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康德的善良意志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康德的善良意志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的目标是鼓励并且开始重新思考善良意志的独特价值。考察一下康德关于善良意志论题的背景,也就是说,考察一下它在整个《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论证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能够帮助我们提出一种见解,既能够弄明白有关文本,又能够更加合理地揭示康德论题的内涵。当在一定背景中阐释康德论题时,本文将表明康德的论题并不如他的批评者和同情者认为的那样与众不同和富有争议性。

关键词:康德;善良意志;无限制的善;独特性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082-03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以下简称奠基)起初的宣言在伦理学史上被广泛地讨论和引用,这一点很少有哪些伦理学方面的章节能比得上。

“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良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视为无限制的善。”[1]8

同情康德观点的读者一般都会把这个关于善良意志独特价值的论断视为他的整个伦理学思想的拱顶石,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深刻根据的康德式主张。那些讨厌康德观点的人认为他的观点违反直觉并且论证不充分,尽管他们也同意康德的观点是大胆而且有特色的。大多数批评者都认为具有一个善良意志是好事,但是他们也怀疑,相较于其他价值,康德夸大了善良意志的价值。结果就是,康德理想的道德行动者在与其他人交往时成了道学家,并且热衷于自身的道德纯洁性,而不是像个正常人那样,适当地关心现实世界中的重要问题,比如暴力、不公正的制度、减少贫困等。

一、这个论题的背景

尽管我的目标不是文本解释,但是指出康德在《奠基》第一章的目标和论证策略有助于我们理解康德有关善良意志独特价值的论题。

第一,《奠基》明确表述的目标是“寻找并确立道德的最高原则”[1]6,这个最高原则就是表述为不同形式的绝对命令,这些不同形式的绝对命令合力刻画了内在于道德行为者态度之中的基本承诺,并且在权衡我们应该做什么时有指导作用。根据康德在《奠基》头两章的做法来看,“寻找”道德最高原则不仅仅是清楚地表述它,而且要给出论证的每一个过程以表明最后被表述为“最高道德原则”的原则真的是如此,也就是说,真的是预设在普通道德思考中的最广泛和基本的原则。这个任务(发现)不同于“确立最高原则”,根据《奠基》第三章我们可以推断,这个任务是要捍卫这个普通的推测,即这个原则具有理性约束力。

这个关于康德目标的一般观点的重要性在于,它提醒我们康德关于善良意志的论题只是《奠基》第一章有关论证的第一步,其意图是要表明,康德将其等同于最高道德原则的选择导向性原则,只不过是从存在于普通道德想法中的被视为想当然的观点中发展而来的。更具体地说,它表明这个最高的原则和《奠基》开头的常识性观点――除了善良意志之外,无物能够被设想为无限制的善――具有相仿的实践意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个最初的论题最好被理解为自身具有选择导向的功用,即使仅依靠它自身这种功用是形式化的和不完全的。那么,引入这个论题的主要目的就与“我们应该做什么”有关,而与“何时我们在道德上是值得称赞的?”或“从一个中立的行为者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何种状态是最可欲的?”无关。

第二,实际上,康德用来“发现”最高原则的策略是,在一连串的步骤中愈来愈充分地描绘善良意志,每一步都更进一步揭示出蕴含在关于善良意志的普通观点中的内容。简而言之,首先,康德把善良意志视为在与道德相关的人类处境中实际上激发人的东西。这里我们把善良意志当作构成“出于义务的”行动的基础的东西,当一个人去做道德上要求的事情,尽管没有可辨识的非道德兴趣或偏好去促使他这样做时,这时候表现得最明显。其次,为了进一步刻画表现在那些例子中的善良意志,康德指出不能把善良意志等同于“促进E的意志”,E代表着各种哲学家将其视为伦理生活目标的特定目的(例如,完善、取悦上帝、人类的兴旺以及幸福)[1]15。他补充道,我们也不能把善良意志等同于“产生可欲结果的意志”。相反,善良意志的辨识标记是它的“准则”或“意愿的原则”,也就是说,做正确的事的准则(不管行动者是否能达成他希望达成的目标)。第三步中,“义务”被更进一步描述为“对法则的敬重”,这里法则被解释为所有理性存在者都会遵从的选择的原则。最后,在连续进展两步之后,这些对善良意志的描述据说表明了善良意志是“与普遍法则本身相一致的行动的原则”,并且这个理念被认为是与这个公式相等同的,“你应该按照你同时也愿意其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行动”[1]40。

