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曾仲达 用悲悯之心淡化现实粗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曾仲达 用悲悯之心淡化现实粗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业之外的关爱

早在1994年,曾仲达就已经是一名执业律师,自1996年进入司法行政机关工作后,她便一直从事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是指通过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律师为经济困难而有法律咨询需求或处于特殊案件中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这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工作中,曾仲达一直对法律抱有信仰和热情,在她看来,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作为成都市新都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曾仲达和中心的几位同事在每个工作日都会热情接待来访者,帮他们解决困难。曾仲达介绍道,早些年,我国的法律援助几乎只针对刑事案件。直到2003年,《法律援助条例》出台后,法律援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事诉讼案件才在法律援助案件类型中逐渐增多。目前中心受理的大部分案件都是民事诉讼案件,主要涉及赡养、抚养、工伤赔偿、农民工工资拖欠等。

多年的职业习惯让曾仲达在谈及法律相关事宜时,思路清晰、措辞严谨,且语速较快,这是职业赋予她的专业素养。但在面对前来申请法律援助的每一位当事人时,曾仲达又展现出了她的另外一面。

前不久,一位周姓中年女性愁容满面地来到援助中心咨询法律问题。原来,周某于数年前离婚之后便独自抚养儿子至今,前夫拒绝履行抚养义务。如今,儿子日渐长大进入青春期,生活开销也日益增多,每每捉襟见肘,周某不禁黯然神伤,于是她在朋友的提醒下想到了寻求法律援助。独自抚养孩子的艰辛可想而知,曾仲达十分同情周某的遭遇,她当天就受理了周某的援助申请,并明确告诉周某:“孩子的父亲对孩子有法定的抚养义务,如果其拒绝协商,你可以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在与周某的交谈中,曾仲达得知其儿子今年已经15岁了却还在上初一,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了心灵上的影响,叛逆期的男孩在学校表现不好,跟不上学习进度,留了几次级。

在曾仲达看来,抚养纠纷的法律关系明确,并不难解决,但孩子在成长和教育中遇到的障碍或许才是周某生活中真正的大难题。“让我跟孩子谈谈”,面对周某疑惑的目光,曾仲达坚定地点点头,“你明天把孩子带过来”。面对一个陌生的孩子,曾仲达用耐心和关爱教会他正确地认识父母离异这件事,积极地面对生活。同时,曾仲达真诚地向周某指出了她的教育失当之处,并给予建议。这些原本不是曾仲达分内的工作,面对同事的好奇,曾仲达淡淡一笑说:“同为母亲,我理解一个母亲一心为了孩子的迫切心情。”

除了法律援助,对来访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关爱也是曾仲达常常要做的事,在与中心工作人员和其他法律工作者的交流沟通中,她也提倡他们这样做。在曾仲达看来,这是“援助”的真正意义。“如果因为我们的一句话、一个举动,而使一颗痛苦的心感受到了一些温暖,使一个绝望的人对明天又有了希望。那么,对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最高奖赏”。

让帮助发生在伤害之前

在曾仲达所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中,有不少是因为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自我保护而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他们多是在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处于弱势的群体,容易受到侵害,难以及时通过有效途径进行自我保护。这不禁让曾仲达开始思考,如何才能降低弱势群体权益受到侵害的风险,让法律援助更主动地去实施帮助,而不是在伤害发生之后再采取措施。

为此,曾仲达和辖区内的法律援助工作者一道建立了由区法律援助中心、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和工业园区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区254个村(社区)的法律援助联络点所组成的覆盖全区的三级援助网络。曾仲达和同事们一个点一个点地开展法治宣传工作,向群众普及法律常识。同时,中心牵头组织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人员、人民调解员、法律援助志愿者逐户开展法律咨询需求调查,及时化解发现的矛盾。通过调查,新都区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法律援助“潜在受援对象数据库”,为全区范围内的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权益易受侵害的群体建立档案。录入数据库中的人员一旦需要法律援助,即可免于经济困难审查,减少审批环节。

前不久,一位来自农村的女性李某握着一张从村里得来的《法律援助指南》找到了新都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从数据库中找到了李某的对应信息,当即受理了她的申请,她的困难最终得到了解决。李某就是法治宣传工作和“潜在受援对象数据库”建立后所惠及的对象之一。

曾仲达和同事们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希望能够让辖区内居民受到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公民法律意识的树立,其实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终的目的。曾仲达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许多法律意识淡薄的人,他们对法制和公正缺乏信心。“这难免让人沮丧,但法律意识、公民素养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建立对法制的信心。我愿意做一块铺路石,从一个个体开始,到他的家庭、亲人、朋友、同事等,一点一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星星之火,也可以积聚很大的力量,我愿意为此努力下去。”

记者手记

曾仲达表示,作为一个法律援助工作者,她常常需要面对许多因经济困难或法律意识淡薄而遭遇纠纷的求助者。那些或悲哀或无奈、或纠结或愤怒的眼神与语气,无不让她正直和善良的心感到刺痛。“干法律援助这一行,得有坚强的意志”,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就从她身上感受到了这样一份坚强,那是一个“法律人”的理想和热忱。

在一次“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中,曾仲达写了一封致居民公开信,她在信中表示:“为了由法治社会的本意所要求的秩序不致遭受破坏,为了法治社会的终极目标――公平正义的实现,法律援助将义不容辞地承载解疑答惑、扶助弱小、伸张正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