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影《钢琴课》主题音乐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影《钢琴课》主题音乐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电影钢琴课》却把钢琴音乐作为了更为重要的交流语言,使不会说话的女主人公艾达准确而细腻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意识和思想意志,演绎了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电影。钢琴音乐的震撼力在电影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 电影;《钢琴课》;钢琴音乐;震撼力

《钢琴课》(The piano)是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的一部浪漫爱情片,也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影片把钢琴音乐作为哑女主人公艾达的情感表达媒介,通过钢琴音乐的震撼力展示了女性的情感意识和思想意志,被誉为“一部现代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

《钢琴课》用女主角艾达的旁白来开始和结束。影片一开始便用画外音说到“您现在听到的声音并不是我的声音”。艾达在6岁时由于意外刺激就不能说话了。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是沉默的,因为她拥有心爱的钢琴,钢琴成为女主人公心声流露的寄托,她将她的生命与爱全部融进她的琴声之中。因为艾达的“不说话”,《钢琴课》人物对白不多,场景也不多。对第一女主角艾达的表现不可能依靠大段的对白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音乐成了表现人物复杂心理的第一功臣,这其中主要是钢琴音乐。

艾达的第一次出场用了俯拍的镜头,似乎是以树上的鸟的视线为视角,艾达以一袭藏青色衣服出场,走过落满枯叶的树下,暗示一种落寞的心境,随后是旁白交代事件起因。艾达在屋里弹琴,因为“路上将不能弹琴”,伴随着琴声,镜头由弹琴的艾达摇过打包好的行李箱摇向窗外,窗户上一个人影走过,接着摇到门口,父亲出现,艾达表情突然凝重,琴声此时戛然而止,表现了艾达与父亲之间尴尬的关系,更多的是向观者说明了艾达对父亲为其安排婚姻的不满,为后来对丈夫的不满埋下伏笔。对此,艾达命运的不良发展趋势已经呈现,钢琴在艾达今后的生活中也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开篇的第一个段落除了旁白之外没有一句人物对白,却用短短几个镜头奠定了电影前半部分的基调,同时对主人公的处境、心境都有了很好的交代。有所交代之后没有任何停留地切入到从水下拍摄的行驶的船,既交代了整个行程,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母女在海滩上夜宿的段落。这一段落值得细细品味,因为正是处在人物命运的一个交接期,有很细腻的关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下船上岸这一过程用了三个镜头的拼接,顺序依次是近景――中全景――远景。先是一个近景,可以看到众人的手和艾达脸上无助恐慌的表情,然后转到一个中全景,几个男人托着母女二人,背后是巨浪翻滚的灰色大海,接着又转到一个远景,背景除了海还可以看到黑色的山,人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几乎成了几个点,表现了一种渺小感,影射了艾达内心的恐惧和无助。平静下来的艾达与钢琴进行了一次交流,她将手指从钢琴包装箱的裂缝中伸进去弹琴,视点放在钢琴箱子里面,光线从裂缝处进入,手指轻触琴键的特写,这时流畅的钢琴曲响起,很美也很忧伤,仿佛在表达人物内心的一种恐惧和渴望。这次弹琴的细腻刻画交代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这架钢琴就是艾达的灵魂,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后发生的所有事情和艾达的感情历程都将或多或少地与这台钢琴联系在一起。

之后,艾达命运随即便坠入低谷。在第一次见面中,丈夫斯图尔特违背了艾达要留下那沉重钢琴的要求,只运回了她的行李,弃下了钢琴,把它留在了空旷的海滩上。钢琴是艾达生命全部,是她与音乐世界连接的惟一媒介,是她表达情感的惟一途径。艾达非常思念自己的钢琴,只好请求邻居布赖恩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当他们来到海边时,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奏起美妙的钢琴主题音乐。布赖恩在旁边欣赏着琴声,并从这震撼人心的音乐中读懂了艾达,迷恋上了艾达。

为了慰藉艾达伤感的情绪,布赖恩用一块土地与冷漠的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并提出条件,让艾达教他弹琴。斯图尔特毫不尊重艾达的意愿,欣然同意。布赖恩学琴却只听不弹,他喜欢静静地看着艾达并倾听她的琴声。而艾达在这里得到了满足与幸福,并爱上了这个外表粗鲁、内心温柔的男人。倍感受辱的斯图尔特忍受了艾达的越轨,希望用物质上的关心来换来艾达对自己的忠心。但艾达还是忘不了布赖恩,让女儿把写着“布赖恩你赢得了我的心”的琴键送去给布赖恩,可女儿却不能原谅母亲的这种行为,把琴键给了继父。丈夫在盛怒之下用斧头砍断了艾达的一根手指,她在昏死中还开口“说话”:“我对自己的意志力感到吃惊,这种力量是那么强大,我要离开这里,让我走!”艾达的坚持最终征服了丈夫,丈夫放弃了这场感情的纠葛,最后艾达与布赖恩回到英国开始了他们全新的生活。艾达是通过意念中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也通过钢琴来流露心声。