尽管善良意志被以不同的方式释义,这个理念的内容,正如在论证中被揭示出来的那样,是致力于完全如理性和道德要求的那样行动,不管(行动)是否与兴趣或偏好相一致。而且它表明,对实践意图来说,保持善良意志以及赋予它无条件的优先性不过意味着总是选择与“普遍法则本身相一致”,也就是说,不管得牺牲何种非道德的兴趣和偏好,都要去做那些理性和道德要求做的事,不做那些理性和道德禁止做的事。这表明,为了满足一些非必要的兴趣或偏好,某人选择去做(理性和道德上)错误的事情,即使抛弃了善良意志或未能尊重它的优先性。如果是这样的话,说“保持你的善良意志,并且赋予它高于任何别的事物的优先性”即是说“与普遍法则本身相一致”。这种论证模式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等同,并且我们有理由把康德关于善良意志独特价值的论题理解为我们熟悉的选择导向性主题的预演:做正确的事,不管你的偏好或个人目的。如此理解的话,这个论题就不会把个人的道德纯洁规定为唯一需要关心的事,也不会招致使他人在道德上变善的道学式的努力。

二、善良意志的理念

我们需要区分这两个问题,“什么是善良意志?”以及“善良意志有什么特殊价值?”在《奠基》开篇著名的宣言中,康德暂时预先假定我们充分了解什么是善良意志,也就是说,我们充分了解使得人的意志成为“善的”而不是“恶的”特征是什么。康德关注的只是他想要辨明的论题,这个论题是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提取出来的,关涉评价“善良意志”的特殊方式。我们不能像对待善良意志一样对待其他善物,这些善物在规划或反思我们生活过程时是值得追求或欲求的。只有善良意志是“无条件善的”、“高于其他任何东西”、“其他善物的条件”。在我们转向这些概念的意味之前,让我们简要考察一下善良意志是什么,也就是说,究竟是意志的何种特征使得意志能够被评价为“无限制善的”。

一个善良意志不仅仅是一个善的意志;而是一个去做好事的意志。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行为得体的意志;并且“行为得体”的相关标准是“理性”。理性不但设定道德标准而且设定非道德标准,不仅规定义务而且规定效率和审慎,但是康德在有关善良意志的独特善良性的讨论中最初关注的是它的道德要求。

善良意志是按照理性的规定去行动的“意志”,不仅仅是要去这样做的“纯然愿望”。在任何情况下,善良意志的实例都包括欣然乐意“竭尽一切手段”去做某人意欲去做的事。具有做某事的意志意味着有去做它的倾向,但是善良意志不是盲目的、单凭本能的;或习惯性倾向,不假思索地运转。我们或许可以称它为“坚定承诺”或“决心”。与其他许多善物不同的是,一个人是否具有一个善良意志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也就是说,假定某人完全具有成为道德行动者的必要能力,那么,严格地说,不管是环境还是他人,都不能使他拥有或失掉善良意志。

我认为,对康德而言,意欲去做某事是理性的和意欲去做某事是善的两者之间是等同的,但是离开前者我们就不能确定后者。在这个语境中,善良性不是某种能在自然界发现的东西;但是它既不是柏拉图式的形式也不是摩尔的非自然的“内在价值”。弄懂意欲什么是理性的和意欲什么是善的两者基本相同。因此,一个完全“善良的意志”既意欲去做最理性的事又意欲去做最善的事。康德把“应该”解释为命令的独特形式,其表现为如何限制、约束、强迫那些具有“不完善意志”的人,也就是那些意欲去做理性的事但可能失败的人,这种命令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告诉我们做什么是理性的和善的。鉴于此,我们也可以说,即使不完善的具有善良意志的人也会意欲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因为在道德语境中,与“应该”相关的是绝对命令或“义务”,我们可以进一步补充,对于“不完善”的人类来说,善良意志意欲去做任何义务要求去做的事,不管这是否符合他的个人目的。

康德认为大多数义务都是简单明确容易辨识的,并且被所有阅读其著作的有教养的成年人所熟知。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康德认为具有善良意志的那些人了解什么是正确的并且去做它。很明显,康德并没有预料到有些人坚定地致力于义务,但是迷惑于义务的要求,因此在义务的名义下做出了大多数理性者眼中的暴行。这引起了一个问题,一个人能对义务概念误解到什么程度,但是仍然具有善良意志?显然,必然存在一个界限。如果康德想到过一个人仅通过致力于希姆莱眼中的“义务”就能拥有善良意志,那么他就不会宣布善良意志是无限制的善。正如自然法传统承认的那样,一个具有最好意志的人有些时候也会犯错,做出一些违反理性要求的事;但是一个据说是致力于“义务”的人却伴随着对道德态度的基本原理的彻底歪曲或完全无知,这样的人不能说他具有“善良意志”,我认为康德也是这样理解的。一个具有康德式善良意志的人不可能在他判断的细节上是准确无误的;但是他致力于其的义务应该按照康德呈现它的方式被理解,不能被理解为任何意义上的“义务”。

对于康德有关善良意志本质的观点还可以提出其他许多细微和困难的问题,例如,善良意志的(善良性)是否有程度上的差异;善良意志的善良性能否被削弱。但是我们已经说得够多的了,请允许我们把注意力转向康德关于善良意志独特性的主张。

