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想师幼关系中的“疏离式关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目前在幼儿园中倡导的是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幼关系,但这种新型的师幼关系中逐渐地出现了“空心”现象。本文从新型师幼关系中的“空心”现象出发,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空心”现象的出现,从而引出理想师幼关系中的“疏离式关怀”。
关键词:师幼关系 新型师幼关系 疏离式关怀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18-02
教师是影响幼儿的重要他人,师幼关系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简称为“师幼关系”,主要探讨的是师幼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成为幼儿园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幼儿园教育保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幼儿社会性、人格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长期而又重要的影响,是其他影响所无法替代的。近年来,师幼关系成为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话题,建立怎样的师幼关系以及如何建立成为难题。
1 师幼关系从传统到新型的转变
1.1 传统师幼关系的转型
传统的师幼关系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幼儿园教师时常表现出霸权、粗暴的语言、冷落与歧视的态度,更有甚者,幼儿园教师打骂体罚孩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建立怎样的师幼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师幼关系”上,他们批判传统的师幼关系,呼吁教师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那么,这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杨翠等研究者认为应该建立一种“理解型的师幼关系”,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儿童观,要有良好的品质,师幼之间要能平等的对话和交流[1]。杜宇认为,良好的师幼关系表现为教师充当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教育活动中,c幼儿平等的交流互动,热爱并尊重每一个幼儿;幼儿与教师建立起情感依恋关系,双方彼此接纳,彼此认同,共同提高[2]。黄萍则主张要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师幼之间应该平等、融洽、互动,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加油站、催化剂、孵化器、助推器、扩声器[3]。从以上研究者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对师幼关系的共识是教师应该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成为幼儿成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和谐的师幼关系。与此同时,大多数幼儿园教师也在朝着建立这种新型师幼关系而努力。
1.2 新型师幼关系中的“空心”现象
目前,在大多数幼儿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宽敞明亮、设备完善的教室中,教师热情而友善地对待幼儿,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玩教具以及适合游戏、学习的各种条件。幼儿则轻松自如地活动、在各个区角中转换移动,看起来很高兴,空气中没有一丝的沉闷和压抑。在这样的现象中,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种和谐的师幼关系,但是如果我们是这里的孩子,我们会不会觉得:“这些大人都很好,非常友善温暖,总说些好听的话,但在他们的内心中,真的在意我吗?”[4]P142这是丽莲・凯兹在《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中提到的一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问题,也是我们现阶段师幼关系的常态。
我们在追求这种新型的、和谐的师幼关系时是不是也渐渐地走向了一条“空心化”、“公式化”的道路,是不是不自觉地把热情、友善、温和,帮助幼儿、支持幼儿作为评判师幼关系良好与否的标准了呢?丽莲・凯兹认为出现这种“空心”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幼儿长期保持一种父母对于子女一样深入、一样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行为容易导致教师情感衰竭,并逐渐把温和态度与感情“公式化”或“仪式化”,把保持“安全距离”的做法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4]P155。如果教师不管幼儿做了什么,都报以相同的反应,那么即使这些反应是温暖的、话语是温和的,但并不具有教育性,也不能促进幼儿的理性发展。
2 教师维持“疏离式关怀”的必要性
“疏离式关怀”是马斯拉契(Maslach)与派恩斯(Pines)提出的概念,他们指出“凡是与他人长期保持强烈而亲密关系的人,注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情折磨。”防范之道,只有采取疏离措施,即“对服务的对象采取比较客观公平的态度”[4]P169。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保持这种“疏离式关怀”不仅是为了保护教师本身,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和教师与家长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
2.1 避免教师出现“情感衰竭”
在幼儿园中极易出现幼儿依恋教师的情况,“依恋是一种成人与儿童存在的双向关系,任何一方的行为与情感反应都可以引发另一方的强烈感受与反应,举凡焦虑、惧怕、愤怒、警觉、骄傲、喜悦或温柔、关爱等都包括在亲子的依恋关系内。[4]P168”幼儿与教师建立适度的依恋关系有利于理想师幼关系的建立。但是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性质是一年又一年的与依赖性极强的幼儿相处,如果无法与幼儿保持适度距离而与幼儿维持过度亲密关系的教师,很容易陷入“情感衰竭”的困境,丧失感应能力。如果教师与幼儿间过度疏离,也会减低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反应能力,同样无法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幼儿园教师为了保护自己和幼儿,必须维持一份适量、足以稳定教师情感及促进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的‘疏离式关怀’,以免情感负荷过重而衰竭[4]P169。”
2.2 帮助教师和家长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
