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谦谦君子尚高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扉页:
了解一个成功的人,最似读一本好书,读懂他/她,是一种解谜的快慰与欣喜。而海淀书协代主席孟繁禧老师这本书,则更像名家笔下一幅幅姿态各异的竹兰图,遒劲而不失韧性,雅致而不失真趣。
我有幸在今年冬至翻开这本书。
第一页:书法艺术的真谛同样贯穿于领导艺术之中
如果说书法家与领导者有某种共通之处的话,那么似乎可以理解为:两者均要花心思把手中的工作干漂亮。
将书法仅仅看作一门观赏艺术是远远不够的。书法艺术得以从上古流传至今,仍旧魅力不减,完全得益于其内涵的丰富,形体的变换无穷,乃至于为人处世的微妙关系。诸如,运笔时力道的大小,用墨的浓淡、多寡,布局的讲究,排列对称与否 ,疏密结合是否美观等等,均可一一对应领导工作中分清主次,优化组织结构,用人策略,平衡关系,加强团队合作等方面。在书法盛行的早期社会,写字能力甚至是读书人“入仕途”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仔细数数,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风雅的达官贵人均是一流的书法家。
因此,能悟透书法艺术真谛的人更愿意将这门古老的艺术视为一门修心养性的人生哲学,不止于日常的修为,更在于帮助个人实现“人情练达,世事通达”。让做人的智慧,领导的艺术,均能在一笔一画的方块字中找到原形,这也或许是书法艺术得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孟繁禧是这门古老哲学的忠实追随者,他选择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完全融入到笔墨纸砚的思考中而不愿轻易出来:他不主张对传统书法技巧做过多花哨、无聊的“创新”;也反对现代书法流派过分吸纳绘画元素到书法创作中;更担心传统书法圣殿遭到无知者的亵渎和玷污。他宁可将自己看作中国传统书法精神的捍卫者,一直坚守到底。
多年的潜心研习,使得他深谙书法之道,能够游刃有余地将书法精髓融入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并身体力行每一次的创作心得。目前,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漂亮的写完“海淀书法家协会”这几个大字。诀窍之一被他形象地比喻为“梳辫子,拧绳子”。受命海淀书协日常领导工作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他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由易海云、张书范等老一辈书法家打下良好基础的团队,如何维护书协一贯团结、融洽的氛围,并推陈出新,尽可能多网罗有成就、有潜质的书法家到这个圈子里为大家服务,是首要完成的任务。经过认真思索之后,他在领导工作中写下的第一笔是:“优化书协整体布局”。建立一个梯形的组织结构图,呈金字塔分布,居顶端的仍是少数有较高造诣的书法家,中间则为大多数中青年骨干力量,居底端的是一般书法研习和爱好者,包括入门阶段的幼儿书法班、青少年书法班。有了准确的定位,每一个人均能在书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关系很快被理顺,避免新老交替时的无序状态。
这是他颇为得意的第一笔。
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几大笔:从2004年12月开始,他领导海淀书协先后举办“海淀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精选出优秀作品102幅,极大鼓舞新团队的士气。2005年,历时一年筹备的“一勺”书法展得以成功举行,为优选的17名中青年书法家发行作品单行本。2006年“墨华集”第三届海淀书协会员展为会员提供又一个广阔的平台交流学习。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9月底,海淀书协协助海淀文联顺利举办“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书画展”。他一次次为书法爱好者大开方便之门,鼓励青年书法家再上新台阶,再出好作品。几个回合下来 ,书协的工作再次得到内外人士的一致肯定,他们对书协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因为在孟的带领下,这个团队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新的力量。
“这是我所呆过最团结、最融洽的一个团体。没有勾心斗角的事情在我们之间发生。”孟如是评价海淀书法家协会。或许,这也正是他想看到的结果:一个“三人同心,其力断金”的结果。
更重要的一笔,被他称为“摆平”。光有合理的布局还不行,发生问题、解决问题时,能较好平衡各方面的关系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刻。“我们允许失败。”孟坦言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各种荣誉到来的时候,有人上,必有人下,如何安慰这些“被刷下的会员”,不致因为眼前的失败而影响将来的创作,一直是他最操心的地方。往往是,他比失败的人更难过,更伤心,一次次含泪做大家的工作,耐心讲道理,摆事实。最后,让每一个心里不平衡的人都又能卸下包袱,高兴的回到团队工作。