三、善良意志的独特性

康德在《奠基》中通过宣称只有善良意志是无限制的善开始他的讨论。通过在几方面与摩尔的“内在价值”理念做对比可能有助于理解康德的无限制善良性的理念。第一种差异在于,摩尔把“内在价值”视为存在于各种善物之中的形而上学属性。它是一种随附于经验、客体,甚至世界的全部状态的自然属性之上的单纯的、非自然的属性。它是一种非关系的属性,不能被在理性上值得选择的物项定义或确定。这个有关内在价值的形而上学理念与康德关于无限制善良性的实践理念有很大不同,因为后者不是关于“存在于”事物之中的形而上学属性的理念,而是关于在面临某些选项时,理性选择的理念。我所理解的具有无限制善的事物是这样的,它在理性上是应该被追求、保持以及珍惜的,无关乎特殊条件。确认这一点就是确认存在于理性行动者和可能的选择对象之间的关系。

就所有事物都能被比较和分成不同等级而言,无限制的善良性并不是价值的普遍维度。事实上,它只是这种价值,康德认为它只为一种东西(善良意志)所具有。此外,康德也没有把“善良意愿”视作一种有限制的、无涉行动主体的、我们应该在全世界促成的价值,因为他再三坚持认为每个人对他人的责任就是尊重他们的道德和法律权利,并且除此之外,还要促进他们的幸福,而不是促进他们在道德方面的善良性(完善)[1]。康德认为没有人能够使得他人具有善良意志;威胁和引诱能够影响到他人的行为,但是并不能“导致”他们获得或失掉善良意志。迎合他人的道德弱点以及引诱他人放弃他们的善良意志毫无疑问是令人反感的,但是积极促进他人在道德方面的完善,好像这是我们的责任那样,这样做就显得未能尊重他人的道德自律。

摩尔有时候把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视为“作为目的而善的”,与仅仅“作为手段而善的”相反。但是,这个理念也没有把握住康德关于无限制善良性的理念,因为康德认为个体为他们自己设置的私人目标也是”作为目的而善的“,只要它们不与道德法相冲突。存在着许多”相对的“善物,它们对那些基于欲望和利益选择目标的个体也有价值。但是,康德仍然认为,一旦目的被选定了,这些私人目的必然被所有人都视为有价值的;因为所有人都”把他人本身当作目的“的不完全义务[1]50。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道德方面的理由为他人实现自己的目标提供便利,或者至少不能横加干涉。那么,显然康德不认为只有善良意志是“作为目的而善的”,所以,作为目的的善良性不同于无限制的善良性。

摩尔有时候把具有内在价值的事物视为当我们不考虑其效果和伴随物时,判断其为善的事物。例如,吸食海洛因的愉悦感或许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被视为具有内在的善,因为“愉悦感自身”会被判定为值得拥有的,如果不考虑施虐时伴随的恶意和故意伤害。但是这个理念,即当不考虑其背景特点时,某物被判断为有价值的,完全不同于康德关于“无限制善的”理念,因为,以我的观点来看,后者暗示“在任何情境中都是善的”。类似地,许多事物如果不考虑了它们的消极效果和与某些情景的令人生厌的联系,康德认为我们马上就能辨别出它们或许是善的,但不是“无限制善的”,例如,幸福,健康,敏锐的智力以及自制。一些批评者指出来这个事实,并用它来批评康德的这种观点,即只有善良意志是无限制善的[2]。但是,与之相反,我认为能从中引出的恰当观点是,康德的“无限制的善”并不意味着“孤立的善”。

下面更加明确地总结我的观点。说善良意志是无限制的善就是说它在任何处境中都值得选择,也就是说,它是某种从理性上来说,在任何情境――这些我们在其中面临选择的情境带来这个问题,即相对于其他善物,我们如何评价善良意志――中都应该追求、保持以及珍惜的东西。所有其他事物都是有限制善的,这意味着当我们必须在善良意志和其他事物之间做出选择时,后者必须被抛弃。这似乎也是康德自己的想法,虽然除了善良意志之外,无物是无限制善的这种说法没有正式表明这一点;因为康德明确表明善良意志高于任何其他善物,并且其他事物善良性的相关限制和“条件”是它们与善良意志的相容性[1]8-9。一般观点似乎很清楚:当环境强迫我们在善良意志和其他善物之间做出选择时,那么,完全理性和有良心的行动者倾向于选择前者而牺牲后者。

参考文献: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W.D.Ross.Kant’s Ethical Theory[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54.

Kant’s Concept of Good Will

SHAO Xianman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ities , Beijing 100000, China)

Abstract: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encourage and rethink the unique value of good will. Investigate the background of Kant on the good will. That is to investigate the position of the "moral metaphysics", could help us put forth an idea which can not only be able to find out the related text, but also is more reasonable to reveal the connotation of Kant. When a certain backgroun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thesis, this paper will show that Kant's thesis is not out of the ordinary and controversial as his sympathizers and critics think.

Key words: Kant; good will; Unlimited good; specifi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