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家长和教师两方面的支持,但是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矛盾:教师要求家长必须先给幼儿足够的关爱,才能最好地发挥教学效果;而家长则把幼儿学习效果不佳归结于教师的能力不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因为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有很多相同之处,幼儿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父母般的照顾和关怀,也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吸收、学习各种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幼儿园教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选择“尽好做教师的责任”,给幼儿最大程度上的关注与支持。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教师并不是父母的替身。安娜・弗洛伊德指出:“老师既不是孩子的妈妈,也不是孩子的治疗师;秉承客观态度的老师足以温暖地回应幼儿的需求,而不会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4]P169”有些教师认为和幼儿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是在保护幼儿免于受到父母不当教养之害,但是殊不知这种亲密依恋关系的建立可能会引起父母的嫉妒,导致母亲的敌对及其他不良的后遗症,教师和家长很难建立起相互支持、友好合作的关系。
2.3 教师可以客观地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维持“疏离式关怀”有利于教师客观据实地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对幼儿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方面可以尊重幼儿的自尊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参加集体活动的勇气,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5]但是如果教师与某位幼儿建立了过于亲密的关系,教师可能会因为“偏心”而破坏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种现象常常在父母对幼儿的评价中出现,通常情况下父母与幼儿建立的是极其亲密的依恋关系,他们对子女所持的是乐观及宠爱的态度,不管这种态度是否过度,从长远角度来看都有利于子女的成长与发展。但是教师与父母不同,父母不需要经常客观据实地u价子女,但是幼儿园教师因为看过太多的幼儿,又有专业知识作为评判标准,因此,对幼儿的发展状况了解比父母来的客观、公正,而这种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极其重要。
2.4 防止教师产生偏心现象和侵犯幼儿的家庭隐私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师幼互动中的不公平现象其不仅会影响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幼儿的心灵,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6]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产生,比如有些教师喜欢请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来做“小帮手”;有些教师会多次夸赞自己喜欢的幼儿,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忽视其他幼儿等等。这些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可能并不是教师有意为之,但是其与教师和某一两位幼儿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有直接联系。“如果教师与幼儿关系太密切,很容易对某一两位幼儿产生特殊的情感,而有偏心现象。同时,过度关心幼儿,很可能导致教师不自觉地干涉幼儿家庭的私事,而侵犯到幼儿家人的隐私权。[4]P171”所以,教师维持对幼儿的“疏离式关怀”可以有效避免偏心现象的产生,也能相应减少教师对幼儿家庭隐私的干涉现象。
3 教师应如何维持“疏离式关怀”
3.1 保持适度的“情感强度”
“疏离式关怀”实现的首要条件是教师与幼儿之间要维持适度的“情感强度”。丽莲・凯兹把幼儿和成人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维度:温和程度及情感强度。“温和程度”是指幼儿感觉成人对他友善、支持、接纳、关心、正向的程度;而“情感强度”则被定义为幼儿感觉某位特殊成人对他的在意程度。如果把这两个维度作为鉴别幼儿教育类型的标准的话,理想型的幼儿教育则是高温和、高强度的,可以提供理想的学前教育环境,最适合幼儿智慧与人格的发展。
对于这两个维度,可以通过幼儿行为的改变来体会其中的不同,如果幼儿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让某位教师留在自己的身边,则可以说幼儿对教师的感觉是既“温和”且“强烈”的。但是如果幼儿改变行为是为了避免和某位教师接触,则可以说幼儿对教师的感情并不“温和”但是依然“强烈”。从上述幼儿行为的改变来看,成人与幼儿若能维持适度的“情感强度”,可以激发幼儿表现有意图的行为,而幼儿在思考、表现这种有意图行为的过程中,可以学到组织、调适行为的方式,进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3.2 强调“普及性”,对幼儿一视同仁
强调师幼关系之间的“普及性”是实现“疏离式关怀”的又一重要条件。教师是全班幼儿的教师,幼儿园教师与父母职责的区别之一就是教师的工作具有“普及性”的特点,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可能是偏爱的,但是教师与幼儿间的关系则应该强调“普及性”,教师有责任将自己的智能与资源没有偏见地平分给每一位幼儿。如果教师因为某位家长的特殊性而对某些幼儿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关爱,幼儿园的教学环境将会失调。教育家麦克菲森指出,对待幼儿一视同仁的态度,会让教师在付出爱的同时“踩着刹车”。否则,就会如朱莱士・亨利所说的那样,“因为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会变得太强烈,一年一次的换班会变得痛苦异常,因此童年会一年年退缩,而大部分老师则会逃离教职。[4]P154”因此,强调教师与幼儿关系的“普及性”有利于教师对每一位幼儿一视同仁,从而有利于教师维持对幼儿的“疏离式关怀”。
3.3 教师的行为要具有适度的“目的性”和“理性”
幼儿园教师的行为保持适度“目的性”和“理性”有利于教师在处理和幼儿关系的过程中保持教育性的清醒头脑,因为目的性和理性会让教师在对待幼儿的态度上先经过审慎的思考,再根据本身对幼儿发展、学习以及教学法的了解,理智地规划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就自然地实现了“疏离式关怀”。而且,如果要求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是自发的,不带有任何目的性,则意味着教师要等待“教育时机”的出现,这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也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上,要适度保持行为的“目的性”和“理性”,维持对幼儿的“疏离式关怀”,尽量缩小自发或随机性的活动刺激,提高有计划、有预期目的的刺激活动,以确保幼儿学习的内容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翠,张成林,李城.理解型师幼关系的价值与构建[J].基础教育研究,2004(6):53-56.
[2] 杜宇.建立新时期良好师幼关系的意义及对策[J].潍坊学院学报,2013(2):109-111.
[3] 黄萍.开启有效师幼互动,打造和谐师幼关系[J].教师发展,2014(27):126.
[4] 丽莲・凯兹著,廖凤瑞译.与幼儿教师对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5] 高松.浅谈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评价幼儿[J].关爱明天,2015(4):324-325.
[6] 郝萍瑞.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J].早期教育,2008(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