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伤痕当酒窝》广义修辞学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伤痕当酒窝》广义修辞学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把伤痕酒窝》是余秋雨作品呢《千年一叹》中的一篇。此文余秋雨在安曼时拜访两位老人后所写,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本文旨在对这篇日记进行广义修辞学分析

关键词:千年一叹;把伤痕当酒窝;修辞分析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04-02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一部作品,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余秋雨在一路的艰险中,不仅体验到恐慌还有震惊,沿途几十个国家的文化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激活了余秋雨的审美思维,这些擦出的火花都成为注入这本日记创作的活水。余秋雨丰富的个人话语为对它广义修辞学分析提供了基础和价值。

一、绪论

(一)前人对《把伤痕当酒窝》的研究

根据清华期刊网上关于“把伤痕当酒窝”为主题的搜索出现3个词条,但其中一篇是著名歌手许嵩高中时看了余秋雨的本文后写的一篇同名散文,另两篇竟是中学作文选上与许嵩文章不同程度的雷同。

(二)前人对《千年一叹》的研究

在《千年一叹》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千年一叹》于2000年出版,清华期刊网上近十年以“千年一叹”为主题的词条有232条,所指为余秋雨这本书的有34条。可分为以下几类:

1.余秋雨:文化的行者

余秋雨,华文写作的杰出人物,走得最远的文化行者,文化史学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辞职后十余年越野历险数万里,实地考察了中华文化在内的人类各大文明兴衰脉络,沿途所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著作。

14条是关于余秋雨本人的研究,或以访谈的形式或以传记介绍的方式,有记录他成长过程的,有追究其故乡的,但大都从他文化的行者这一角度进行介绍。

2.文明的琐思

词条中10条是作者读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后,对世界各种文明、文化不同角度的反思研究。

在通读他的日记集后,他们在文本所营造的一种沉重“悲剧”氛围中沮丧地发现自己的无奈,同时也是对人类有史以来的“文明”家园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是在伤痕累累中逐渐走向消亡所携带的那种悲哀的“大多数”的无奈。

3.关于文本语言

词条中为数不多5条的对余秋雨的文章进行文学角度的分析。主要是关于余秋雨散文模式、特色及叙述方式的研究,但未发现从修辞角度的研究。

4.其他

另外3篇是通过余秋雨对其他领域的研究:图书市场走势,文学书籍的插图艺术及通过抓拍余秋雨对某款交卷的使用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对余秋雨《千年一叹》的研究中,从文本角度研究语言、文学的比例较小,从修辞学角度进行分析的还没有。因此本文将尝试对《千年一叹》中的一篇《把伤痕当酒窝》进行广义修辞学分析。

二、修辞功能三层面

(一)从“伤痕”到“酒窝”

根据修辞接受的特殊规则:修辞话语的所谓最佳效果,有时恰恰是越过非修辞意义上的“不佳”而实现的(谭学纯、朱玲,31页),本文的题目就达到修辞话语的审美效果。余秋雨赋予“伤痕”新的话语意义,使重构语义偏离常规语义,朝着接受者意想不到的逻辑路向滑动,通过扩大语义距离来制造语用距离,也就是将“伤痕”陌生化。读者的自动感知不足以逾越余秋雨制造的接受过程中的障碍,因此审美感知被启动,读者审美地接近对象的同时,审美过程也被拉长了。

同时,逻辑不合理转化为修辞合理的过程如下所示。

重大车祸形成伤痕 (丑)

伤痕留在脸上 (巧合)

当成了酒窝 (美)

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乐观态度完成了从伤痕到酒窝的转变的过程,此即读者的审美过程。

(二)修辞作为文本构建方式:修辞诗学

1.日记文体的修辞建构

在文本建构的意义上,有创造力的作家、诗人都善于走出既定的文本规范,重新建构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的修辞文本。(谭学纯、朱玲,32页)《千年一叹》自序的第一句话,余秋雨便对文本进行了文体的定义:“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经历”。

日记文体是最具民间性和最私人化的言说方式。言说的目的是与他人交流,那么,唯有日记的言说是一种“自说自话” (赵,2005)。《千年一叹》显然颠覆了日记这一基本特征,因为它的读者是显身的,作者在创造它时便得知了听者的在场,甚至就是为了那些在场的听者准备的 。余秋雨在计划写这些日记时以发表为目的,他在冒险的途中拼命保存这些日记也是为了能在“千禧之旅”结束后把稿子交到北京。日记的形式诱惑在于它的私语言说,《千年一叹》在创作时考虑到的听者在场,作者不能做到毫无顾忌和无话不谈,因此文章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文饰”。人们对失忆的恐惧,产生了日记,因此日记内容的真实程度是文体中比较高的,余秋雨既然将《千年一叹》定义为日记,至少说明书里的内容是真实的。至于私语言说,过于私密的作者可以选择不说,但既然说了,便是真实的。事实上,作者也十分珍惜其真实性,因此余秋雨在出版该书时,完全保留其原生态,基本上不做整理修改,把那些未经琢磨的文句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余秋雨对传统日记私密性的偏离及一般出版物精心修改的颠覆,为《千年一叹》增加了文体建构这一审美亮点。

