变动的关系。模型假设第二期的需求依赖第一期的市场份额,而第一期的市场份额依赖第一期的价格,第一期的价格形成了第一期大的市场份额,一期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第二期大的需求,有利于第二期实现大的利润。假设厂商的定价策略为最大化两期的总利润。

本国厂商的定价策略的依据为:

πD=πD1(PD,PF)+λDπD2(σD(PD,PF),e2)

外国厂商的定价策略的依据为:

πF=e1π1F(PD,PF ,e1)+e2λFπF2(σF(PD,PF),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