孟说:“我们最需要‘摆平’各种复杂的关系,内部的,外部的……”这些话仿佛又让我看到他端正、摆放匀称、间距恰当的楷书字帖,每一个字的距离不就像每一个人的距离,都被他摆得恰到好处,摆得舒舒服服,让看的人也不由心生喜悦。
原来,这样的作派竟是他的书法习惯使然。
再往下的几笔,孟要写得更加大气――努力培养书协少儿部的接班人,扩大与协会以外的国内外书法团体交流,利用“迎奥运”契机向国际友人传播书法文化,让书法艺术与网络接轨,使更多的人在更广的范围内能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等等,均是他每天在思考和尝试的方向。
第二页: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境界
电影《英雄》中有一个难忘的镜头,梁朝伟饰演的侠义剑客最终以书法悟出一套凌厉的剑法,再由剑法悟出:剑的最高境界是不杀。姑且不论情节杜撰与否,这句富含人生哲理与智慧的台词,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增强了这部影视剧的厚重感,以及引发观众对这段故事、这些人物行为的人生意义进行理性、深刻的思考。可见,真心热爱书法的人是永远不会放弃对书法境界的追求,除了闭门潜心研习书法,参悟书法与做人做事的微妙关系也是书法家必修的功课之一。
“字如其人,只说对了书法与人品的一部分关系,但不全面。”孟主席如是纠正。那么人品与书品如何做到真正的统一?
我试图在他的作品里找答案。“飞雪迎春到,心潮逐浪高。”“风满回廊飘坠叶,水流绝涧泛秋花。”这样的诗句在他的书法作品里常常能看到,有一飞冲天的壮志,却又处处内敛,时时自省,反而成为他为人处事的风格。另一幅李白的《将进酒》则用楷书中规中矩写在横幅上,仿佛要刻意削减诗人许多外露的锐气与锋芒。而同样是唐代的《腾王阁序》,孟则依行草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四条屏,潇洒流畅,气势磅礴,令观者无不动容,似乎就是孟本人受命书协,锐意改革书协的写照。唐文化的丰厚底蕴,孟已颇得其髓,并适时外化成我们眼中的一幅幅墨海奇珍,教人过目难忘。
除了借鉴唐文化,《朱子治家格言》也是孟的最爱,锦瑟和谐的夫妻生活是孟毕生向往和追求的,如今他得偿所愿,因书法之缘分,拥有一位在生活和事业上双优的好太太。夫人在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照,使他有更多的精力来兼顾中国书法协会培训中心授课任务和海淀书协的领导工作。在和孟同桌吃饭的席间,我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就餐前,他不忘拿出太太为他准备好的小药盒,实用而精致,分格放好不同的药片,用锡纸包裹的已经整整齐齐地剪下来,修成圆弧形,避免扎手。
“没有太太,简直无法出门。我连药放在家里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孟就着温水,幸福的吞下一粒药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代仕大夫精神被孟一条条实践着。他希冀自己与人为善的愿望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如玉之温软圆润,甘为青竹一身秀。团扇・《鸾凤和鸣》表达了这种内外和谐的书法追求,无论工作中还是接人待物方面,他均以真诚来换取一团和气 。
《集九成宫碑》是孟目前为止最满意的一幅楷书个人作品,这幅应景之作,使他从全国四万余人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级别的特等奖,一举成名。长期研习临摹古碑文,孟的欧体楷书已经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放眼当今中国楷书界,早属凤毛麟角之辈,我以为他就要止步于此,不愿再前。
“如果用围棋的段级来换算的话,您认为自己会是几段?”我问。
但孟个人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显然他拒绝用任何书写级别或称谓来框住自己的书法造诣,“书法的真正境界不止于书法,也就无所谓最高境界;同时,对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书法的最高境界仍是没有境界,惟有无限的向前而已。”
把书法艺术看作一门人生学问来对待,来尊重,“万物皆存于笔下,妙乎于一心”――或许正是孟的境界所在。
第三页:学无止境―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继承
像任何一门技艺,熟练是掌握书法诀窍的基本功。越是上乘的书法作品,越要经年累月的磨练,思考,反复揣摩,直至了然于胸,信手拈来皆成佳品,然又时时体现变化,等待超越。
