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各方动力机制分析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各方动力机制分析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各方动力机制形成原因和动力制约因素,总结出合作动机的激发和维持途径以及合作驱动力的强化方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65-02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on Motivation of Parties in Voca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REN Qi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reason and restricting factors of motivation of the parties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ums up the ways to stimulate and maintain cooperation motivation, and the way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ve driving for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tivation

1 校企合作各方动力机制形成原因及有效激发途径分析

校企合作的涉及各方包括社会、政府、企业、院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共赢既是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同时也是落脚点。由于各方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基础,在多元校企合作过程中各方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获取利益,即为产生的动力支持。这种动力支持是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析和比较,动力机制形成来自以下方面。

政府方面

1)政府动机形成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受人口增长、院校扩招、市场竞争等各方面影响,高职院校和众多企业都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是每年大批量的高职毕业生无法按时就业;另一方面是企业因为大量的职位无法招到满意的毕业生而影响企业生产和发展。如果能将院校的师资、设备与企业的技术、管理经验进行有机整合,则可以缩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运作周期,也可以缩短学校人才供给和企业用人的过渡时间,有效节约校企双方人力物力成本,有利地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2)政府动力激发途径。假如校企双方形成战略联盟后,从整体的政策环境上没有获得支持和引导之力,合作将受到限制。政府部门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一线从业人员的类型和结构需求的变化,分析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格,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提供给职业院校,为企业和高职院校提供重要信息,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使校企合作的合作内容更加切合实际,提高合作的效率,降低资源浪费。同时政府通过行政力量进行经费支持、师资培养,制定优惠政策,通过立法强化企业的职前、在职等培训责任,完善劳动用工制度,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合理解决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利益关系[1],给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高职校企合作的外在动力机制。

企业方面

1)企业动机形成原因。企业的发展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依靠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来源于技术进步、人才储备和企业形象[3]。

首先,面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和管理问题,需要企业聘请专业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和解决,这会消耗一定的物资、时间和风险成本。

其次,企业需要有稳定优质的人才储备。企业通常的招聘流程是组织层层筛选和岗前培训,这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需要承担一定的新员工跳槽的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的切身利益。如果企业能够缩短招聘人才的周期,招聘到能够直接上岗工作的员工,就可以缩短新员工培养过渡期,降低人力培养成本和人员流动风险[1]。

再者,企业的社会形象是其自身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良好的企业形象是留住人才、创造效益的有力保证,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2)企业动力激发途径。

第一,高职院校能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库,高职院校的师资和场地能提高企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也降低企业人员流动风险,节省人力资源管理开销。

第二,高职院校能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基地。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普遍为高学历人员,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协助企业创新技术的发展。

第三,企业通过与院校合作能够推广自身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从而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2]。

院校方面

1)院校动机形成原因。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院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基地,也在不断地壮大和提升教师队伍,并尝试教育教学的改革。院校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得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专职教师能够在一流的教育环境中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效地实施这些方案,培养出的高素质和高技能学生能够直接进入企业上岗工作,院校地位亦受到社会和民众的认可。

2)院校动力激发途径。

第一,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由企业和用人单位来挑选和检验毕业生是否合格,合格人才的数量是院校就业率的保证,同时也是院校招生数量和质量的保证。

第二,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人才类型的特定结构多样化来扩大办学规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教学环境,企业能够参与共建院校人才培养,给予技术指导和经费支持,帮助院校构建先进的教学模式,建立优质的教学环境。

第三,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可对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创新提供场所,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升院校形象,而且能增加院校办学收益。

2 校企合作各方动力制约因素及动力维持途径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体关系主要涵盖了政府、企业、院校、教师、学生等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由于各方之间存在不同的动力因素,这些动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使得目前的校企合作远远没有达到长期有效的良性循环,各方动力机制没有较好地发挥作用。

校企合作各方相互制约因素分析 政府调控、指导以及采取相应的保障机制保护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而国家推行校企合作的实质性发展的力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地方政府缺乏详细的规定和实施准则,对于校企合作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缺少必要的监管和约束。校企合作主要依靠“关系”建立和维系,无法长期有效地开展合作。有些院校企业积极开展合作,涉及基础建设、场地占用、设备购置等困难时,政府若无扶持和推进,校企合作会寸步难行。

企业利益至上,投资时会考虑回报收益,对教育的投资回报短期内难以获得,因此,一些企业常常不会将教育投资纳入企业价值链中。有些企业与院校合作也仅停留在被动捐资或者单纯的人才选择上,大多不愿意让学生或者教师接触到企业核心技术,而更愿意让学生从事企业内工作条件艰苦、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如推销宣传等工作。

院校的发展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授课内容上需要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突显办学之优势,以此获得企业的青睐,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多以“学术本位”为主,课程多为理论讲解,基本的实训条件不足、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习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上、人际交往上、心理素质上等都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勉强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也只能从事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造成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校企合作各方动力维持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的不同内容可采取不同形式的合作体制,如通过股权式合作,设立校企董事会,开展企业运营式紧密型合作[2];在合作总体框架下开展项目式合作,双方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就业等方面签订子协议进行合作;就单项目进行松散式合作。合作形式必须符合校企利益互换的要求,实现“双赢”是合作的起点和终点。

高职院校的思维方式和管理制度要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校企双方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沟通;通过合理的经济杠杆不断激发校企双方的合作动机,并不断发掘合作内容;通过知识管理和高科技收集、分享、分析信息,对接流程。

3 强化校企合作各方的合作驱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宏观上相互促进,微观上院校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同步结构。职业教育要以区域发展为物质基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作为社会组织,其系统结构随着社会结构、参与者、环境、技术的变化而变化[1],必须协调好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从市场需求出发,找到适合教育规律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平台,既满足企业的需求,又实现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做到院校教育与区域经济结构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淑萍.高职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9):4-7.

[2]邱永成.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6):8-10.

[3]王永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86-87.