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外贸困境会长期化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外贸困境会长期化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出现乏力情况,“奔跑”步伐明显放慢。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仅为6.2%,远低于2011年同期的24.6%,也低于年初设定的10%左右的目标。这只是一种短期现象,还是一种常态结果,值得深入分析。正如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此前指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外贸发展环境难有明显改善,诸多负面因素叠加,将给外贸带来更大挑战。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希冀短期内显著改善外贸运行的愿望怕是要落空,外贸困境有呈现长期化的趋势。

理解当期外贸困境,需关注三个“17%”

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运行呈现出“增速低、波动大、由局部矛盾向全局困境演变”的特点。分析来看,进口增速的下降与国内经济主动调整、增速下降、需求减弱直接关联。对于出口增速的显著下滑,则要从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说明。这其中,有三大市场直接左右了中国外贸出口的表现,也决定了未来一个时期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这便是美国、欧盟以及日本与东盟联合体。前三季度,中国对三者出口各自占到出口总额的17%左右,分别为17.3%、16.8%和17.2%,三者合计占到50%以上。分析这三个出口市场,便能大致分析出2012年以来中国外贸运行的总体态势。

“大选年”深刻影响中国对美出口?2012年是美国大选年,中美贸易成为候选人获取选票必定要谈及的话题。往往在大选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要比平常年份多,这一点在汽车零部件及光伏行业等都已充分体现。2012年来看,虽然在欧美日三个经济体中,中国对美出口表现最佳,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6%,但较2011年同期的14.7%仍有较大下降。尤其是2011年以来,中国对美依赖度不断提高,对美出口占对欧美日出口的比重从2011年初的38%左右,提高至2012年9月份的41.6%。在中国连续多年成为美国最大顺差国的情况下,这一趋势意味着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变得更加频繁。

欧债危机的演进使中国对欧出口受到波及 进入2012年以来,欧债危机虽然没有明显恶化和大面积蔓延,但始终是欧盟经济走出泥潭、企稳回升的重要掣肘。我们看到,即便是欧元区央行采取了低利率政策(目前为0.75%)及变相量化宽松措施(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但依然无法将经济运行带入良性运转的轨道,欧元区第二季度经济增速同比下降0.4%。经济增速的下降,必然造成消费需求的减少。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对欧出口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远低于2011年全年的14.4%。考虑到欧债危机的本质是“政策困境”与“福利社会”的叠加造成的,具有长期性,因此其经济受到危机掣肘也将可能长期化,进而对中欧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周边领土纠纷成为影响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2年以来,政治问题经济化的态势非常明显,由领土争端波及经济运行尤其是外贸运行。典型的体现是2012年4月份的黄岩岛事件和9月份的事件。这两个事件其实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及日本的领土争端问题。中国对这两个经济体出口占到17%左右(对日出口约占7%,对东盟出口约占10%)。政治问题对外贸的影响显而易见。4月份,中国对菲律宾出口、进口同比增速分别较3月份下降了19.4和24.4个百分点,进口增速更是从22.2%下降至-6.6%,成为2010年以来的单月最大降幅。考虑到领土问题争端的长期性和反复性,也意味着中国外贸发展受到政治问题侵扰的可能性将继续存在、周而复始。

洞悉外贸未来趋势,需抓住三个关键比例

决定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外贸走势的关键,以及判断中国外贸困境长短的主要依据,是抓住外贸运行中的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变化,二是外贸出口结构现状,三是出口企业类别分布。这三点可以说是理解外贸未来运行趋势的“钥匙”。概括来看,就是要明确三个比例,即“30%、40%、50%”。

明确东南亚各国现阶段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30%左右?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以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长期存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1978~2011年,中国就业人员年均工资增长了67倍,增速高于同期GDP;而同期东南亚各国(印度、菲律宾、印尼、越南和泰国等)工资上涨速度显著低于中国。正因如此,现阶段来看,东南亚各国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30%左右(如图所示)。同时,东南亚各国目前的劳动力参与度(14~65岁人口占比)明显较中国要低(东南亚各国一般在70%以下,甚至在60%以下,而中国在75%左右),未来劳动力供应潜力依然充足。因此,未来中国与它们之间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

明确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占到出口总额的40%左右 现阶段中国加工贸易出口(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占到全部出口额的40%左右(2009年之前曾占到50%以上,后逐步降低,2012年9月份占比为39.9%),在中国的出口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加工贸易的根基是劳动力成本优势,具体体现在劳动力价格优势和持续供应优势。但如前所述,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显著高于东南亚各国,而且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连续8个季度高于1,反映出就业市场矛盾也正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矛盾,造成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传统优势不到被侵蚀。正因如此,2012年以来,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加工贸易的困境更加明显。2012年前9个月,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速仅为3%,不仅低于7.4%的全部出口增速,更是远低于一般贸易出口8.3%的增速。同时,较2011年全年的12.8%也是显著下滑。未来,鉴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逆转的不可逆性,以低成本优势为前提的加工贸易其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收窄。由于加工贸易每下降10%将带动出口下降4%,因此,在中国加工贸易缩减的过程中,外贸出口要经历较长时期、较大幅度的阵痛。

明确现阶段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全部出口的50%左右 在现阶段中国出口构成中,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虽较前几年有所下降(最高峰占比超过60%),但占比仍为最高,目前占据一半左右的比重(2012年前8个月占比为50.5%),是左右中国出口的最主要力量。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也是建立在中国的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包括土地成本、税费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随着生产成本优势逐步消失,外资企业在中国经营困难也显著增大,加速撤离和减缓进入的局面同步在中国出现。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撤离中国苗头出现,摩托罗拉、诺基亚西门子、松下等纷纷宣布裁员或者关闭中国工厂;另一方面,在华企业撤离中国的同时,外资进入的步伐也在放缓。2012年1~9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11.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3.8%。现阶段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每下降10%将造成出口同比回落5个百分点,这种巨大的能量以及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吸引力的下降,共同造成未来一个时期外贸发展态势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