2.“把伤痕当酒窝”对文本建构中的地位

“把伤痕当酒窝”不仅是本文的题目也是其主题。这句话虽然到文章接近尾声时才出现,但是实际上是本文的主线也是一个精炼且具审美价值的总结。文中写了作者与陈鲁豫去拜访蒯太太一事,全文以蒯太太叙述早年与她父亲杜月笙生活的情况为主线。最后看似轻描谈写出场的一句话却对整个文本的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之前杜美如的叙述都是这句话的铺垫,少了几件小事中的任一件都可,但这句“把伤痕当酒窝”是必不可少的。

(三)修辞哲学背后的生活哲学

从伤痕到酒窝这一语义上的转变背后蕴含了主人公之一的生活哲学。蒯太太作为杜月笙的女儿,应该说享受过荣华富贵见过大场面,但她母亲姚谷香一再对她说“千万不要倚仗父亲的名字,除了一个杜字,别的都没有太大关系”。这话对她一辈子影响很大,她后来一再逃难、漂泊,即使做乞丐也挺得过去。如此一来,她脸上的伤痕才能被她当作酒窝。这一从伤痕到酒窝,从丑陋到美丽的转变也因此显得合情合理。

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如此的勇气与豁达的。但这正是快乐生活的真谛、生活的酒并不总是甘甜清爽,它更多的是苦涩,那就多品几次,往往最香浓的,总是沉在杯底,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有希望尝到那绝世的美酿;人生的路也并不总是鲜花遍地,阳光灿烂,荆棘和阴霾总是不经意间来到你身旁,让你猝不及防。可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只要心中抱定一个信念:路的尽头就是伊甸园,就是乌托邦,那么这所有的伤痕、苦痛都将在到达终点的那一刻化为一个甜甜的酒窝,一个醉人的笑靥。因此,伤痕才可能是一种美丽。

三、修辞活动的两个主体:表达者和接受者

(一)修辞活动的内外交流系统

人们生活在同一蓝天下,但并不生活在同一现实之中,同样的物质现实,对不同的主体来说,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现实,成为差异性的存在。(谭学纯、朱玲,73页)文章中出现了三大段杜美如回忆早年与她父亲生活的情况,余秋雨也提到“现在很多不了解杜月笙及其时代的读者很可能完全不懂”,这就涉及到表达和接受的问题。文中一对二的表达关系(表达者为杜美如,接受者为余秋雨和陈鲁豫)接受没有障碍,但对于作为间接接受者的读者来说,与杜月笙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便成为理解这篇日记的关键一步。若读者不了解那一段历史便可能出现表达>接受(信息接受减值)或表达≠接受(信息接受改值)的状况。

内外交流系统的成功甚至可以引起读者与作者的思维进行碰撞擦出火花。著名歌手许嵩高二时读了余秋雨的《把伤痕当酒窝》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同名散文。许嵩对此文的互动不仅仅停留在对文章主人公背景知识的了解,而是抓住了文章的主题,即蒯太太对人生那种乐观的态度。之后许嵩的同名文本被作为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的阅读题目,因此与更多的读者进行互动交流。虽然接下去延续的交流主体不是余秋雨的文本,但这也是余秋雨文本交流成功的体现。

(二)修辞中的角色转换

正像没有单纯的表达者,也没有单纯的接受者。在具体的修辞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往返穿梭于修辞活动的两级:他诉说,他也倾听;他追问,他也应答。处于修辞活动两级的表达者和接受者,一旦进入言语交际,常常伴随着频繁的角色换位,也就是说,交际双方都在表达者、接受者的双重身份之间不断地切换。

在本文中余秋雨是直接表达者,读者为直接接收者;但对话在文中占去大部分,杜美如言语时,余秋雨为间接表达者同时兼任直接接收者,此时读者成为间接接受者。作者这一角色的转换带动了读者的角色装换,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感受及审美体验。

(三)作者在场的叙述话语

作为一篇日记,全文用第一人称,因此本文表达者身份必须始终在场。余秋雨时而叙述时而转述。余秋雨的叙述语主要表现在对文明的思考述说上,转述语是作者在文中直接发表的议论和抒情。虽然《千年一叹》把舞台开放给读者,客观地介绍作者的所见所闻,但是作者也时常走到舞台中央,直抒胸臆。很多人觉得余秋雨有些说法写法做作或者不同意其观点,这种做法时常打断这种读者的审美,但恰恰这种被打断的过程一次次地提醒了作者的在场,而这也正是日记中不可避免的个人色彩以及作者在场的证明。

四、小结

本文对《把伤痕当酒窝》主要从修辞的三层面及修辞活动的两个主体进行了简单的修辞学分析。其中具体分析了文章的关键词“伤痕”和“酒窝”的通过修辞的互相转换,文本的日记文体特征及对此文体的偏离,修辞哲学及修辞活动中文本两端的交流系统运作状况,以此体现出这篇《把伤痕当酒窝》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赵.日记的私语言说与解构[J].文艺理论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