孟已经过了挑选好毛笔、好纸张才能写好字的阶段,现在的他不再为书写工具所累,信笔写来就是好字。可以想像,书法已经成为他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种重要的生活习惯。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坚信,早年的刻苦用功仍是今日能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他相信“墨池笔”,相信严谨的治学精神是达到成功的惟一途径,为此,他自嘲:“我个人有三大清规戒律,声色犬马场所一律不进。”他能理解洗浴中心、卡拉OK、歌舞厅的喧哗,自己却始终做不到融入那样的场合:“没办法啦,说我不入时就不入时吧,这辈子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改不了了。”孟对我无奈地笑笑。我理解他的苦衷,追求内心宁静的人时时会在世俗的喧哗中感到诸多疲惫与不适,盖皆因人在高处自不胜寒。
但倘若因此,就将孟看作一个刻板的人,又不免有失偏颇。与他相处过的人都会被他身上特有的幽默与亲和力所吸引,比方说,他会把对待学习的态度沿用恩师的比喻形象地说成“婆婆看儿媳”。 说的是,对待学习的认真劲,必须如婆婆挑剔儿媳那样严格,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学习方法太重要了。早年,我曾一度陷入自学的迷茫中,当字练到一定程度以后,我发觉自己的进步很慢,似乎就要停止不前了。闭门再多的练习也是白费工夫,那段时间我非常苦恼,直至遇到康雍老师,虚心求教,才得到精心点拨。幸运的是,他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我,使我进步很快,能够不断突破学习瓶颈,摆脱求学困惑。”回忆起和恩师一起走过的日子,孟还是一脸的幸福。
因为知道“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成名后的孟老更愿意别人将他看成一位“书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愉快地接受中央电台书法讲座节目的聘请,向大众无私传授毕生所学。闲暇之余,他也会提笔弄文, 寄给报社,袒露点滴学习心得,与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分享经验,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正确的学习要领,获得成功。
事实上,这种学习的态度已经深入他的骨髓,贯穿他的整个人生,在短短的一次聊天中,他可以好几次不自觉的提到“学习”二字,甚至是当着书协下属和年轻人的面,他也毫不惧怕向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习。或许正是这份虚怀若谷的态度能让他发现更多的问题,更冷静客观地看待国内书法现状。有一刻,他不无担忧的对我说:“书法艺术本是我们民族的国宝,但是自从东渡传入邻国之后,现在却看到人家比我们更重视书法艺术,比我们做得更好,怎不令人心焦,难过!”
我明白他所指,当今全球书法界屈指可数的国际级大师,未必尽属中华。而不久前偶然在报端看到的一则消息,仍让我倍生感慨:日本国为了向大众推广书法艺术,令全民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用毛笔写字,包括鼓励公司职员用毛笔写公文、签字。试想,当一种外来文化成为大众日常的生活习俗,耳熟能详的工具,哪有不振兴、不繁荣的道理?巴西足球令世人瞩目,全因举国上下对足球事业虔诚的热爱,能够做到“全民皆球”、“全少年皆踢球”。这般重视“国粹”的态度,难道不能让我们有所启发?
所以,孟老虽知个人力量有限,仍不遗余力利用每一次机会来传扬中华传统书法艺术;他明知“生也有涯”,仍期待在余生写出更多的好字,提携更多愿意写好字的年青人,实现传播书法的毕生宏愿。若此奉献精神,怎不算中国书法界之福?
即便在天命之年开始吸纳佛家思想精髓,一遍遍心无旁骛地临摹《金刚经》,孟老也只是想让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尘世浮躁中,留守心灵最后的平静。
“书法成就了我,我也在成就书法。”以此评价书法家孟繁禧,该不为过吧?!
结束语:
读一本高尚的书,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我的阅读只开了一个头,更多的人会在生活的不同角落读到孟主席这本书,个中滋味由读者自己细细品味,值得一提的是:光开头就有这么多引人入胜的内容,我们当然有理由期待他在将来的书法人生中书写出更多瑰丽的艺术篇章。
链接:
孟繁禧,195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章丘。1988年在“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中,他的作品从4万余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翌年在团中央和全国青联主办的“秦声杯”全国青年书法大赛中又获得了最高奖项。多年来共出版专著及字帖等共十余部。并担任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书法技法讲座的楷书主讲。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海淀区书法家协会代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