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善用生成资源,焕发课堂活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善用生成资源,焕发课堂活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必须擅长有效问题的设计,提出质疑,捕捉错误的资源,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有效问题的产生,也有利于课堂活力的提升,有效的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教学;课堂活力

一、设计有效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对此一无所知,表现出一种手足无措的样子。一般在这种状况出现的时候,老师都会细心的做出讲解和指导,但是学生那边还是没有什么进展。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类问题。由此可见,老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的对其理解并且思考,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新的东西。

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师:(投影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通过这张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先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老师特别提供了一份不完整的跳远成绩单,现在根据学生比较熟悉的体育比赛排名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并且融入到问题中,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和老师进行互动,及时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二、创造质疑机会,提升思维水平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疑”能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获得真理。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所以,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等特点,多给学生创造一些质疑提问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教学《8和9的加减法》时,学完“9-8”以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提问的过程中,一位学生大胆地站起来提出了自己心中的问题:

生1:老师,8减9等于多少?

师:8大还是9大?

生2:8小,9大。

师:是啊,既然8小9大,8能减9吗?

生3:(语气坚定)老师,能算。

师:能算?怎么算?

生3:8-9=-1,说明8比9少1,我妈就是这样教我的。(露出自信的表情)

师:你真聪明,学得真好!(边说边轻拍该生的肩膀)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能敏锐地抓住虽“意外”但却有价值的生成信息,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回应,而是耐心深入地进行引导。当学生借助生活中的认识引入负数概念后,教师惊叹之余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这样,教师既度过了“危机”,又巧妙地让个别学生的“智慧之火”点燃全班学生的“思维之源”,化尴尬为精彩,可谓一举两得。

三、捕捉错误资源,促进有效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错误,那么学生的知识建构就会产生困难。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应该更加冷静的面对,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合理的利用,在和学生即兴互动的过程中促进有效问题的生成。

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有位教师遇到这样一道习题:180÷2.5+180÷7.5,一部分学生做题过程中,认为180÷2.5+180÷7.5可以简便计算为180÷(2.5+7.5)。对于这种表面看似正确,但经仔细检验存在错误的结论,如果教师简单地进行讲评,未必就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师:同学们能根据算式180÷2.5+180÷7.5,想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吗?

生:可以这样想,师徒两人各做180个零件,师傅要用2.5小时,徒弟要用7.5小时,师徒两人每小时共做多少个零件?

师:那你认为可以列式为180÷(2.5+7.5)吗?

生1:不可以,这样列式没有道理,根本就讲不通。

生2:不可以这样列式,180÷(2.5+7.5)=18,这个结果比180÷2.5+180÷7.5=96的结果要小得多。

生3:噢!我明白了180÷2.5+180÷7.5≠180÷(2.5+7.5)。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能紧紧抓住学生即时产生的错误信息,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同时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利用思维的“拐杖”,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正因为教师这种利用偶发错误和驾驭生成的本领,教学才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其实,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正好暴露了思维的真实状况。面对错误,只要教师巧妙引导,学生的错误一定能给课堂带来涌动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