在这部电影中钢琴无疑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文明社会的象征,与新西兰的那种原始和土著人的野蛮呈鲜明的对比。通过它艾达才能到达音乐的天堂,才能表达自己的心声;另一方面也是影片特别强调的一面,它又是作为生活的避难所和灵魂的安慰性补偿而存在的。此外,钢琴对于艾达还意味着抗拒命运的阵地。整个社会女性的觉醒,女权主义的运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艾达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弱女子,而是一名坚守阵地的战士,是一位带着自由女权色彩的女性。她有着从小在欧洲大陆接受文明教育的背景,而影片中所展示的新西兰却是原始的丛林、野蛮的土著毛利人等等,这些都与艾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黑色的衣服、瘦弱的身躯和脸部的那种棱角分明,让她一出场就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印象,尽管她浑身透出某种令人怜悯的孤独感,但这丝毫不能遮掩她冰肌玉骨的高傲。她的音乐凄婉、幽怨、如泣如诉,让整部影片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影片的主题曲主要由钢琴完成,只是在几处画外音中配以管弦乐的伴奏。这部影片的主题钢琴曲不同于其他几部用钢琴音乐作为主题曲的影片,如《钢琴家》《一曲难忘》等,引用著名钢琴家肖邦的经典作品作为主题音乐,取得了十分令人瞩目的艺术效果。原因是“电影艺术家充分认识到了肖邦钢琴艺术的价值,成功地运用他的音乐衬托出光辉的电影人物形象,展示出了肖邦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1]。英国音乐家迈克•尼曼(Michael Nyman)专门为影片制作了主题音乐。迈克尔•尼曼是一位现代作曲家,1944年生于英国伦敦。1961―1963年师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Alan Bush学习作曲,几十年中创作过弦乐四重奏、清唱剧、歌剧(两部)、交响乐,应该说他是以古典音乐起家,乐曲创作充满了实验性与思考性,但真正让他大红大紫的却是在电影配乐的表现手法上。

这段主题音乐的标题为《心灵渴望欢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是一首富有浪漫气质的和声小调音乐,钢琴音乐流畅急促,多次变换节拍,由12/8转到了9/8和6/8拍。A乐曲主题由四个互相独立的乐句构成。这段旋律共有三个层次:右手坚定的旋律体现了女主人公坚强果敢的一面;左手连贯跑动的琶音型预示着女主人公内心炽热的情感,右手在中声部的伴奏音型为三连音,更增加了音乐的不安定因素,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过程。三个层次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展示出这段钢琴音乐的激情、忧伤、矛盾和浪漫的复杂情感,隐含着女主人公内心萌动的激情和对现实生活强烈愤懑的情绪。作曲家以叙事性的表述风格,用流动而丰满的音乐织体,展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此取代戏剧性为依归的传统电影音乐手法,经由钢琴与弦乐所演绎的多样心情路径,与女主人公的心灵邂逅。

尤其值得称颂的是,在影片中扮演女主角艾达的美国女演员霍莉•亨特(Holly Hunter)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她极其出色的表演,准确塑造出了导演心目中的那个外表纤弱但内心顽强的19世纪妇女形象。演一个哑女是有一定难度的,演员要把全部的感情贯注在眼神上,通过眼神传递信息情感,这点演员把握得非常到位,她的眼睛清楚准确地表达了艾达要说的话和艾达的个性。更难得的是霍莉•亨特音乐感觉极佳,学过近十年的钢琴,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所有需要艾达弹琴的场景都由她本人来亲自演奏,并且从来不出错,这极大地保证了演奏动作的真实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此主题音乐在影片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展示女主人公性格。这一主题旋律揭示了不会说话的女主角心中埋藏着的炽热情感和她的全部的人生体验,以及她对于自己视若生命的音乐的无比热爱。二是贯穿剧情发展全过程。此段钢琴音乐在影片中总共出现了8次,每一次都以不同的方式或变奏出现,而每一次出现都展示剧情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如第一次呈现,是在艾达母女刚抵达海岸,等待着丈夫派人来接的时候,艾达从钢琴包装的缝隙中伸进手指进行的弹奏。主题音乐不完整,只有单音旋律;主题音乐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二天丈夫来接艾达回家,但是却没有搬走沉重的钢琴。失望的艾达站在山冈上,遥望着被遗弃在海边的钢琴。此刻,主旋律运用画外音乐的方式完整出现,揭示出她心中的依依不舍;主题音乐第四次完整出现是在布赖恩的帮助下,艾达终于到了海边见到了她久违的钢琴,此时她尽情地弹奏钢琴,发泄心里的孤寂。布莱恩先生从艾达的琴声中听懂了艾达的内心,了解到了音乐对于她的重要性;主题音乐第六次出现时,则深刻地表达了艾达对爱情坚定勇敢的追求。当艾达发现自己爱上了布莱恩,竟然再次不顾一切地跑去找他,音乐再次运用画外音乐的方式出现,沉默的女性角色转而迸发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爱情,被认为是“女性觉醒”的美学呈现。主题音乐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丈夫发现了艾达用琴键与布莱恩传情,愤怒的他跑回家砍下了艾达的一根手指时。前半部分的音乐急促而惴惴不安,当砍下手指的一刹那间,音乐停止了几秒钟,此时无声胜有声。而此时艾达竟然能够坚强地站起来,她的眼睛即表达了她的心声。随后主题音乐再次以慢一倍的速度缓缓出现,艾达这时转过身子,朝向布莱恩家的方向走去,终于因体力不支倒在地上。这一次主题音乐的出现,把剧情推向了高潮,也把主人公的命运推到了悬崖边。

艾达的心声便在这一次次主题音乐的展示中得以表达,甚至这些钢琴音乐的表述效果远远超出了用语言进行的表述。音乐的出现不仅使电影的剧情发展紧张而有序,更使女主人公不言一语地传导了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可见音乐的艺术魅力。此外,导演之所以选择钢琴和钢琴音乐,而不是其他歌曲或者器乐曲,也足以体现钢琴音乐交响性的特点和强烈的感染力,使之更具有其他音乐不能完全达到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华明玲.论析肖邦钢琴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09(08).

[作者简介] 刘玉蓉(1968― ),女,四川眉山人,本科,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