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玉米的群体结构与密肥优化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玉米的群体结构与密肥优化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玉米群体结构调节与产量高低与其自身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中考虑了玉米基因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获悉其是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和生化代谢而达到。在实验中采用紧凑型玉米正红6号以及半紧凑型玉米正红2号,通过分析和比较,得知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处理对玉米的群体结构调节、籽粒产量和品质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玉米群体结构;产量;环境条件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80-1

1 分析玉米的群体结构与密肥优化的作用

我们在生活中必须吃粮食,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某种角度上说,我国玉米是仅次于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并且从宏观上看,它在世界粮食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居秋粮作物之首,从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看,我国玉米一直以追求高产为目标,从目前来看,玉米直接为人类提供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另一方面,在粮食增产中担当主角,它作为饲料,在提供肉、蛋、奶等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对玉米市场需求呈继续增加的趋势,已发展成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三元作物,它又被称为饲料之王,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

玉米生产的实质是利用合理的自然条件、栽培方法,通过玉米本身的遗传基因,在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表现为干物质积累与转化的物质生产环节。而对于农业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有利于受光的株型结构,深入研究玉米生物学特征和生理学特性,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合理的群体结构,是依靠调整种植方式、合理密肥,以促进群体物质生产效率的高效运转,生成充足的干物质,随后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转化为更多作物的籽粒。

密肥对群体结构的影响。我们首先来看叶片,叶片是玉米利用光合作用实现生产干物质的主要器官,叶面积指数是衡量群体结构重要指标,它与密度呈正比,并且还由此决定群体吸收光能效率的重要内容,与密度相关性最大的是在拔节期,群体叶面积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面积的大小关系着叶片光合能力的强弱,玉米密度与叶面积指数是一元二次关系,影响着其干物质的生产能力,发挥科学技术的整体功能,从玉米的整体结构来看,对玉米产量起较大作用的栽培技术因子是密度和施氮量,影响其群体结构、产量和品质,为玉米最终获得高产量起了关键作用,对整个玉米生产具有特殊的意义。

玉米植株95%左右的重量是来自光合产物,玉米生长率体现为在它的单位土地面积上,其生产的实质就是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和肥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以遗传特性为基础,受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影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群体密度和肥力水平增加而提高。光合势是某一时间段叶面积与光合时间的乘积,玉米全生育期NAR和LAI乘积与产量呈正比,高产群体的光合势发展动态和总量要求合理,所以必须使NAR和LAI乘积达到最大值,并与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和农业技术水平相连,是高产适宜群体结构的主要生理指标。

2 密肥对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

就玉米产量和密肥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我们认真进行分析密肥对玉米产量的作用,得出产量与密度的关系曲线,即栽培密度和施N量交互作用会影响产量,超过一定种植密度和施氮标准时产量就下降,在一定栽培密度范围,必须掌握好尺度,在一定的施N水平下,使其具有优良的品质。

在进行提高密度的同时,我们必须合理地加大氮肥比例,才能够起到显著增产作用,并且选取适合的密度范围,使其密度增大,从而能够增施氮肥,达到很好的增产效果;从产量的角度来说,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的穗粒数会产生下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密度间群体粒数与产量成倍增加。

玉米产量高低通过其产量构成的多种因素进行相互作用表现,不同密度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达到影响产量,玉米产量由单位面积上的穗数来决定,高肥水时不同密度由千粒重及穗粒数来影响产量,即影响平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栽培密度低时表现为穗数随着施N量增加出现减少,单位面积上穗数中每穗粒数越多,它的千粒重越重,那么玉米的产量就会越高,因此,密度是影响穗数的最主要的因素,但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关系复杂,我们从实践中可以看到,所有因素都有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其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改变。亩穗数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必须达到一定的栽培密度范围和相应的施N水平。

株高是作物生长量的基本标志之一,粒重是构成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千粒重在低密度下普遍高于高密度下,亩穗数是决定产量的首位因素,但随着密度的增加千粒重有减小趋势。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对产量起主要影响,较高密度下千粒重随着施N量增加而增大,群体总籽粒数和产量关系紧密,产量y=a+bx。

3 密肥对品质的影响

密度对品质影响复杂,淀粉、蛋白质、油分以糖为共同碳源,不同种植密度能够使粗蛋白产量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而提高。淀粉、蛋白质、油分积累在时空分布上差异很大,种植密度提高时,会使全株玉米粗脂肪含量减少,油分和蛋白质主要分布于胚中,这样由于其种植密度的提高,会使蛋白质及油分含量下降,而淀粉含量却有所提高。

氮肥对品质的影响。施用氮肥能够提高玉米蛋白质含量,施肥量不足较最佳施肥量玉米容重降低,也就是说密肥与群体结构调节和产量、品质有很大关系,主要是由于是采用不同材料,如正红6号、正红2号为材料,其最终效果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通过对正红6号、正红2号进行调查测定项目和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肥力测定、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经济性状调查、产量(实收计产)、品质测定、公式计算方面,密肥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土壤肥力和气候生态条件以及材料的不同,玉米的产量有明显差异,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石宝,张树云,胡虹,等.氮对冬玉米干物质生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0,22.

[2] 薛珠政,卢和顶,林建新,等.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9,7.

[3] 张中东,王璞,何雪峰,等.不同密度对农大486群体结构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